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桥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267&run=13

一、1900~1922年间桥涵建设
德、日侵占时期,在辟建公路的同时,修筑了大量的简易桥梁涵洞。据民国17年
(1928年) 《澳胶志》记载,当时处于崂山地区内的主要公路上建桥梁143座、涵洞
528处。
崂山境内有大小河流223条, 多属季节性的。因此,桥梁结构多系石造平桥和河
底石桥,又称漫水桥。究其桥涵种类,大体分圆形、方形、平形、拱形。
台柳路是青岛通往崂山的第一号公路, 仅这一路则修筑桥梁涵洞201处,其中有
永拱桥5座、 石柱拦铁筋水泥平桥7座、石造平形河底桥8座、土管造涵洞11处、水泥
造圆形涵洞3处、水泥造方形涵洞1处、水泥造平形涵洞3处、石造平形涵洞162处。于
九水庵西大石村处,建一石拱桥,长30米,宽4米,高7米,建筑材料均用方石,中间
1孔长25米,砌成弹月形,名谓弹月桥。
二、1923~1949年间桥涵建设
我国收回胶澳直至解放前夕,桥涵建设缓慢发展。民国21年(1932年),崂山地
区内李村、九水、阴岛各乡区设立“建设办事处”,下设“工务”专司路桥。民国22
~23年上半年, 修筑桥涵164处。桥多系河底石桥,涵洞多以土管乱石水泥建筑,构
造简易,投资较少,以临时通车为准。
民国26年(1937年) ,《青岛市兵要地志》载,崂山区内有抗力6~15吨的桥涵
34处,56条公路线有38条桥涵齐全,勉可通行,占当时公路总数的68%。解放前夕统
计,崂山地区内有桥梁287座,其中结构8座、石结构278座、砖石结
构1座,总长5057.45米;所有桥涵质量低劣。
三、1950~1960年间桥涵建设
1950~1960年, 崂山郊区共新筑桥梁19座,长625.1米,面积5400.3平方米;
改建桥梁7座,长101.4米,面积为696.3平方米;修复桥梁8座,长557.4米,面积
2662平方米。 桥梁结构以条石板桥为主,计22座,占总数的65%;其次有桥7座、木
便桥4座、石拱桥1座。
四、1961~1986年桥涵建设
1961~1963年,路桥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6年开始,对全县各条干线进行
了有计划的裁弯、取直、拓宽、延长等改建工程,此间亦对桥涵进行了大量的增建、
加固、 延长、拓宽、加高等改建工程。到1986年底,全县乡镇以上公路建有桥梁137
座,其中百米以上的大桥6座、中桥40座、小桥91座,总长5301.43米;涵洞926处,
总长14663.2米。这样,改变了旧桥梁规模小、结构简易的状况,使崂山的公路干线
具有了大吨位、全天候的通车能力。
五、1987年桥涵普查情况
1987年,对全县所有桥梁涵洞及其公路防护设施进行了测量鉴定,桥梁状况良好。
总计:大桥8座、总长1142.72米,中桥48座、总长2732.59米,小桥87座,漫水桥7
座,涵洞954处,倒虹吸15处,防护工程436处,漫水工程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