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3&rec=1&run=13

(一)

胶南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南临黄海,北靠胶州市,东接青岛市黄岛区,西与
诸城市、日照市、五莲县相连,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1987年,全县有14个乡、10个
镇、1033个村;20余万户,82万多人。居民多系汉族,回、藏、壮、满、蒙古、朝鲜
族仅有75人。
胶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部落定居,历史悠久。然而建置兴废无常,或分而
他属,或合而自立,几经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
郡、县之治;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境域分
属今诸城、胶州旧置;隋复置琅琊县;唐再裁之,境地仍归胶州、诸城。废置千余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次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属滨海行署;
1946年改建胶南县,属滨北专区;1956年裁藏马县入胶南,隶属昌潍专区;1958年胶
南县划入青岛市;1961年复归昌潍专区;1979年再度划入青岛市至今。
县城位于灵山湾畔,三面低丘环抱。解放前为胶县第七区治所,1948年辟为县城。
现有城区5.6平方公里, 有党政企事业单位155个,农业村14个,总人口55536人。国
道204线和省道泰薛干线于城区内交会。
胶南属滨海低山丘陵区,海岸线长达149.36公里,有港湾15处,岛屿10余处,海
域面积近500万亩。 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小珠山、铁橛山、藏马山和大珠山崛
起于中部, 构成东北——西南向隆起脊梁,支脉蔓延全境,有大小山头500余座。低
山连绵, 构成八大岭系,海拔均在百米以上。山岭之间,有大小河流125条,其中较
大河流10条。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
胶南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气
候四季分明,春迟秋爽,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胶南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农林牧可用地217万亩,其中耕地108万亩,
有林地57.39万亩。 林木树种达134个;药材有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615种;海
产鱼虾260余种, 其中分布广、资源量大的有带鱼、鲅鱼、乌贼、章鱼、黄鲫、鹰爪
虾、 对虾、海蜇、牙鲆、真鲷、梭子蟹等50余种,潮间带潮下带生物203种,可开发
利用的有杂色蛤、泥蚶、西施舌、竹蛏、刺参、皱纹盘鲍、贻贝、扇贝、石花菜、紫
菜等40余种。矿产资源有铁、石墨、砩石、铅、锰、铜、锆英石等40余个矿种,百余
处矿点,已探明储量的24处,总储量近200万吨。

(二)

胶南地处沿海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虽有过繁荣富庶,但更多的是
灾难困苦。早在齐桓公时期,琅琊即为齐国重邑。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北上称霸,
迁都琅琊,起观台,盟诸侯,号令群雄。战国时,齐楚角逐。齐筑长城于境内,蜿蜒
百余里。秦始皇设郡、县于琅琊,迁民三万户,筑琅琊台,建四时祠,修驰道,遣余
福泛海求长生之药。十年间,秦始皇五巡天下三至琅琊。汉置盐官,至隋唐时期,滨
海卤泽密布,成为山东最大的产盐区。唐至北宋间,海运兴盛,宋家口、积米崖既为
往来高丽要地,又为运粮重要口岸。南宋时期,县域为宋、金、蒙古争斗之地:1161
年,宋将李宝大破金兵于陈家岛海面,焚金国水师船队,烈焰凌波,四昼夜不灭,是
中国古代海战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战斗;1213年,蒙古木华黎屠胶密二州,横尸遍野。
自元以来,海患迭起,倭寇屡掠沿海,加之1357年刘福通部毛贵攻打胶州,致使境内
赤地千里,人烟寥落。明初,多次移民于境内,并置灵山卫,以军户屯守,倭寇虽息,
然内患不已,人民仍难以安生。
民国年间,胶南地区兵匪横行,土匪、海盗、汉奸、兵痞及侵华日军,各据地盘,
捐票层出,苦役迭乘,人民苦不堪言。
胶南人民刚直不挠,极富革命斗争精神。早在1925年,张家楼一带即有大刀会组
织活动。他们以“反军阀、打土豪、抗捐税”相号召,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到1927年,
芏子口塾师邓寿千、插旗崖武举纪徇善等人组织的大刀会,会众猛增至八九千人,遍
及400多处村庄。 大刀会打土豪、砸盐局、杀税官,围攻北洋驻军,震撼了官府,唤
醒了民众。仅王台一带就有两万余农民投入了反官府、袭军阀、抗捐税斗争,震惊了
整个山东。军阀张宗昌惊恐不安,调重兵,出动飞机、大炮镇压。
中共胶南地方组织的建立,揭开了当地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1939年县委建立
后,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先后有2000余名爱国志
士为胶南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
抗日战争时期,胶南地区为滨海、胶东两大抗日战略区的结合部,是山东分局与
胶东区之间输送干部、转运武器经费、传递情报的枢纽。1939年,胶南党组织广泛发
动群众,以杨家山里抗日自卫武装——“团练”为基础,建立了以杨家山里为中心的
48个村的抗日联防,开辟了方圆百余里的红色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条地下交通线,
使胶南成为连接山东分局与胶东区的红色走廊。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山里联防坚
持武装割据,没有向日伪顽交过一分钱、一粒粮,成为诸(城)、胶(县)、日(照)
地区坚固的抗日堡垒。
在西部藏马地区,1938年爱国志士崔仁卿和进步青年于云光、张鲁东等人组建了
抗日游击队,打垮了泊里土匪王子经部,首次解放了泊里;1943年,胶东军区参谋长
贾若瑜率部插入诸胶边地区建立根据地;1944年,滨海军区发动了规模浩大的“讨李
战役” ,攻克日伪据点40余处,摧毁敌堡30余座,毙、伤、生俘日伪军近700人,收
复了诸、胶、日边区大片土地,使30万人民重见天日。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滨海军区发起“泊里战役”,击毙、生俘伪青岛滨海警备军
2600余人,解放了藏马全境。
1946至1947年间,胶南、藏马两县贯彻中央“五四”指示,积极进行土地改革。
并掀起“保家保田,参军支前”运动,两县男性青壮年悉数从征、支前。两年间,共
参军9600余人,为支援孟良崮、莱芜、南麻、临朐、白马关、高密、莱阳战役出动民
工10万余人次, 做军鞋4万余双,棉衣数千件。藏马县组织千人子弟兵团随华东野战
军支前101天, 转战胶东、鲁中、鲁西、鲁南、渤海等战场。完成宁阳、官庄抢运,
乔店抢救,泰西转移等艰巨任务,全团荣立大功,被华东军区授予“陈毅子弟兵团”
称号。
1948年, 两县共组织各种合作社、厂751处,纺纱织布,支援前线,并派出万余
民工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为迎接江南解放,接管新解放区,胶南、藏马两县抽调
大批干部, 分别组成党政领导班子随军南下,开辟新区;同时出动民工5万人,担架
380余副, 小车2500辆,征集大批枕木、粮、草,支援渡江战役,为解放江南做出了
贡献。

