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民保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754&run=13

1950年,李村区卫生所为农村培训首批卫生员38名。1952年,崂山卫生院为农村
培训井水消毒、疫情报告、种痘等卫生员468名。1958年,崂山郊区农村建保健站8处,
有卫生人员16名, 其中中医9名、西医2名、卫生员5名。1959年,生产大队办保健室
213个, 有卫生员1562名、不脱产的小队保健员1320名。1961年,农村卫生员锐减为
277名。 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大队设保健室473个。1970年全县有赤脚医生783名、
小队保健员1364名。1982年后,合作医疗陆续停办。1983年,经崂山县卫生局考核合
格并颁乡村医生证书的有726名、 赤脚医生284名。1987年有乡村医生636名、卫生员
220名。
农民保健费大致有自费和合作医疗费两种。1950~1958年,崂山郊区采用自费保
健,困难户医药费可向政府申请减免。1958~1980年实行合作医疗保健。社员每人每
月交纳一定医疗金,生产大队从公益金中补助部分资金作为合作医疗经费,由特约医
疗单位和保健室集中使用。社员就诊,除挂号费外,其他费用均从合作医疗中支出。
1968年, 合作医疗在全县推广。1975年,全县406个大队全部实行合作医疗。1981年
起,逐渐改为自费保健。
在农民保健中, 曾一度发生非正常的浮肿病等,予以紧急治疗。1960年9月,由
于“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生活急剧下降,农村出现了大量浮肿病人,
同时出现干瘦、小儿营养不良、妇女子宫脱垂、妇女闭经等危及人民生命的症状,人
口死亡率急剧上升。青岛市和崂山郊区人民政府组织了38个医疗队深入到农村普查普
治,共查出浮肿、干瘦、小儿营养不良等24.4万人,治疗13.8万人,治愈率50%,
还成立临时浮肿疗养院56处,接受住院治疗1837人,治愈1350人。1961年,共治愈浮
肿、干瘦病人33万人、小儿营养不良1.1万人,还查出闭经、子宫脱垂l.7万人,治
愈0.6万人, 有效地控制了人民因饥饿、营养不良而死亡的势头,人口死亡率由6月
份的1.69%下降到12月份的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