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诊断治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748&run=13

历史上崂山人民主要由中医诊疗,解放后发展了指医。
方剂医:历史上,崂山地区中医曾有重要建树,多兼开药铺坐堂行医,走方医及
游医较少。 清末,医术高明者有7名:赵士安,长于内科、妇科;孙文选,擅内、外
科,精伤寒;阎常宽,专内科;杨友江,擅外科、针灸、推拿;王新恕,长内、妇两
科; 韩高远, 专小儿科及推拿术;韩以连,善治妇科及胃肠症。民国时期(1912~
1949年) ,知名者甚少。1959年,崂山郊区有中医61名(公办单位31名、个体开业5
名、半农半医25名),其中较有名望者4名,理论上有造诣者4名,有教学能力者2名,
能进行研究工作者2名, 临床经验丰富者2名,有一般临床经验者2名。1961年,崂山
县卫生局所属医疗单位均设中医门诊, 实有中医76名。1987年共有中医120名,其中
中医师17名、 中药师4名、中医士54名、中药剂士16名和其他中医15名、中药剂员14
名。除适应一般病症诊脉处方外,尚能治疗脉管炎、偏瘫等症。
1987年3月, 北宅医院设脉管炎科,备床位15张。到12月,共接治脉管炎、静脉
炎患者180名,病员多来自青岛、烟台、潍坊、临沂等地区。
治疗方法:将该病分为3期(静位疼痛前期、静位疼痛期、静位疼痛后期)、5型
(虚寒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进行辩证论治。以中药汤
剂为主,以自制“山水散”为通药,并用自制膏剂内外兼治,治愈率在85%以上。其
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02名,治愈89名,占87.25%,有效者10名;静脉炎患
者78名,治愈67名,占85.89%,有效者9名,占11.53%。
指医:始称点穴疗法。20世纪60年代初,小学教师贾立惠、贾立应根据点穴之原
理,用于点治部分头痛、肩臂痛、腰腿痛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腰椎间盘
脱出症等,取得疗效。1964年,崂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请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青岛
医学院、青纺医院、青岛中医院、青岛传染病院、海军401医院等鉴定认可。1966年9
月,贾立惠调入崂山县人民医院,建立指针科,后改称指医科,点穴手法由用手指点、
按发展到根据病种和病情,采用拉压、扭、叩、拍、整形等多种。穴位由原来只用几
十个发展到应用140个, 其中半数为针灸常用穴。根据治疗经验,还注重肌肉的隆起
线肌与肌、 肌与骨之间隙等线路, 并参照经络的循行线,归纳了16条治疗线;提出
“率迅力强”、“气速感大”、“立足整体,注重局部辩证”、“守神守气”、“气
力相随”、“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神”、“分清筋骨,以动为主”、“不动则动,
以动为主”等学术指导思想。贾立惠、贾兆祥编写的论文著作《指医(点穴)疗法治
疗婴儿瘫、脑炎后遗症等病的总结报告》、《点穴治疗小儿麻痹症疗效观察》、《点
穴疗法》,先后于1972~1984年由《山东医药》、《新医药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和
山东科技出版社发表、出版,其中《点穴疗法》一书已译成英、法两种文本。
典型病例:
例一:赵立志,男,56岁,青岛印染厂工人,经市立医院诊断为5、6颈椎骨骨折
合并截瘫。1967年入院时,四肢呈直性瘫痪,不能翻身,不能坐,大小便不能自理。
经点穴3年多门诊治疗,可丢掉拐杖独自行走50余米。
例二:魏素梅,女,5岁。964年经江苏省省立医院确诊为婴儿瘫,先后针灸、服
药等治疗约4年。1968年5月13日入院时下肢瘫痪,右臂肌肉轻度萎缩,左脚内翻,经
点治72次能站立独自行走,后出院。
例三:胡建新,男,5岁,崂山县沙子口人,下肢瘫痪2天。1969年10月9日检查,
