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3&rec=78&run=13

解放前,由于长期受封建、半封建制度的统治和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的束缚,胶
南早期工业只有家庭手工业和少量手工业作坊,资金少,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多采
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并以极不稳定的状态艰难地发展。解放前夕,铁木、手工编
织、小食品、土纺织、酿酒、烟花爆竹等手工业,集中在王台、泊里、灵山卫、王戈
庄、红石崖等较大集镇,或独资经营,或集资联营,或雇工经营,或“父子班”独撑
门面。
1945年胶南地区解放,手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47年成立推进社,组织手工
业生产,引导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扩大纺纱、织布等军需物资的生
产,支援前线。同年,将盐田全部分给盐民和农民,由群众自行组织晒盐。藏马县成
立琅琊、 旺山、 泊里区盐民合作社联合社,共有资金1300余万元,盐滩34处,盐户
1194户,盐田7498亩。至1948年2月,胶南、藏马两县共成立各种合作组织751处。其
中, 饭店11处、纺织社199处、消费社44处、粉坊社15处、染坊社12、鞋业社14处、
木业社27处、铁业社3处、大小油坊389处、糖坊27处、帽铺10处。主要机器设备有铁
布机、木布机、纺花机、织袜机等。
1950年,胶南县推进社改为合作社联合社,手工业由合作社联合社组导科兼管。
翌年10月,县合作社联合社在环海区台子沟进行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组建第一个铁业
生产合作社。是年底,个体手工业组织发展到545处。至1952年底,胶南(包括藏马)
共有手工业企业593处,其中国营4处,个体589处。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处(社员
76人),分别为台子沟铁业社、陈家庄铁业社、王戈庄缝纫社、宋家庄窑业社和东红
石铁业社。
1953年11月,胶南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研究制定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和具体要求,并进行广泛教育、发动。年底,泊里木业社成立。至此,全县共有手工
业合作社6处,社员137人,股金4170元;手工业企业625处,其中国营4处,集体2处,
个体619处。
1955年1月,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将铁山区所属的3个窑厂并入宋家庄窑业
生产合作社。12月,私营群力矿石厂接受改造,转为县手工业联社矿石厂。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胶南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
形式,在比较分散的行业中,先组织联购联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生产比较集中,与群众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行业中,则直接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
社。
1956年上半年,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 共组织各种手工业合作社、组
128处, 3226人。后进行调整,将36处社、组(1200人)转为农业合作社副业,余者
合并为44处社、 组(1517人)、其中铁业社16处,木业社10处,缝纫社9处,矿石、
砖瓦、 皮革、毡业等社、组9处。后几经变革,有的变为社队工业,有的被其他工业
部门兼并。 到1957年,全县共有手工业合作组织49处,1651人。其中合作工厂3处,
177人;合作社39处,1432人;合作小组7处,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