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746&run=13

崂山地区医疗工作,在民国初年以前,主要由个体中医承担。民国5年(1916年)
始有西医医院。 30年代发展到5处。解放后,私营、公营医疗机构有较大发展。1988
年,全县已有县级医院3处、乡镇医院或卫生院13处。
自清末到民国38年(1949年),崂山地区先后有药铺、诊所88处,其中清末有14
处,民国初年开业的9处,20世纪20年代开业的9处,30年代开业的18处,40年代开业
的38处。 先后共有中医坐堂医及有名走方医114名,其中民间走方医、散医中知名度
较高的有姜哥庄王新恕、朝阳村韩以连、下马哥庄韩高选、东乌衣巷杨友江、城阳镇
纪少白和袁刚伦、前登瀛王显周、段家埠段立纯、山角底刘哲士、西九水刘京科、郝
家营郝凌顺、西黄埠村栾导一、肖家村王文西、栲栳岛石佛寺和尚曲海靖、孙家孙文
选、华阴阎常宽等(半农半医、半渔半医者未计入)。
解放前, 崂山地区私营西医诊所较少。20世纪40年代有8处(主要分布在大集镇
城阳、流亭两地)。1952年,部分中西医组成诊所20处。时,崂山郊区有私营诊所13
处(中医诊所4处、西医诊所9处)、私营妇幼保健站1处、西药房4处、中药房26处、
牙科诊所5处。1954年后大部分加入联合诊所。
西医传入,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占胶澳。唯直至民国5年(1916年),
“日本青岛守备军陆军医院” 在李村老桥北设分院1处,专为散居在李村、沧口、九
水、沙子口等地的日本人服务。民国7年(1918年)6月,改为青岛守备军民政部李村
医院,除日本人外,亦对当地农民施行诊疗及检查妇女梅毒,有诊疗室1栋、病室3栋
(最大收容量为21名)、管理室1栋、尸体室1栋、小库房1栋,建筑面积826.43平方
米。 民国10年(1921年),有人员19名,其中院长事务处理(民政部嘱托)1名、属
(兼勤) 1名、 雇员6名、 日本佣人(雇员见习生) 5名、中国佣人6名。民国12年
(1923年) 3月,定名胶澳商埠普济医院李村分院。民国21年(1932年)改名青岛市
市立医院李村第二分院。民国22年(1933年),属青岛市社会局,改称青岛市市立李
村医院。有人员17名,其中院本部有医师3名、助产士1名、司药1名、看护5名、事务
1名、文书1名,所属之九水、王哥庄两诊所有医生2名、看护3名。分内科(眼、耳、
鼻科属之)、外科(皮肤、花柳属之)、妇产科、化验室、理学治疗、图书室、药剂、
办公室等,设男、女病房各1处,可容病人20名。此为崂山地区第一个“官办”医院。
民国22年(1933年) 夏,在南九水设李村医院九水诊所,有医师、护士2。民国
25年(1936年),又在王哥庄设李村医院王哥庄诊所;同年在夏庄设李村医院夏庄诊
所。民国21年(1932年),在高家村设青岛市立医院阴岛第五分院(后更名阴岛医院)。
以上3家均配有医师、 护士各1名。到民国26年(1937年),已有市立乡区医院2处、
诊所3处, 同年12月均撤离。民国27~34年(1938~1945年),仅有即墨县设在流亭
镇的第二慈善医院1处, 余者未获资料。民国35~38年(1946~1949年),先后重设
李村、崂西、崂东、夏庄、阴岛区卫生所5处。至解放前夕,人员、设备所剩均无几。
解放初期,除崂山公立医院外,尚有一批私营医疗单位继续开业。1954~1956年,
崂山郊区卫生科组织私营诊所、药铺和部分民间医生,建立李村中医、李村西医、李
村牙科以及崂西区、 乌衣巷区、崂东区、惜福镇、夏庄、流亭联合诊所9处。时,即
墨县城阳、 马哥庄、棘洪滩、河套、红岛5个地区共有联合诊所11处,其中城阳镇组
成城阳、 桃林、北曲、仲村、西城汇联合诊所5处,棘洪滩镇组成棘洪滩、南万、毛
家庄联合诊所3处,余者均为1处。先后参加20处联合诊所的有:药铺55处、诊所36处、
散医52名。 先后参加联合诊所的有:中医89名、西医75名、牙医和技工9名、司药25
名,共198名。联合诊所为集体医疗机构,1958年均加入公社卫生院。
在私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同时,公办乡镇医院、卫生所亦日益兴起。1952年,在惜
福镇、 流亭、 崂东区设有诊所、 卫生所3处,属崂山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13名。
1957年, 崂山地区有中西医联合诊所20处,各类医务人员158名。1958年,二者合并
组成人民公社卫生院13处,共有医务人员241名,原设在农村的49个医疗点仍予保留,
1962~1969年,先后并入各该公社卫生院。1961年,曾在上崖村设马哥庄医院,人员
30名, 1963年撤销。1966年,城阳、马哥庄、惜福镇、北宅4处公社卫生院曾改称地
区医院;1971年改为崂山县人民医院分院,经济性质由集体改为全民;1984年定名为
崂山县某某医院, 其余9处公社卫生院定名为崂山县某乡镇卫生院。1987年,全县有
乡镇医院4处、 乡镇卫生院9处及沙子口、王哥庄、河套、红岛海港检疫站4处,共有
医务人员669名、 管理人员64名、工勤人员65名。1985年各乡镇医院、卫生院均设有
防疫、内科、外科、中医科、放射科、化验科、心电图室、中药房、西药房,有的还
设有牙科、五官科、儿科、理疗科、针灸科、妇产科、痔瘘科等。
