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787&run=13

一、衣服
清末民初,富家多着绸缎右襟长袍、马褂、短褂、肥便裤,农家男女穿机织土布
的对襟短装和肥大过膝上衣,喜庆节日男穿长袍,女穿镶边上衣。30年代以后,学生
多穿学生制服,中青年男性着中山装,女性穿旗袍。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中部分老人
衣着无大变化,男性普遍穿学生服、中山服、军便服、列宁服等,女性普遍穿中便服、
中西服、列宁服。80年代以后,城乡男女衣着质地无大差异,穿化纤、毛质地的西装、
羽绒服、呢大衣、毛衣者日增,男装喜素洁挺括,女装讲花色款式。
二、帽
清末民初,富家男戴风帽、红缨帽、红珠半帽、礼帽、草帽,女戴缎质大耳朵箍
帽;农家男戴毡帽头、布半帽、苇笠,女戴布质大耳朵箍。30年代,红缨帽逐渐淘汰,
增三开帽、满头露帽。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八角帽、有檐平顶帽、鸭舌帽,半帽淘汰,
女戴针织毛线帽或用方巾,男女均围长条毛线围巾。
三、鞋
清末民初,农民穿用麻绳纳底布鞋,近山者穿猪皮“绑”女穿麻绳纳包木底、竹
板夹帮的尖头绣花鞋;富家男穿圆口、两道眉鞋和毡靴,女穿缎面绣花鞋。30年代,
男穿橡胶底鞋,女穿皮底绣花鞋和割花鞋,富人穿三色底毛呢鞋、皮鞋。新中国成立
后,人们穿胶鞋、布鞋、皮鞋、半腰皮靴、塑料皮革凉鞋、拖鞋、橡胶水鞋,随着季
节的变化,青年男女穿质地考究的高跟鞋。
四、袜
清末民初,男女均穿纳底布袜。30年代相继穿粗、细线袜。70年代穿化纤袜,后
普及。
五、饰物
贫富配戴有别,簪子、头钗、镯子、戒指、耳环等为妇女所用,脖锁、长命锁、
小手镯、手耍(小锁、银花生果、银铃、银莲蓬)等多为幼儿配戴。新中国成立后,
此俗渐泯。80年代,妇女又开始戴耳环、戒指、项链等。
六、发型
清末,男蓄发辫,未婚女子蓄单辫或扎双抓髻,已婚妇女盘纂于脑后。中华民国
建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女子未更。30年代,男学生中有留分头、平头的,青年女
子有剪短发的。新中国成立后,男性,除部分老人仍推光头,一般留平头、分头、圆
头;女性,部分老人仍盘纂,一般扎双辫或剪短发。80年代,男青年喜留长发蓄小胡,
女青年多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