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766&run=13

崂山境内古代就建有书院。据史书及方志等有关著作中记载,至清代建6处书院。
尚有教子园、天门后、标山等,仅有流传,故而未记。
一、康成书院
康成书院在不其山(“铁骑山”)东麓的书院村,为东汉经学家郑玄所建。汉灵
帝中平年间(公元184~189年),郑玄受聘于北海相孔融处讲学授徒。灵帝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 冬十月,青、徐州黄巾复起,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崔炎等,到不其山
下筑庐讲学授徒,近1年。时逢灾荒,粮食匮乏,玄谢罢诸生,避地徐州。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徒处,重建院宇,购经
书、聘教授、辟学田,书匾额“康成书院”。清初,即墨城开设县学,康成书院无人
经管,渐圮。
明正德七年重建后的康成书院座北朝南,东西略呈长方形,占地亩余,围有院墙,
门南向,屋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南北深约4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
柱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雕以云图。具有十分完整的墙、柱、梁、栋、枋、
斗拱和起脊屋顶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可谓宏观。
二、华阳书院
华阳书院因位于华楼山南麓, 故名。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崂山志》
(黄宗昌撰)载:“华阳书院据山之半,少司冠蓝公建置于此。”
蓝公即蓝章,字文绣,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
正德十二年(1517年)告退归里,来此结庐隐居,自号“大劳山人”,教子蓝田(明
嘉靖癸未进士)攻读。其后世多就读于此。至清道光年间废弃。
书院占地亩余, 东西排建两幢木砖结构平房各3间,因处地高且景色秀丽,取名
“望月楼”、“紫霞阁”。周围刻石颇丰,如“松关”、“天然碑”、“枕石漱流”、
“曲水流觞”、“谈经地”等。80年代已成废墟,唯当年石刻仍存。
三、下书院
下书院在石门山西麓山谷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墨望族黄氏于此
筑院宇,设家塾,习称“书院”。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为避农耕山樵之扰,
在原址东上3里石门山主峰下建房3间,白天读书,夜晚回原处就宿,故有上、下书院
之名。
该书院为木砖结构,顶苫草。下书院正、厢房各3间,筑院墙,占地约1亩。清初
始废。乾隆间,徐姓居“下书院”经管黄氏山场,村名沿用至今。“上书院”渐圮,
今无垣,其地名犹存。“下书院”,现为14户人家的山村。当年,黄嘉善之胞妹亦攻
读于此,万历初年染病暴卒,遂葬于书院前,人称“处女坟”,墓无存而地名沿用至
今。
四、书院
书院原名南茔,民国时始称“书院”,位于北宅乡中部,南天门山西麓山谷中。
南天门山西麓两支山脉弯曲环围,层层缓收,至谷口突然隆起,天工雕“龙”、
“虎”,镇守谷口,俗称“龙虎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辟为茔地,葬佥都御
史蓝章。 嘉靖六年(1527年),世宗赐茔地(即墨城西北5里处)曰“赐兆茔”,遂
迁葬。原墓地始叫南茔。
明崇祯末年, 蓝氏十世孙南京神威营左营都司蓝潜“南茔”,构茅庐3间,隐于
经书、字画间,取名“读书楼”。
民国23年(1934年),青岛市长沈鸿烈视察崂山,见谷内气候温和,粮菜早熟,
山光灵秀,古木葳蕤,是一天然乐园,又得知南茔曾是当年蓝氏隐居的“读书楼”,
遂命正式定名“书院”。谷内欠雅村名,亦同时更名:灰牛石改为晖流村,燕儿石屋
改为燕石村,兔儿石改为张家村。
至今, 此地建村已200多年,有167户人家聚居于此。当年只有3间茅屋的“读书
楼”,解放后新建1所完全小学。
五、玉蕊楼
玉蕊楼在不其山之阳。明崇祯十年(1637年),即墨人御史黄宗昌罢归后,来此
筑1座2层小楼,隐居著述《崂山志》。清顺治初,聘明代进士张允抡来玉蕊楼与张村
两处授徒,前后10余载。后废。
六、石屋书院
石屋书院在观崂村(解放后更今名)。清代是即墨县官绅课士之所,故村名“官
老石屋”。民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