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基本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683&run=13

解放前, 自民国21年(1932年) 起, 政府逐年增添校舍。 据统计:民国21年
(1932年)兴建18校,民国22年(1933年)兴建29校,民国23年(1934年)兴建37校,
3年乡、 区新建、改建校舍80余处。其建校办法:由乡、区建设办事处,指导学务委
员会;区、乡长及首事、校长,地方行政机关及热心教育人员组织建筑校舍委员会,
拟定工程设计及筹款办法,建筑费由公家补助1/4,地方筹募3/4。
解放后,党和政府接管的学校多数校舍不符合教学要求,有不少是利用庙宇、祠
堂等房屋作教室。
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770938717元(注:旧币1万元折合人民币1元)修建校舍。
1956~1960年,共改造教室214个,扩建教室271个,新建校舍23处。60年代,每年都
新建和修建部分校舍。 到1973年,全县322处中、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约20余万平方
米, 但部分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害。据1978年全县校舍检查统计:有356
个教室雨季不敢进教室上课,在3012个教学班中有315个班实行二部制,尚缺教室192
个。全县中、小学缺课桌凳5315套。经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由教育经费、地方自
筹经费和勤工俭学收益各出一部分的办法,再加上社、队集体适当负担一点,解决校
舍桌凳不足的困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重视校舍的修建和改造及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
小学校舍的修建和课桌凳的购置,采取由社、队主要负责,国家酌情补助1/3的办法,
上下结合,并发动群众师生自己动手修建和改造校舍。
据1979年检查,全县有黑房子248间、危险房304间,连同急需维修改造的校舍共
1900余间。1979~1982年,4年间共改造黑房子和危险房552间,共新建校舍1432间,
改建52间,维修改造3733间,基本完成“两改”(改造黑屋子、土台子)的扫尾工作,
达到“社社无危房,校校无黑屋,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经检查验收,崂山县成为
全市“双改” 先进县。全县校舍改造总投资383万元,其中市教育局拨款13万元,教
育事业费投资110万元,乡(镇)、村投资260万元。
1983年, 新建教室60个,维修教室180个,92个学校建立围墙,25个学校新建校
门,共投资65万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投资15万元,社、队单位投资50万元。中韩公社
1学期就投资3.5万元。 全县已达“六配套”(即教室、校门、围墙、桌凳、操场、
厕所)的学校占全县总校数的90%。在1983年省农村中、小学校建设评比中,崂山县
沙子口教育组、仙家寨公社教育组女姑大队被评为先进单位。
1984年, 全县各乡(镇)、村教育集资146万元,其中乡镇集资10万元、村集资
130万元、学校勤工俭学收益6万元。全县新建教室240间,修建教室540间。流亭镇女
姑东山村集资6万元, 新建教室6个,还开辟一个200米跑道的运动场。上马镇刘家小
学集资5万元,修建办公室,改造旧房。
同年,全县新建学校4所,“两改”投资182.3万元,其中乡镇集资160.8万元,
其他部门集资和学校自筹资金6.5万元,市财政补助15万元,在13个乡(镇)中新建、
改建学校35个、校舍200间,维修学校60个、校舍540间。
1985年, 崂山一中、四中、农技中学用校办工厂收益,投资160万元,新建教学
大楼和实验室。各乡镇集资新建教学楼35幢,达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650万元,其
中国家投资5%, 乡(镇)投资95%,有15处学校迁入新校。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达
184178.4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86674亩,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青岛市“两改”检查
中,崂山县被定为市属合格县之一,李村镇、夏庄镇被评为标兵镇;中韩镇、沙子口
镇、 流亭镇、棘洪滩镇、红岛乡、河套乡被评为先进乡、镇,其余4个乡、镇被评为
合格乡、镇。
1986年召开全县校舍改造表彰会。1987年全县“六配套”学校达98%,新建校舍
8164.5平方米,乡镇新建中学7处,维修教室1600间,共投资2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