第六节 土壤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3&rec=91&run=13

建国前,土壤改良很少施行,域内沟壑纵横,水土严重流失,土壤肥力低下,抵
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建国后,政府大力鼓励、扶持农业投入,
组织大规模改良土壤活动,使地力日高,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抬田压沙 胶南沿海滩地、 内洼地30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涝天,田
内积水;旱天,盐碱泛出,作物产量很低。50年代,始行开挖“洼改沟”以抬田排涝,
铺压河沙治理盐碱。到60年代中期,涝洼盐碱地全部整完。今沿海滩地内洼地均为高
产稳产粮田。
增施绿肥 60年代末期,试行以棉槐叶、麦糠、杂草等与土掺合,利用夏季高温
沤制绿肥,作小麦播种增肥基肥之用。此法对改善土壤结构有良好作用,小麦增产效
果明显,全县推广。但到70年代中期,过分追求数量,使之流于形式,农民讽为“黄
土大搬家”,加之此法造肥费力较大,遂停止。
秸杆还田 70年代末期,大场、王台等乡镇试验推广在小麦播种前将鲜玉米秸杆
粉碎后翻压还田。亩还田鲜玉米秸杆1000公斤,当季增产小麦45.3公斤。化验表明,
未行秸杆还田地块0—25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0.7%, 还田1年达0.87%, 还田2年达
0.995%,还田3年累计增加有机质0.31%。此法因农村燃料不足,未能在面上推开。
整修梯田 胶南多山丘, 全县丘陵耕地7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丘陵地
土层薄,地块小,耕种不便,农作物产量很低。自1964年起,开始修筑梯田,削凸填
凹,化零为整,深刨深挖,加厚土层。70年代中、后期,全县按山系、岭系、流域统
一规划,统一组织和行动,1975年到1977年,三年累计投工6217万个。到1978年,全
县先后治理较大岭系团结岭、横寨岭、跑马岭、黄辛岭、双凤岭等20多个,总面积69
万亩。梯田建设对保持水土、方便耕作、提高和稳定农作物的产量,起了巨大的作用。
机耕深翻 1979年以来,实行机耕深翻,打破犁底层,加厚熟土层,改善土壤结
构和理化性状。 1981年, 土壤普查, 平均有机质含量0.63%,含氮0.047%,速效磷
7PPM, 速效钾63PPM。1987年抽查化验,同1981年比较,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含氮
量持平,有机质和速效磷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