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扶贫致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808&run=1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部分人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且已走上富裕之路,但尚有极少数人或因缺乏资金、技术,或
因不善经营,或因天灾人祸,仍未摆脱贫境。为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崂山县委、县
政府发出了县帮村、镇帮户、富户帮贫户的号召,舆论一出,上下响应,促成了扶贫
致富的社会新风。
1984年,县政府拨款1万多元,帮王哥庄镇的梁家村建起1个面粉加工厂,到年底
就盈利5万多元;又拨出扶贫资金7万元、补息贷款13万元,共办起社会福利厂13个,
安置残疾人员、贫困户400多人;又拨款8万元,为300多家贫困户购买仔猪191头、奶
山羊400多只、 家兔900只、鸡1900只、农具108件、化肥24吨,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农
牧业生产, 当年就使近100家贫困户脱贫。流亭镇王家女姑村王林德一家7口,5个孩
子, 4个残疾,煤、油、盐都无钱买,1985年,村里帮他筹集资金,办起代销店,烧
起茶炉,1年就赚利2000元。红岛乡宿流村吕明祖,本人腿残,妻子和3个孩子精神不
够正常, 生活无法维持,村里安排他和1个儿子到磨房与食品厂干力所能及的活,又
廉价售给他缝纫机、 扒边机各1台,搞起服装加工,使他的生活富裕起来,1985年还
盖了3间新房。同村孙淑贞,丈夫去世,剩下她带着3个女儿,无生产能力,生活贫苦,
1984年,村里安排她女儿到村办养貂厂干活,当年收入1500元,1985年又收入2000余
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党员带群众,富户扶贫户,是扶贫致富社会新风的另一侧面。红岛乡不少党员渔
民利用船大、马力足、技术熟炼、经验丰富的优势,1985年秋与一些较贫困的渔民连
帮结队去渤海捕虾,人均收入在万元左右。河套乡孟家村173名党员1984年带领起240
户一般户和困难户。 夏庄镇华阴村王恪成经营果树苗致富,1984年帮5家贫困户建立
苗圃, 并在技术上指导,在销路上帮助,使这5户1985年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河套
乡孟家村退休工人孟广月,不顾年老体弱,带领30家困难户的30余名劳力,承包了村
采石场,1984年每人收入1000多元,1985年每人得2000余元。红岛乡小庄村孙莲花养
貂致富后,把养貂经验和技术传授给32家贫困户,使他们都成了养貂专业户。夏庄镇
丹山村陈慧林搞针织专业,致富不忘济贫,帮助村里贫困户买上机器,并教给她们技
术, 因她的帮带,1985年,全村有各种针织机器230台,从业达千余人,成为针织专
业村,家家机器声,户户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