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灾害性天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3&rec=36&run=13

胶南县灾害性天气较多,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灾害性天气主要有:
冰雹 胶南县冰雹多在4—10月发生,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为最。1959—1987年
间, 共发生17次冰雹。其中,5—6月8次,9—10月4次。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0—15
分钟,最长达1小时左右。冰雹直径一般为5—15毫米,大者30毫米,罕见大者达50—
100毫米。 最大雹积深度,大部分地区在15毫米以下。铁山、六汪、藏马山一带为15
—30毫米, 个别地区厚达100毫米左右。雹灾分布,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
内陆大于沿海。 受地形影响,境内有5条冰雹路径。第一条源于诸城桃林一带,经理
务关乡高家庄、金头岭,塔山乡的柳行大庄、淘金河子、塔山、店子,泊里镇的草桥、
朱家河、周家村,于尹家圈入海。雹径宽三四公里,加强地在理务关乡高家庄一带以
及塔山、泊里、藏南交界处,2—3年一遇。第二条源于诸城市大桃园一带,经大村镇
的前桃山、横山后至塔山与第一条雹径汇合。加强地在前桃山一带,2—3年一遇。第
三条源于藏马山前和张家楼乡野鸡口一带,经西草泊、张家楼南、大珠山镇辛庄、石
板河、于宅科一带入海。此径危害较小,2—3年一遇。第四条源于诸城市,经柏乡南、
六汪、山周,绕过铁橛山,经张仓、辛庄,于孟家滩入海。雹径宽三四公里,加强地
在六汪和铁山一带,3—5年一遇。第五条源于胶州市,经王家岛耳河、山王东以西,
沿小珠山东侧过杨七岭,由柏果树村入海。加强地在王家岛耳河以南和黄石圈一带,
3—5年一遇,危害较小。
干旱 胶南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匀, 旱涝不均,尤以干旱对农业危害较大。其特
点: 一是发生频率高。近36年来,年受灾面积万亩以上有11次,平均2.5年一遇;年
受灾10万亩以上的有9次,平均3.8年一遇。二是持续时间长。春、秋旱一般一个月左
右,最长达5个月。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自正月至四月不雨;1969年10月1日至
1970年2月23日,146天内仅降雨1.8毫米。秋、冬旱最长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秋、 冬两季不雨。 连年严重干旱有两次时间较长: 一次是明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
(1638—1641) , 连续4年大旱;另一次是1977—1984年,连续8年干旱,累计受灾
658万亩。近36年来,连续3年干旱,年受灾万亩以上的发生5次,平均7年一次。三是
时空分布不均。1956—1981年,春旱频率为23.1%,4年一遇,其中重旱频率7.7%;初
夏旱、 伏旱、秋旱频率分别30.8%、26.9%和30.1%,3—4年一遇,重旱较少。四是旱
蝗并生。历史上夏秋久旱之后,多有蝗灾并发,“大饥”、“人相食”之类的记载屡
见旧志。 建国后, 水利事业发展,旱灾得到适当控制,但仍为农业生产之大患。
干热风 俗称火风。多发生于春末夏初。《诸城县志》载:“明嘉靖二年(1523年),
春二月大风,昼晦。树木相搏击出火”;“嘉靖四年(1525年)夏四月,有风如火,
日平明忽风,如火炽。行路人中之,悉病伤寒,多者至死,农夫不知避忌,死者尤众。”
《增修胶志》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夏五月十二日,有风自西南至,色赤如
火, 人畜有感暍死者。”建国后,境内轻干热风机遇中部地区3—5年一遇,东北部5
—10年一遇,西南部10年一遇。重干热风发生较少,一般十几年一遇。
龙卷风 多发生于海面和沿海地区。主要危害渔船,民房和农作物。1914—1987
年间,共发生10级以上的龙卷风38次,其中海上13次。在陆地造成灾害的有16次,其
中重灾7次。龙卷风发生频率约2年一次,成灾龙卷风4—5年一次。成灾最重的是1976
年8月12日,12级龙卷风袭击琅琊、寨里、王戈庄和隐珠等公社,刮坏房屋2500余间,
刮倒树木1万余棵,刮掉苹果3.5万余公斤,刮倒玉米1万余亩,有14人受伤。
暴雨 暴雨天气5—10月均有出现。 以7—8月最多。1959—1987年间,发生日降
水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84次,其中7月26次,8月28次;发生大暴雨(≥100毫米/日降
水量) 11次,其中7月4次,8月5次,6月9月各1次。暴雨分布,以中西部为多,西南
部白马河和吉利河流域最多;西北地区及东北沿海少于南部沿海。
霜冻 初霜冻主要危害距海较远的平原洼地, 一般5—10年一遇。沿海地带危害
机遇稍长; 终霜冻危害范围遍及全县。大多数地区10年一遇,藏马山一带5—10年一
遇。
倒春寒 发生较少,一般10年一遇。1917、1937、1953、1957、1963、1972年曾
发生过倒春寒。1963年4月上旬,阴有小雪,气温-0.6℃,东北风5—6级,持续5天,
冻坏小麦; 1972年4月1日,气温降至-4.2℃,北风6—7级,并降雪,持续5天,冻坏
窝瓜。
雨淞 1902—1987年间, 胶南县共发生雨淞30余次。其中1959年以后发生10次,
计33天;发生时间一般集中在1月下旬和3月上旬;持续时间一般为3—4天,藏马山、
铁橛山和小珠山背阴处,长达5天左右,1969年和1979年最长,各达8天。雨淞直径一
般为20毫米左右,1920年和1937年最大为40毫米,雨淞直径东半部大于西半部;雨淞
发生时多伴东北风。
雷暴 1959—1987年间, 雷暴年平均20.6天,多集中于6—8月间,7月最多,达
6.2天。平均雷暴初日在5月1日,终日在9月20日。
最早出现于1964年4月3日,最晚结束于1966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