县属公办医疗机构中,规模较大、医疗水平较高的有崂山县人民医院、崂山县精
神病院和崂山县点穴康复医院3处。
崂山县人民医院: 1950年收集原崂东、崂西、夏庄3个区卫生所的物资和医务人
员, 并增派部分干部组建崂山公立医院,有人员11名,设流亭。1950年4月在惜福镇
设诊所1处。 1951年10月,迁李村今京口路31号,与李村区卫生所合并,组成青岛市
崂山卫生院,负责崂山地区的卫生行政和医疗防病工作,有人员26名,其中医生4名、
护士9名、助产士4名、药剂2名、工勤3名、行政人员4名,同时在流亭设诊所1处。之
后, 成立公共卫生室, 负责卫生防病工作。1952年2月,又在崂东区设卫生所1处。
1953年始设病床20张,分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针灸室、放射科、化验室、
手术室、中西药房、妇幼保健站。1958年改称青岛市崂山医院,床位增至45张,职工
60名,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名。1959年,由内科析建小儿科。1962年3月,崂山医院
改名崂山县人民医院。1966年,成立指医科。1967年先后设五官科、保健科、心电图
室等。 1968年4月,崂山县卫生局、崂山县卫生防疫站、崂山县妇幼保健站合并到崂
山县人民医院, 称崂山县卫生院革命委员会。 1973年恢复崂山县人民医院,有职工
16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2名、行政人员13名,床位130张。1976年迁少山路96号。
1987年12月有床位360张, 年均职工370名,其中年均医生164名,设有内科、外科、
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针灸科、点穴科、计划生育科、五官科、药剂科、放射科、
预防保健科、财务科、总务科及手术室、检验室、门诊部、各科病房、老干部病房。
1974~1985年建筑各类房屋面积15782平方米。
崂山县精神病院: 1985年8月设于中韩镇卫生院内, 有人员34名, 床位56张。
1987年有床位68张,年均有医生5名,诊疗911人次,出院95人,日均开放床位24张。
崂山县点穴康复医院:前身为县人民医院点穴科,1987年9月15日成立,1988年1
月30日正式开业, 内设点穴科、 药房、理疗室、体疗室等,有床位82张,职工44名
(含技术人员35名),医院建筑面积3575平方米(已计入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
上述16处公办医院、卫生院,均由崂山县卫生局管辖。另有属于工厂企业、学校
等部门的门诊部、所,时有增减,1979年有95处,1987年有86处,是年有卫生技术人
员192名。还有属山东省或青岛市管辖的医院、疗养院3处:
青岛市盐业职工医院:位于上马镇政府驻地。民国37年(1948年)建,初名山东
胶澳盐工医院,驻青岛市6号码头。1953年4月迁今址,属青岛市盐务局。1985年有床
位81张, 职工78名,含卫生技术人员68名,日均门诊118次,业务用房面积3987平方
米。
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 位于流亭镇女姑山南麓, 属青岛市卫生局。 民国25年
(1936年)建,称青岛市癞病院。1976年更今名。1986年,有床位151张,职工86名,
含卫生技术人员57名, 日均门诊248人次。该院主治皮肤病,现已兼营治理雀斑、天
花瘢痕等美容项目。
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属青岛市卫生局,始建于1951年12月。原为结核病疗养院,
1976年改为综合性疗养院。 1985年有床位155张,职工92名,含卫生技术人员52名,
已增设气功科,占地面积133320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288.58平方米。
全县公办医疗机构人员逐年增长:1949年为24名。1959年为396名。1969年为523
名。1979年为1417名。1987年为1543名,含卫生技术人员1288名。其中崂山县卫生局
所辖医院、卫生院的人员亦逐年发展:1950年设崂山公立医院后,从事卫生事业的人
员仅有24名。1958年,各公社卫生院有中医师(士)51名、西医师(士)50名和其他
卫生技术人员106名,时崂山郊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事业人员0.51名、卫生技术人员
0.44名、 医生0.21名。 1969年有513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3名。1979年上升为
1147名, 含卫生技术人员951名。1987年,崂山县人民医院、崂山县精神病院及13处
乡镇医院、 卫生院共有人员1199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2名,全县平均每千人占有
卫生技术人员1.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