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的小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659&run=13

一、公立小学
德占时期的蒙养学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德总督府在李村区法海
寺设立第一所公立初级小学, 1907年在李村、宋哥庄和浮山后增设3所,1909年又在
九水庵、登窑、朱家洼、灰牛石增设4所,以后分别在赵哥庄、埠落、侯家庄、阴岛、
上流、姜哥庄、于哥庄、下河、香里等地设学,前后共设17所。这些小学统名曰“蒙
养学堂”。
日占时期(1915~1921年) 的公学堂:民国4年(1915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将
德占时期的蒙养学堂渐次恢复,又在双山、夏庄、张村、现化庵、仙家寨、黄埠、湛
山、 大麦岛、 辛家庄、浮山所等地增设10校,连同德占时期的17校,共27校,统名
“公学堂” 。每所公学堂教职员最多4人,最少1人,修业年限为5年,所用教科书必
须采用当时教育会编写的公学堂教科书,有的公学堂内附设工农实验班,招收公学堂
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工农业劳动。
北洋政府时期(1922~1928年)的两级小学:民国11年(1922年)12月,北洋政
府接收青岛,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教育局改“公学堂”为公立小学,分初级、高级两种,
有高级者为两级小学,无高级者为初级小学。
至民国17年(1928年)又增设10所,其中李村区有大埠东初级小学、石老人初级
小学、午山初级小、学、沙子口区有段家埠两级小学,乌衣巷区有北龙口初级小学、
上葛场初级小学、周哥庄初级小学、杨家村初级小学,阴岛区有后韩家初级小学、西
大洋初级小学。崂山境内共有小、学37所,其中李村13所、浮山1所、沙子口7所、乌
衣巷7所、仙家寨6所、阴岛3所,有教职员136人、学生8013人。
第一次南京政府时期(1929~1937年) 的公立小学:民国18年(1929年)4月,
崂山境内全部小学归市教育局领导,推行“政教合一”方针,乡区办事处和公安局、
学校合作,借政治力量推行教育。至民国25年(1936年),乡区小学共发展到78处,
有教职员538人,在校学生20354人、461班。
政府为实施义务教育,扩大学生来源,采取扩班措施和充实学额办法。民国20~
23年(1931~1934年)共扩班93个,并规定农村小学每班不得少于30人,凡达学龄儿
童,必须强迫其就学,违者则对其家长科以罚金,责令入学,各校学生多数能定额。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1938~1945年)的公立小学:民国26年(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崂山境内原有的小学完全停顿,第二年渐次开学。至民国29年(1940
年) 增至53校(未含浮山区3校)、260班,学生9030人、教师328人(不包括原属即
墨的城阳等35校)。日军在李村派日本教育指导官,对学生教师进行监督,并在各乡
区成立新民教育分会,各小学成立新民教育支会,破坏学校中的抗日活动。日军强令
学生把日语当作主课学习,日语教师不够,则强令中国教师学习日语,边学边教,极
力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次南京政府时期(1946~1949年) 的国民学校:民国34年(1945年)9月,
日本投降后, 青岛市政府接收了市辖的浮山、李村、夏庄、崂东、崂西、阴岛6个区
的64处小学,全部改称为“中心国民学校”或“国民学校”。
1946年又在石老人、 曹村增设2处小学。中心国民学校设在各乡、区办事处所在
地,内设小学部与民教部。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国民学校和推行民众补习教育。据民国
36年(1947年)统计:乡区小学(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计有李村区27所、浮山
区1所(未含浮山所、湛山、辛家庄等校)、夏庄区22所、崂西区18所、崂东区8所、
阴岛区5所,共计81所,有48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312人、教职员617人。
二、私立小学
私立解家庄初级小学: 民国13年(1924年)3月开校,校址在九水区解家庄,有
教室5间、办公杂用等3间,学生68人、职教员2人,经费年额576元。
私立大麦岛尚德第四小学校: 民国13年(1924年)6月开校,校址在大麦岛,有
教室3间、杂用房2间,职员兼教员1人、学生20人,年经费额132元。
民国23年(1934年) ,阴岛区晓阳、后韩家各设立1处私立小学,因未立案,市
教育局勒令解散。
同年,棘洪滩上崖的孙水平倡导募捐3000银元,创办“私立即墨上下崖孙氏小学”,
位于上崖、下崖两村之间。校舍主体为两层楼房,上下各11间,东西两厢12间,占地
面积12000平方米。有1~3年级3个班,学生85人,后增设4~6年级共6个班,学生111
人。学校经常费用由孙氏“永远堂”供给,学生免费入学。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
接管,改名为“即墨县上下崖完全小学”。
民国29年(1940年),李村的“一贯道”组织创办“私立育贤小学”。校址在李
村河北515号,校长袁进臣,有教员8人、职员1人,5个班,其中初级班4个、高级班1
个,有学生268人(男172人、女96人)。1949年解放后,合并于李村小学。
民国32年(1943年) 8月,栾兴钧(教育科长)于莱阳创建“抗建小学”,栾兼
任校长,有教员3人、学生19人,在佐村借用民房4间,编初、高级两个班。翌年,学
生达60余名, 扩编为3个班,校址迁到崂山,初设九水,后迁到崂东区晓望村。民国
34年(1945年)迁市内。
三、机关企业所属小学
民国12年(1923年) 9月,由农林事务所筹款建立“林内义务小学”,校址设九
水庵, 有校舍12间,有教员3人、职员5人、学生59人,年经费额665元。次年又添招
新生1班。学生除学习外,还参加劳动。民国18年(1929年)划为九水小学分校。
四、外国人办的小学
民国4年(1915年) ,日本侵略者在李村设立“寻常小学校”,招收日本侨民,
学生8人。至民国12年(1923年)并于“沧口寻常小学”。
民国7年(1918年) 4月,日本在李村设“日语学校”,收两个班,学生116人,
专为华人子弟学习日语而设, 修业期限为2年。学校无甚设备,多为夜间教授,入学
者大都学1年为多。第二年即辍学。至民国10年(1921年)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