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材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237&run=13

一、砖瓦石灰
崂山地区砖瓦烧制历史约2000年。解放前,域内有砖瓦厂14处,因手工操作,年
产仅抵500万块,产值25万元上下。
解放后一度停产。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全县始办砖瓦厂4处,从业130
人,仍沿露天作业、手工操作、土法烧制的旧形式,一般实行春分后备土,清明后制
坯烧制,霜降后停产的季节性作业方法,年产砖250万块、瓦300万块,产值15万元。
1965年大部砖瓦厂始用搅泥、压力、柴油机等机械生产,一般厂建有瓦机房、晾
瓦房,采用机械备料、机械生产常年作业形式,初步改变了陈旧的生产方式。1966年,
全县有队办砖瓦厂22个, 从业850人,产砖2800万块、瓦350万块,产值232万元。是
年改土窑为多门轮窑生产。 1976年,全县社队窑厂增加到34个,从业1530人,产砖1
.5亿块,产值950万元。1978年,城乡建设规模扩大,砖瓦需求量增多。到1980年全
县乡、 镇办砖瓦厂增到56个,从业2850人,产砖2.7亿块、瓦750万块,总产值1267
万元。
1984年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乡镇砖瓦厂在行业中推广内燃烧结和轮窑预热
干燥新工艺,节约了燃料,降低了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1985年,全县乡镇砖瓦厂发展到88处,其中村办厂81处;从业8204人,其中村办
厂7276人;产砖6.23亿块、瓦1773万块、石灰12323吨;总产值3111万元,其中村办
厂2907万元, 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6.8%;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30万元,其中
村办厂1224万元;创利660万元,其中村办厂645万元。
二、水泥及水泥制品
1971年, 城阳公社始建水泥厂, 年产量3000吨。1975年扩建,年产1.5万吨。
1978年先后办起流亭、 红岛两处公社水泥厂,产品400号,县计委统一分配。时各乡
镇村陆续办起水泥制品厂,以来料加工为主,生产空心板、单筋板、大型槽板、平板、
预制梁、管材、六角块等。
1982年,城阳水泥厂扩建,年产500号水泥6万吨,水泥厂所需用原料多购自淄博、
莱西,产品由青岛市计划分配。
三、砂
解放前,域内有少量开采。解放后开采量逐年增多,均由城建部门有计划地控制
定点开采。1987年开辟砂场21处,多分布在白沙河、李村河、张村河岸。以后沙子口
和土寨河口沿海一带出海砂最多。 年产砂约70万立方米,总产值约254万元,大部销
往青岛市区供基建用。
四、石
崂山花岗岩质地坚硬细腻,有白、粉红、青、墨绿等多种颜色。解放前山区村民
多自采建房或自运外销。解放后临近山区的沙子口、王哥庄、北宅、中韩、惜福镇、
夏庄、李村等乡镇先后办起采石场。1987年共开辟石场158处,其中村办场155处,主
产花岗岩料石、 块石、乱石、多种规格的石子及少量“埠落青石”等,年产量45.5
万立方米,从业8740人,总产值2111万元。1987年共有厂(场)家671个,职工27375
人,产值12893万元,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的15%,在产业结构中占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