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区规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423&run=13

崂山县城李村, 清末属即墨昙仁化乡郑疃社,是域内著名的4大集市之一。李村
河自东而西横贯其间,有便桥1座。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有河南、河北2村,有
村街道3条和通其他村镇的沙土路7条,另有小本经营日用杂货、山果、饮食业的店铺、
流摊夫贩等。是年,划入德国胶澳租借地。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置李村区。之后,在今北山一路、北
山二路之间的南端建2层楼1幢(俗称北大楼),设胶澳副臬司衙门。翌年,设巡捕房,
后改名李村警察署; 又在今生建机械厂内建西式平房3幢。嗣后,设华人监狱(1901
年)、基督教信义会教堂(1904年)、李村学校(1907年)、消防队,修公路及建实
习农场、苗圃、厕所、电话机房等近代城镇设施。到民国2年(1913年),已建成2层
楼44座、西式平房28座、平房39座、木板房7座、大平房6座、厕所13处以及小平房、
大机器房、仓库、温室各1座。
民国3年(1914年) 9月,日军第十八独立师团侵占李村,接管上述设施。民国4
年(1915年) ,强征民田,建国武农场。民国5年(1916年),在今李村镇卫生院址
建李村医院,建筑面积826.43平方米。民国6年(1917年),日军置李村民政署(在
北大楼),总揽军政、民事大权。
民国11年(1922年) ,李村区回归胶澳商埠后,市政建设又有进展,时有药房5
家、 店铺2家。民国13年(1924年),在今京口路18号设胶澳私立李村师范讲习所,
有平房6间。李村有居民425户、2034人。民国17年(1928年)有杂货铺8、酒馆3、理
发铺2,还有煤厂、酱园、铁匠炉、木匠铺、油坊各1。民国18年(1929年),店铺上
升为25家。民国20年(1931年),置青岛市第七区公所(李村河北46号)。民国21年
(1932年),居民已达527户、2732人,置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建设事业有所开拓。
是年建成李村中学(今青岛师范学校)。民国22年(1933年)建成李村公共汽车停车
场、民众憩游所、涵吨饭店、书报阅览室(均在李村河南)。青岛台东镇商人杨圣训
在河南建杨家艺园1处,在李村河两岸设商店。时,李村商号已达30余家,3条街道已
整修展宽,通汽车。民国23年(1934年)扩建李村中学、李村实验小学及运动场、礼
堂等,又增植行道树,设垃圾箱,建贯华冻粉公司(李村366号,今崂山浴池一带)、
春和冻粉厂(李村东山)。是年,李村、南庄、河南庄、杨哥庄、曲哥庄共有1057户、
5350人, 其中李村572户、2732人。民国24年(1935年),置李村区公所。民国25年
(1936年),李村已形成街市,居民700多户,其建置由村升为镇。
民国27年(1938年) ,日本第二次侵占李村,置日伪8区联合办事处。民国28年
(1939年)东兴村、新村由大、小瓮窑头迁来。民国29年(1940年),青岛市政府办
事处在李村设地下政权李村区公所。民国30年(1941年),日伪置崂山行政办事处。
到民国34年(1945年),李村商号由30余家锐减至15家。
民国35~38年(1946~1949年),仍为青岛市李村区公所驻地。
1949年6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李村区驻此。1951年4月,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
事处驻地, 时城区有河南、河北2个村,面积为0.6平方公里。1952年,制定城区建
设规划,在今书院路以北另辟新城区。1953年,崂山郊区政府由今九水路南端迁今址
后,城区中心由河南转移到河北,道路、房屋、住宅等建设逐年实施。1956年,李村
已有座商128家、 摊商224家,共计有工商业者或独立劳动者535名、工人95名,从事
于38个行业。1961年起,为县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起,李村公社驻此。
1981年, 城区含东大村、南庄、河南、河北、东北庄、东兴村、杨哥庄7个行政
村和李村街道办事处,面积扩展到5.77平方公里。1982年8月,新村、曲哥庄、河南
庄、 东李村、下王埠、西大村6个行政村划归城区,市政建设逐年扩展。1985年,城
区中心(1981年之范围)已有居民7531户、25934人(含非农业户5068户、16628人),
建成道路36条、 各类房屋1176088平方米。1987年,麦坡、佛耳崖、侯家庄、郑庄、
河东5个行政村并入城区。至此,城区规划和部分规划控制面积已达11.96平方公里,
实际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 崂山宾馆、工人文化宫、崂山体育馆、崂山县招待所3
号楼及县人大常委会办公楼等现代楼房建筑拔地而起。城区主要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
面。城区总人口已达19102户、63352人,其中非农业户10067户、359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