双上肢轻瘫,双下肢全瘫,感觉迟钝,双膝及跟腱反射消失,不能坐,不能翻身,诊
断为婴儿瘫期。经点治22次,功能恢复正常出院。
1972~1977年,崂山县人民医院举办点穴疗法学习班10期,培训山东省内外指医
400余名;又举办指医师资培训班1期,培训40名。1982年,拍摄科教片《点穴治难疾》,
已在全国上映。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拨款50万元, 修建指医大楼1栋。
1985年已收治患者80余名。 另,1969年9月起,城阳医院设指医门诊和病房,医生贾
立应。
50年代, 政府重视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渐次形成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
1959年春,崂山郊区卫生科抽调西医14名,参加首届中医学习班,为期半年。1966年,
崂山县人民医院举办为期3个月的中医班,全院医护人员轮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1972~1973年, 崂山县人民医院派西医师6名外出学习中医,各卫生院在正常业务学
习中安排西医学中医课程。1977年秋,崂山县人民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病房,设床位
20张, 有中医、内、外科医生及护理人员5名。是年,县分院、公社卫生院先后成立
中西医结合病房。
针灸疗法:解放前以针灸为业的医生甚少,多数为中医附带针灸,另有挑疮先生,
以点刺放血疗法,治猴疮、翻症、羊毛疔等。1955年,崂山卫生院仅有针灸医生1名。
1958年医生李玉珍以“太乙针”加服中药的方法治疗某些疑难病症。1959年,崂山卫
生院及中韩、 夏庄、王哥庄公社卫生院举办针灸学习班6期,培训工厂、机关、街道
针灸人员222名。 1962年前后,全县13处公社卫生院均设置针灸科室。1965年,崂山
县人民医院栾玉英、赵淑香等人开展新针、经络水针、电兴奋等疗法,对急性腰扭伤、
面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神经性耳聋等,疗效较好。1972年起,全县相继开展新针
疗法、穴位封闭、针刺麻醉、针刺加电刺激、红外线穴位照射等。
1978年11月起,夏庄公社卫生院针灸科女医生刘保芳潜心研究针灸技术,对脑血
栓形成引起的偏瘫、脊髓外伤性截瘫、大脑炎后遗症等疾病,以电针为主辅以红外线
照射、电兴奋按摩穴位和低分子右旋糖干或脉通等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疗效显著。
其中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40例,痊愈3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97.5%;
治疗外伤性截瘫14例,基本治愈3例,不同程度好转10例,无效1例。
整骨:崂山县人民医院及乡镇医院、卫生院,均兼治骨科病症。民间虽有整骨散
医,知名者少,唯夏庄镇前古镇村正骨诊所的医术、疗效较高。主治医生陈崇生,男,
40岁,酷爱医道,潜心骨科,自学成才,对骨折病人的治疗、检查详细,整复手法得
当, 以西药消炎镇痛,以中药活血祛瘀,日门诊量少则50人,多则100余人,仅1983
~1985年, 累计门诊治疗85500余人,累计住院1100余人,治愈率达95%以上。现有
门诊房6间,病房21间,床位60张,50毫安X光机和骨科器械及牵引、固定等设备。
解放后,域内西医诊疗工作比解放前各个时期有较大发展。
民国5年(1916年)设李村医院。民国5~9年(1916~1920年)年均诊疗17844人
次。
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立乡区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仅能医治部分小伤小病。李
村卫生所及九水、王哥庄两分所“平均每日诊治病人轻140人、重60人,共200余人,
