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就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589&run=13

解放前,企业主通过座商作保或工头招工并订立契约等方式雇佣工人。工人就业
后,可随时被解雇或开除。劳资纠纷事宜从民国18年(1929年)起由青岛市社会局调
处。
20世纪20年代前后,青岛市乡区农民多从业于日商在四方、沧口等处创建的棉纺
织厂。民国11年(1922年),仅6家纺织厂即雇工14311名(含乡区农民)。
民国14年(1925年) 5月,日商纱厂工人罢工,被胶澳军警押送回籍者3000人。
民国17年(1928年) , 私营永裕盐厂(今青岛市女姑盐厂) 雇工300名。民国20年
(1931年) ,胶东增益火柴有限公司(在今城阳镇粮食管理所址)雇工360名,崂山
森林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崂山公司涧)雇工29名。
崂山地区的工商业户,多系小本经营,或几家合资,或父子、夫妻共同从业,雇
工人数较少。 除上述雇工者外, 据《胶澳志》、《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
《青岛市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建设纪要》、《崂山郊区工商业联合会会员登记表》等
综合统计: 民国38年(1949年)5月,崂山地区有工商业从业人员(含座商、行商及
医疗人员)595名,其中非雇佣人员467名、雇佣人员128名。1956年已发展到1002名,
其中工商业者及独立劳动者779名、工人203名。
从1949年6月起, 崂山行政办事处和青岛市李村区对崂山地区原在国民党政权的
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从业的职工,一律留用,还从社会招收了少量炊事员、机关通
讯员等就业。建国后,对工人就业实行调配制。1951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
曾组建木瓦工会、石业工会,组织木、瓦、石工参与土木建筑、国防工程施工。1958
年3月,由崂山郊区劳动科管理劳动调配。1954年,对崂山地区的闲散人员进行登记。
1956年调配到企业单位就工的有2411名,此为社会招工的开端。到1982年,所招收的
工人均为固定工。 1956~1987年,先后调配46331人就工(含1962~1985年补充减员
3419名) ,其中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属企事业单位就业者31445名,占67.87%,在崂
山县就业者14890名,占32.13%。
由崂山县劳动局调配的46331人中,含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21068名。从1975年起,
调回城镇, 安排就业。到1980年底,全部安排完毕(不含提干和转干的338名、被大
中专院校录取的449名、 服兵役的659名),含父母退休顶替的670名,病退回城的25
名,回青岛市就业的17960名,在崂山县就业的2413名。对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760名
已超过正规就业年龄的老知青, 也全部安排就业(包括回青岛市就业的205名,在崂
山县全民、大集体企业就业的286名,在乡镇企业就业的269名)。知青被大中专院校
录取和服兵役、病退回城者,均不计入就业人数中。
1983年,用工制度由调配制改为合同制。就业人员经文化、政治考试及体检合格
者,由用工单位择优录用,并签订劳动合同。违犯劳动合同者,用工单位可上报县劳
动局备案除名。1983~1987年,招收非农业人口合同制工人4453名。在崂山县就业者
3488名, 在青岛市就业者965名。1987年11月5~6日,崂山县劳动局在县体育场举办
首次劳务市场, 县属化纤厂、印染厂、搪瓷厂、运输公司等39个工厂共招工258名、
招生(先培训后上岗)466名,参与劳务市场者2000余名,报名者800余名(已计入当
年就工人数)。
1985~1987年, 招收农民合同制工人2960名。其中1985年12月1日,对在1985年
10月1日以前经崂山县劳动局办理过用工手续的农民临时工、 预约工、亦工亦农轮换
工,男性40岁以下、女性35岁以下的合格者,一律招收为农民合同制工人。崂山县录
用1495名(男性878名, 女性617名)。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就工者707名,余者就工于
集体所有制单位。1986~1987年,又招收男743名、女668名,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
位就工者,分别为295名、1116名。
总计1956~1987年, 经崂山县劳动局办理在崂山县就业的总人数为21284名。其
中调配制工人14890名,占69.95%;合同制工人6394名,占30.04%。在21284名就
业人员中,1956~1966年就业者2562名,占就业总人数的12.03%,年均就业232名;
1967~1976年就业者5818名, 占就业总人数的27.33%, 年均就业581名; 1977~
1987年就业者12904名, 占就业总人数的60.62%,年均就业1173名。由此可见,在
1956~1987年的32年间,最后11年的就业人数,为前21年就业人数8380名的1.53倍。
崂山县用工制度,除固定工、合同制工人外,还有临时工、季节工等,统称计划
外用工。1952~1987年,计划外用工累计已达138657人次,其中1958年曾选派石土、
建筑工1750名去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 等10大建筑。计划外用工人数:1952年400
名,1961年589名,1968年降为262名,1980年升为29066名,1987年降为10124名。
为解决工人夫妻两地分居或利于发挥工人专长,从1979年起,崂山县劳动局对在
职工人,根据本人所请进行了调动。1979~1987年,先后在县内外调动3796人次。另,
从1982年起,崂山县实行多渠道就业,准许城镇待业人员自谋职业。1985年底,个体
经营日用百货等业者有30名。1987年降为21名。
综上所述,崂山县年末实有职工人数(含由外地调入数)逐年增加:1949年末,
实有职工1239名。1985年增至24123名,为1949年的19.46倍,平均每年递增8.6%。
1987年又增为32558名(均含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