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805&run=13

一、过年
过年是古老重大的传统节日。“腊八”过后,家家“扫灰”(大扫除),粉饰墙
壁,洗澡理发,做新衣,做馒头,蒸豆包(谐“都饱”音),做豆腐(谐“都福”音),
蒸年糕(取意“年年高”),蒸米面(发糕,含意“发家”),割肉买鱼(象征“年
年有余”),购置筷(寓增添人口)。
除夕挂宗谱,摆供品,贴门对,把水缸挑满水。中午全家吃“隔年饭”。
太阳落山后,男人们先提灯笼,端供品,到祖茔请先辈亡灵回家过年,然后在大
门外放鞭炮, 点香烧纸“接灶” ,回家后大门内撒谷草(喂祖先之马),放拦门棍
(防马跑失或强神恶鬼进入),通宵不眠,称“守岁”。午夜,家家焚香燃烛,祭祖
先,放鞭炮,吃饺子(饺子内间或包入铜钱或枣,吃着铜钱意为有福,吃着枣意为日
子甜美);饭后即意味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分
“压腰钱”。
次日凌晨,街坊进行互拜,先近族,后邻居,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
不扫地不泼水。
初二走姑家、姨家拜年,傍晚吃饺子,供祖先,焚烧天地牌位,撤去谷草及拦门
棍,谓之“送年”,即可以扫地,准许泼水。
初三、初五到岳父家拜年,其他日子亲友互访,可直到正月十五。
二、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旧时,一般农家吃不上元宵,多数只吃饺子。家家做象征
12个月的和12属相的面灯,不做面灯则代以小蜡烛。傍晚,先到祖茔送灯,1坟1盏,
回家后,将面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是夕,小孩子手提彩灯,放
着滴滴金,村社组织高跷、龙灯等民间舞蹈,锣鼓响,鞭炮鸣,热闹气氛甚浓。
三、二月二
二月二,旧时富人家的“觅汉”(雇工)上任,一般农家在黎明时用草木灰在院
内、胡同、场院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划十字,放少许豆、谷、麦粒,寓粮
食满囤之意。吃高梁煎饼、小豆腐、炒豆;新中国成立后,“觅汉”不再上任,不打
囤,仍吃炒豆、煎饼。
四、清明节
清明节前一日是“寒食”节,旧时,多冷食不动炊。“寒食”的前一日,家家到
祖坟祭祀,添土。清明节早饭吃鸡蛋、大葱(使人聪明),穿新衣,头上插柏树、杨
柳等枝条,青年妇女盛妆于凌晨到村外“踏青”(三五成群于野外进行简单冷餐),
男女老幼汇聚街头整日嬉游秋千。1958年平除坟墓,逐步实行火葬,不再祭扫坟墓,
但到存放先辈骨灰处进行奠祭、嬉乐秋千等仍盛行不衰。
五、谷雨节
谷雨民间无什活动, 仅倡以“贬蝎” 。 晨3时许,将以黄表纸印就的太上老君
“贬蝎敕令”贴于门后,令曰:“谷雨三月中,贬蝎永无踪。”现此俗绝迹。
六、端午节
端午节,家家门窗上屋檐下插艾枝(意是辟邪),小孩戴“五索线”(用五色线
配成, 意是驱蝎、 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吃粽子。新中国成立后,戴
“五索线”渐少,吃粽之风益盛。
七、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过半年”,多于是日吃饺子。此俗到今尚沿。
八、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夜,旧俗谓“织女”会“牛郎”。农村普遍吃“馎花”(制花样奇
巧的小面饼),青年妇女有各拿自己的精工针线凑一起过“七巧会”。
九、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节前亲友相互馈赠月饼。晚月升起,全家团聚吃月饼,
以庆团圆。
十、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旧时农家秋收完毕,上坟祭祖,富家“觅汉”下任;新中国成立
后,不再上坟,但普遍改善生活。
十一、冬至
此节旧俗分两天过:第一天谓“鬼冬”,摆供祭祖、吃饺子;第二天,谓“人冬”,
吃包子。现仍之。
十二、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早饭用多种粮食熬粥(意在检查粮食存放情况),
称为“腊八粥”。俗云:“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预示年节已近,着手准备。
十三、辞灶
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崂山境内有“官三、民四、戏子、王八二十五”
之说,官家腊月二十三日辞灶,民家二十四日辞灶,唱戏的、当鸨儿的人家二十五日
辞灶。天落黑时辞灶,于锅灶上方张贴“灶码”以代“灶王”,并特意供奉“糖瓜”
(麦芽糖),说能粘住其嘴,使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新中国成立后,此
俗渐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