每月需要药费200余元。 消耗巨大药品材料:山道年、金鸡钠霜、利凡诺尔、酒精、
纱布、 棉花”(民国25年9月李村卫生所上报市政府之报告)。每个区卫生所年均诊
疗人次:民国23年(1934年)为5746人,民国37年(1948年)为1077人。
解放初期,崂山公立医院、李村区卫生所,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1951
年11月,青岛市崂山卫生院,分内(儿)科、外科、妇产科。1949年6月~1952年9月,
急诊2374人次,初诊29326人次,复诊31599人次,出诊2012次;住院80人次,治愈73
人次,转院4人。
1953~1987年,崂山县人民医院分科渐细,诊疗范围日广,医术逐年提高。
内科:1953年应用导尿、灌肠、腰椎穿刺、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等临床诊疗技术,
推广“自血疗法”、“组织疗法”、“封闭疗法”、“睡眠疗法”等。1959年以后,
内、儿分科,有床位26张。1963年,开展骨髓穿刺、肝脏穿刺、心包穿刺和肺穿刺抽
脓术等。1964年用套管针直接穿刺置于导尿管,胸腔闭式引流,处理自发性气胸,用
三腔管压迫止血治疗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气管滴入治疗肺结核和肺化脓症。
1976年,床位43张,初步形成了侧重于心血管病、神经内科、消化道疾病的专科医生。
1982年开展纤维胃窥镜检查,至1985年底检查近1000例。1985年,又开展血液流变学
的检查及心监护、脑电图检查。1977~1985年,内科发表论文8篇。
小儿科:1956年首次配备氧气,抢救因麻疹、百日咳合并肺炎严重缺氧的病儿。
1959年,医生孙介堂做第一例气管切开手术成功。现有专业医护人员20名、病床20张。
外科:1955年,始设外科病房,开展肛瘘、内外痔、疝修补术、阑尾切除等手术。
1958年能做剖腹探查、肠梗阻、肠套叠、肠切除等手术。1961年,外科床位增至36张,
副院长庄振兴主刀,做首例胃大部切除术。1965年,做心包部分切除、左叶肝切除及
胰头癌手术。1972年可进行食道癌下端切除,直肠癌手术。1976年首次进行硬膜外血
肿手术。1979年做肺叶切除、纵膈肿病等手术。1984年在青岛市医生指导下做二尖瓣
分离术。
妇产科:1960年前,以门诊为主,设少数病床,收住平产,遇有难产则以产钳助
产。1961年后,开展横位内倒转、臀位牵引术,同时收住部分妊娠中毒症患者。1963
年,与外科医生结合,开展古典式剖腹产,单纯卵巢肿瘤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等。1976年后,建立较为完善的婴儿室,一般难产,均能处理,开展子宫下段剖腹产、
子宫切除、子宫内膜癌作子宫次广泛加盆腔淋巴结清扫(远期效果较好)、输卵管吻
合术(做5例,成功3例)等难度较大的手术。1980年,开展恶性畸胎瘤手术后、恶性
葡萄胎手术后、无性细胞瘤手术后等恶性肿瘤化学疗法,对产科DIC能做出妥善处理。
乡镇医院、卫生院在1958~1965年能治疗一般常见病,处理小伤及疮疖等皮肤病。
1966年,城阳、上马等医院开始做阑尾炎、胃大部切除等手术。1975年后,部分公社
卫生院能开展一般腹部手术,处理急症病人,收治部分急性传染病和高血压、心脏病、
肺心病等慢性病人。1980年起,多数乡镇医院可做腹部手术,其中上马医院在1984年
1月~1985年7月共开展各种腹部及骨科手术150余例,全部有菌及无菌手术均1期愈合,
无1例感染。 时,全县乡镇医院首次开展“开胸食道癌探查术”、“颅脑血肿颅后窝
开窗减压术” , 肾切除及胆总管空肠onx—y式吻合术,肝脓肿引流术等较大手术。
1985年6月8日,河套乡卫生院为患者孟宪松(男,50岁,河套乡上疃村人,农民)在
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 手术历时3小时25分,切除重达25千克巨大肿瘤及萎缩
变性的脾脏,术后31天痊愈出院。
1987年崂山县卫生局所属医疗单位,有床位906张,共诊治723425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