(三)

建国后,胶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 使全县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
3171万元,到1987年,已上升为127461万元,38年时间增加39.2倍,年平均递增10.2
%。社会总产值(现行价),1987年达到183064万元。
胶南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期, 发展较快。其中,三年恢复时期年平均递增23.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平均
递增9%,工农业总产值1957年达到5808万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
浮夸风、“共产风”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工农业总产值1962年
下降到4746万元, 年平均递减10.6%。三年调整时期,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有所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522万
元, 年均递增22.9%。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
农业生产遭受破坏,但由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抵制,胶南经济在全国动乱的缝
隙中仍获得一定发展, 工农业总产值, 1975年达到32174万元, 十年间年平均递增
13.7%;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工农业生产又有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系统地进行了拨乱反正,认真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
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到城镇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
济责任制,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并在加强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
展县、乡镇工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胶南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5.2%,到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达44442万元。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平均递增12.4%;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
比1986年增长29.3%,人均国民收入达888元。
胶南是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农业区。解放前,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
力低下,农业发展缓慢。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
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和增加农机具。特别是70年代,
千军万马齐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田林路排灌综合治理,修梯田,建水库,治涝
洼,农业生产条件获得空前改善,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0.78
亿公斤, 单产50公斤。 到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6亿公斤,单产287.5公斤。
1981年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迅速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以高度发挥,
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3.8亿公斤,单产307公斤。
水产、 林果、畜牧业是胶南农业的重要支柱。建国初期,基础比较薄弱,70年代
取得较大发展,进入80年代,逐渐走向集约化生产。水产、林果、畜牧三大基地建设
成效显著。1987年,全县牧业总产值达9853万元,成为山东省和青岛市水貂、奶山羊、
瘦肉型猪、菜牛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水貂饲养量达到54万头,居全国县级首位。
水产业, 1949年,全县水产品总量为2659吨,1987年达到26692吨,其中滩涂、浅海
养殖对虾、贻贝、扇贝、滩贝等海产品6057吨,列为国家海珍品出口生产基地,养殖
对虾跨入全国千吨县行列。形成捕捞、养殖并举的新格局,成为山东省水产重点县份
之一。林业,1949年全县50余万亩林业用地中仅有稀疏残林12万亩,建国后发展加快,
1970年基本实现绿化,1979年获全国“林业先进县”称号。1987年,全县59万亩林业
用地中, 有林地57.39万亩,其中用材林11.5万亩,经济林21.8万亩,防护林20.8万
亩。林木覆盖率达25.72%,被列为全国12个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试点县之一。果
业, 1949年全县果品生产仅250余吨。60年代末70年代初,苹果生产发展迅速,80年
代,矮化密植园建设成效显著。1987年,全县共有果园1962处,14万亩,果品总产量
35537吨, 被列为国家和山东省山楂、新红星苹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7年,全县
农业总产值达到41902万元,其中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农副产品商
品率达到62.7%。
胶南工业历史久远,但几经起伏。早在秦汉时期即有官营盐铁生产。明清之际纺
织和红木家具已闻名遐迩,后因战乱、灾荒等种种原因而趋萧条。民国初期,除少量
手工业作坊外,机器工业仅有德国人在红石崖办的一处砖瓦厂。日军侵入胶南地区后,
大肆掠夺矿产资源,曾在王台、胶南、六汪等地建矿,开采砩石和铅等。仅王台一带,
常年有五六百人从事开矿。解放后,手工业、机器工业逐步发展,1949年全县工业总
产值261万元。 进入70年代后,县、社、队工业并驾齐驱,发展加快。1987年,全县
有工业企业264处,固定资产原值28052万元,形成机械、轻纺、食品、化工、建材五
