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品种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3&rec=90&run=13

建国前, 胶南农作物多种植当地农家传统品种。建国初,首先推广扁穗小麦、胜
利百号地瓜、 金皇后玉米3大良种。1956年,县种子站成立,逐步贯彻自选、自繁、
自留、自用,辅助于县内调剂的“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有组织地在全县范围内
考察、评选和推广良种。70年代,全县23处公社先后建起种子站,完善了良种引进、
试验、示范、繁育、推广、经营一条龙的产供销体系,作物品种更新较为及时。1978
年至1987年,实施中央提出的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
种子加工机械化、县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方针,品种改良日趋科学。
粮食作物 小麦 1955年以前,农家品种有“红秃头”、“紫杆白麦”等。1956
年到1987年,大致有5次良种推广和更新。1956年至1963年,推广地方品种“扁穗”、
“蚰子麦” 、并引进“碧马4号”、“黄县大粒半芒”等品种。其中“扁穗”推广面
积最大, 1960年达30万亩,占当年小麦播种面积的70.9%。1964年至1975年,小麦锈
病严重,遂引进抗锈病品种“济南2号”、“济南4号”、“跃进8号”、“北京8号”、
“石家庄54号”、“丰产3号”、“蚰包”等。其中“跃进8号”适应性好,抗锈病能
力强, 1974年推广面积达46万亩,占当年小麦播种面积的79%。1976年至1980年,推
广“泰山1号”,试种“济南13号”。其中“泰山1号”最受欢迎,种植面积占小麦总
播面积的90%多。1981年至1982年,推广“济南13号”、“辅63”和“高八一15号”,
1982年“辅63”播种七八万亩,“高八一15号”和“济南13号”共播种15万亩左右。
1983年至1987年, 根据地力、 肥力、水利条件的不同,推广不同的品种。高肥组以
“济南13号” 为主,搭配“鲁麦1号”、“鲁麦5号”、“鲁麦7号”等耐肥水、抗倒
伏品种;中肥组,“济南13号”、“辅63”当家,推广对肥水要求不很严格的“鲁麦
2号”、“晋麦21号”等;旱薄地则推广抗旱耐瘠的“秦麦3号”和“科红1号”。
玉米 经历了4次大的品种推广更换阶段。 1956年至1962年,先是推广农家优选
品种“大粒红” 、 “金皇后” ,后又引进推广“坊杂2号”、“安东马牙11号”和
“黄县二马牙”等良种。1962年,良种推广面积7万亩左右,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0%多。
这些品种比当地农家品种单产高五六十斤。1963年至1970年,先后引进推广双交玉米
种“双跃3号”、“双跃4号”、“双跃105号”、“新双1号”和部分罗马尼亚玉米种。
1970年,玉米种实现杂交化。1971年至1975年,引进“群单105号”、“新单1号”、
“烟单36号”、“华威”、“鲁39”等单交种。其中,“群单105号”和“烟单36号”
种植面积为最, 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0%多。此间,单交种以其制种简便、抗病、高产
的优势逐渐代替了双交种。1976年开始,针对玉米出现品种纯度下降,大小叶斑病蔓
延的现象, 到1987年, 先后引进“鲁原单1号” 、“鲁原单4号”、“丹玉6号”、
“中单2号” 等单交种, 并引进配制“昌单4号”、“丹玉13号”、“烟单14号”、
“烟单2号” 等品种。这些品种的引进推广,对纯化品种,强化优势,控制病害,效
果良好。
地瓜 50年代普及推广“胜利百号” , 淘汰当地劣种。60年代,曾引种”华北
117号” 、 “52—45号”、“华北553号”等品种,不成功。1973年至1974年,推广
“烟薯1号”、“徐薯18号”、“烟薯3号”、“济薯1号”、“青农2号”。其中“青
农2号”推广面积较大,1987年仍为当家品种。
谷子 当地农家谷子品种有大、小“饿死驴”(以其植株矮小得名)两种。1970
年,引进“柳条青”代之。1983年,推广“鲁谷4号”、“豫谷1号”等良种,延种至
今。
高粱 1964年引进七叶高粱取代当地品种。同年,又引进繁育了杂交高粱“遗杂
5号”和“遗杂7号”。1973年后,高粱种植很少,品种杂乱。
大豆 70年代前,以种植当地品种“小青豆”、“大爬蔓”为主。70年代初,引
种“丰收黄”、“平顶黄”、“东解1号”等。1980年,引进抗病耐旱的“鲁豆1号”。
1984年又引进“鲁豆4号”。今“鲁豆1号”、“鲁豆4号”、“东解1号”均有种植。
经济作物 花生,建国前后,胶南花生种植,以当地农家品种“大爬蔓”、“小
红种” 为主。50年代中期到1987年,花生品种有4次大的更换。1956年始,从传统品
种中选育良种。50年代末,“胶南二蔓”选育成功。其特点为,秧蔓半直立,结果集
中,适密植,产量高,适应性较强,果实中等,果仁品质好;缺点是抗旱性差,抗病
性一般。“胶南二蔓”一度得到大面积推广,1963年全县普及。1964年,引进推广伏
花生。它具有早熟、抗旱耐涝、株形紧凑、结果集中的特点,1970年全县种植伏花生
24万亩, 占花生播种面积的90%多。 但其抗病能力较差, 后期退化严重。1971年至
1981年, 以“白沙131” 、“徐州68—4”和“徐系1号”为主,配以“杂选4号”、
“临花1号” 、“临花2号”。1982年至1987年,主要推广“花37”和“海花1号”。
其中“海花1号” 优点较多,双仁饱果率高,较抗倒伏,抗花生叶斑病,适于高产地
块,现广为种植。
瓜菜作物 大白菜 1983年,始引种青岛农科所杂交品种“青杂中丰”、“青杂
4号”,农家品种遂淘汰。
大葱 80年代初引入章丘、寿光大葱。
韭菜 胶南韭菜历以栽培“诸城大金钩”品种为主,今仍沿植。
西红柿 70年代引种青岛“早红”品种。
椒 原当地只种辣椒,1983年引进茄门甜椒。现甜椒栽植多,辣椒极少。
甘蓝(大头菜) 70年代先后引入北京“早熟”、“迎春”、“报春”3个良种,
当地品种渐被淘汰。
茄子 原栽植当地品种。70年代末,始引种济南长茄。
黄瓜 70年代引进“津研号”取代当地农家品种。1984年又引进“夏丰”种。
豆角 1983年引入“之豇28—2”。现该品种与当地农家品种均有种植。
萝卜 原只种当地农家品种, 80年代以来,有“潍县青”、“青潍1号”及“青
园脆”等品种引进。
西瓜 60年代,以“昌乐密宝”代替地方品种。后又引进“中育6号”、“8155”、
“郑州3号”等国内良种及“飞机”、“泰国密宝”、“金象”等国外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