大行业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有工业产品近千种, 完成工业总产值
60255万元(老口径) ,实现利税6946万元。建国后的38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
递增15.4%。 60年代后期社办工业逐渐兴起,80年代进入盛期,成为胶南工业的重要
支柱。1987年,乡镇工业企业达191处,完成工业总产值25194万元,实现利税2646万
元。1987年,全县有企业集团和松散型企业群体10多个。其中纺织机械企业集团有生
产企业130个,生产各类纺织机械3089台/1.9万吨,总产值达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
产值的19.72%。梳毛机和梳棉机产量均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以上,并打入国际
市场。 胶南成为国家纺织机械生产基地。 建筑业集团有企业540个,职工4万余人,
1987年建筑安装劳务收入1.5亿元, 居青岛市六县(市、区)之首。随着工业生产的
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全县有8处县办企业、5处乡镇企业产值过千
万元; 3处县办企业利税超过500万元,5处乡镇企业超过百万元。是年,全县已有明
月牌碘、琅琊台酒、皮革机械、宝石轴承、纺织机械等国优部优省优产品23种。
建国后内外贸易日趋繁荣。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1140万元。建国后
稳步增长,进入80年代后,积极进行商业体制改革,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
体制。 198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6246万元。38年间,年平均递增9.5%。出
口商品收购总额,1965年仅有89万元。随着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外开放的深入
发展, 出口产品日益增加,外贸途径逐渐扩大。1987年,全县商品出口额达11108万
元,居青岛市所属县市区第二位。出口商品有11类85个品种,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
外向型企业28处, 其中年出口额超过千万元的3处,过500万元的有2处。手推车、海
藻制品出口量居全国之首, 肉食、貂皮、对虾、果品4种农业创汇产品出口额达6400
万元。 出口商品结构明显变化,工业品、五金矿产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40%。1986
年以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到1987年,全县已利用外
资234万美元,兴办中外合资企业1处,开办“三来一补”项目2个。
随着工农业、内外贸易的发展,胶南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1953年, 全县预算内财政收入322万元,1976年突破2000万元,1987年增加到4745.6
万元。 35年间,财政收入年平均递增9.3%,累计上缴30937.7万元。1949年,农民人
均收入不足40元,1987年达651元,职工人均收入,1949年213元,1987年达1474元。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987年达2.08亿元。 全县80%以上农民住上新房,家电产品越
来越多地进入城乡家庭。

(四)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国后均获得较全面的发展。1949年,全
县仅有小学234处,在校学生922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1987年,全县有小学405
处,在校学生922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中学,1952年仅有1处,4个初中班,
在校学生206人。1987年,全县有普通中学95处,其中高中6处,初中89处,在校学生
41986人。另有职业中学6处,在校学生2182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输送大、
中专学生近万人。科技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60年代前,以科技成果推广为主。
70年以来,科研与推广并重,科技事业日益崛起。1987年,全县有水产、农业、林业、
农机专业研究所4处, 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学会、研究会百余个,会员万余人。
1978~1987年间,共取得县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1项,其中省级16项,市地级37项,县
级78项。卫生事业发展变化巨大,建国前只有少数个体从医者。1950年始建县人民医
院,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村村建立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大为改观。
1987年,共有县、乡镇医院25处,病床位1399张,医务人员1455人,其中医师407人,
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205人。 农村卫生室1033个, 医务人员1767人。县人民医院
1963年即成为山东省重点县医院,1983年利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50余万美元,装备了
较先进的医疗器械,常见病、危重病治愈率都比较高,其中胃切除、二号病、出血热
等治疗均有独到之处。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建国初期,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仅有部
分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建国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图书、戏剧、电影、广播、
电视转播、文学创作、年画等项事业普遍获得较大发展。县城有广播电台、电视转播
台、文化馆、图书馆、剧团、博物馆等。到1987年,绝大多数乡镇建起文化站、书店、
电影院、广播站、电影巡回放映队等。年画创作独出新秀,1985年,建立全省第一个
县级年画协会。 目前,全县有500余人的创作队伍,先后在全国18家报刊、25家省级
出版社发表、出版年画168幅,出版印数最多的达百万份,有2幅选送出国展览。胶南
已成为我国新兴的年画之乡。体育事业活跃,尤以射击项目突出,人才辈出,先后向
省、 市体工队选送优秀运动员9人,五超世界纪录,四平世界纪录,四破亚洲纪录,
三破全国纪录,七破省纪录。

(五)

胶南地处青岛之郊,交通畅达,久负山海之饶,发展经济的条件极为优越。主要
有三大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众多。胶南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海色天光之间,蕴藏着巨大的旅
游资源。西南临海千古名胜琅琊台,蜚声海内外,列入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千
百年来游者如云。东南万顷碧波之上,灵山岛林木苍翠,孤悬海中,既是国内第三高
岛,又是山东省和青岛市重点开发的旅游海岛之一,现已开通至青岛的海上旅游线,
有游船往来其间。北部山岭之上,齐长城跌宕腾跃,东西蜿蜒百余里。中部大小珠山
朗出天表,素有“双珠嵌云”之称;铁橛山悬泉如盖,滴水淅沥,“溽暑不溢,大旱
不涸” 。东、南沿海300里海岸线,沙滩广阔,岛礁密布,林带葱茏,是避暑、垂钓
和海浴的理想场所。优美的自然环境,众多的旅游资源,必将使胶南成为崂山——琅
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热线,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二是鱼虾、果品出产丰富。胶南山海兼备,物产丰富,尤以海产鱼虾和干鲜果品
最具发展优势。 沿海11处乡镇有渔船2000余只,网具近7万条,作业范围遍及黄海、
渤海、 东海和东海外海,捕捞品种达260余种;沿海滩涂有红石崖、灵山卫、泊里和
小场等对虾、 泥蚶、杂色蛤、竹蛏和西施舌生产基地,仅虾池就有1.8万余亩;岛屿
密布的灵山岛和大珠山、琅琊等岩礁水域,已与省、市水产部门联合开发,大面积投
放人工鱼礁,建立起海参、鲍鱼、真鲷等海珍品养殖基地;浅水海域,筏式养殖发展
迅速,海带、扇贝、贻贝、紫菜等养殖场相继建立。水产业基本形成了捕捞与养殖并
举、资源开发与增殖并重的新格局。资源量回升快,品种多,产量大,特别是优质鱼
虾,优质贝类和海珍品增殖成效显著,深入发展的潜力很大。果品生产历史悠久,栽
培广泛,全县24处乡镇均有出产。干鲜果品种达百余个。建国前以桃、杏、梨、柿、
枣为主,建国后重点发展苹果、山楂、板栗等,集中建园,划片栽培,形成隐珠、大
珠山、 泊里、琅琊、寨里、海青等10处集中生产区。1982年新辟矮化良种果园5.5万
亩, 其中新红星和红富士4万亩,成为国家和山东省的重点栽培区。果品生产趋向密
植矮化良种型发展,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量逐年增加。1985—1987年,先后有
新红星、红富士、乔纳金、锦丽和下村红星5个品种被评为山东省和青岛市优质果品。
三是外贸条件优越。早在唐宋时期,胶南地区即是重要的对外口岸。如今,胶南
处于青岛和日照两个对外开放城市之间,北以山东半岛和胶济铁路为依托,西临石臼
港和兖石铁路, 东靠青岛港和黄岛港,毗邻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204国道纵
贯南北,胶黄铁路和全国沿海连港公路正在筹建中。胶南水陆通衢,车船辐辏,物产
丰富,又处于对外贸易的前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十分优越。现有出口商品11大
类85种,其中海藻制品和手推车出口量居全国之首;大级冻蛤肉居山东之首;花生、
肉食品、果品、貂皮和海产品出口量也居山东先进行列。近几年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陆
续开展,中外合资、补偿贸易和技术引进项目方兴未艾。
胶南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丰富的鱼果产品,优越的外贸条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建县40多年来,经济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如能再开视野,广延人才,大兴科技,开
发民智,深念“山海经”,大做山海文章,繁荣经济为期不远。然而优势之外,尚有
不足,如土地锐减、人口骤增,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产业结构尚未尽趋合理等。天时
未能尽占,地利未能全开,而科技文化更需上一个新台阶。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县委
和县政府正在带领全县82万人民乘改革开放的大潮,扬长避短,奋发踔厉,投入更加
艰苦的创业中。未来的胶南,势将成为山东省东南沿海的旅游胜地、鱼果之乡和外贸
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