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218&run=13

一、崂山县纺织厂
崂山县纺织厂位于崂山县夏庄镇东黄埠村北, 占地面积2653平方米, 建筑面积
3879平方米,厂设财务、供销等科室及梳棉、纺线、织布等车间,主要设备有梳棉机、
纺纱机等。 该厂前身为黄埠窑厂,始建于1959年5月,属地方国营企业。1962年改为
集体所有制。 1964年与西城汇窑厂合并(时为该厂第4车间),后复称黄埠窑厂。于
1981年终止砖瓦生产。
1976年在窑厂旧址建崂山纺织厂,部分转产棉纺织品,主要产品为21×21工艺布
(该产品实行计划对口销售,重点供应青岛各印染厂),初有职工20余人,当年建成
投产后, 即产棉布44.4万米,产值61万元。后因原材料供不应求,加之经营管理不
善,一度使企业出现萧条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强经营管理和企业核算,使企
业有了活力和转机。1984年实现利润0.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430元/天。1985
年棉布产量443万米,产值377万元。1987年末有职工500人,占地26400平方米,建筑
5000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189.1万元,净值126.3万元,流动资金69.4万元,总
产值366.6万元,利润18万元,税金6.1万元。
二、青岛崂山化纤厂
青岛崂山化纤厂位于李家女姑村,占地面积63965平方米,建筑面积13864.94平
方米。主要设备有注射染色高速纺丝机等100多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84880034元,
系地方国营企业。 有职工312人。厂设行政、政工、供销、财务、生产计划、设备动
力、质量检验、基建、保卫等9科1室,辖长丝、机修、絮片3个车间。
该厂前身为崂山化肥厂,因产品产量低劣,连年亏损,于1983年转产涤轮棉絮片,
并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畅销。1984年产量81吨,产值69
万元,盈利3.7万元。税金3.6万元,扭转了长期亏损局面。
1985年投资1870万元,分别从日本、法国、西德、瑞士等国引进具有国际80年代
水平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主要产品有色绦纶长丝、弹力丝,该产品质量好,适应范围
极广,不仅为青岛纺织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而且填补了山东省空白。1987年总产值
不变价1559万元,实现利润128万元。
三、青岛崂山花边厂
青岛崂山花边厂位于李村京口路84号, 始建于1955年5月,属集体所有制企业,
占地面积9297平方米, 建筑面积5754平方米,厂设5科2室,固定资产302万元,固定
职工426人,厂外加工人员约40000人。
1890年前后,即墨人卢忠希从英商仁德洋行引进一幅12×18时意大利“手拿花边”,
在即墨城开办“裕民花庄”,撒发花样于乡村组织妇女仿绣。1930年前后传入即墨南
乡惜福镇一带。1949崂山地区解放后,郊区李辛村等已设几家花庄。1955年组成花边
生产合作社(崂山花边厂前身)。1958年,外贸出口单位命名为“即墨镶边”。花边
绣织广泛分布于惜福镇、 王哥庄、夏庄3镇,为妇女多种经营中的主业,绣织时采用
缀样、拉线、绕线、构网、织布、锁扣等几十种针法、若干道工艺程序,产品洁雅,
图案清新,是上好的家什装饰品,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1955年定名青岛市崂山郊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 时有职工130人,设厂外加工
点3处, 年产“即墨镶边”4286套。1981年先后被山东省二轻厅、青岛市二轻局誉为
“质量信得过”企业。1971年,省外贸批准该厂建立产品一级库,实行一级包装,对
产品免验,直接出口。1975年,国际花边市场萧条,工艺设计师盛方珍设计出“新代
丽”花边,该产品是在原手工镶边的基础上,采用部分机制工艺,图案新颖、高雅,
档次适中,深受国外客商的青睐,定货量突增。1985年成交额占全厂总成交额的31.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一条龙”经济承包责任制,全厂分成8条
配套成龙作业线,职工自由组合,强化了竞争意识,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实现利
润40.31万元。
崂山花边厂生产的“镶边大套” ,于1981年6月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和优质
产品称号, 1983年6月获部优质产品。 “新代丽” 花边于1979年获山东省二轻系统
“设计创新奖”及名牌产品称号,1984年6月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该厂产品全部外销,以日本、美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巴拿马、新加坡、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要市场。1987年总产值不变价2287万元,是年该厂升为山东省
中型二级先进企业。
四、青岛崂山印染厂
青岛崂山印染厂位于李村京口路89号,为全民所有制中二型企业,属县纺织局,
下设印染厂和毛巾被厂,一套领导班子,两个厂名同时对外。
该厂前身是崂山海藻胶厂,1968年9月建。1970年5月竣工投产,占地面积1255平
方米,建筑面积2039平方米,地方财政投资25万元,隶属崂山“五·七干校革命委员
会” ,全称“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五连海藻胶厂”,原有职工266人,固定资产原
值45.98万元,净值35.18万元,流动资金120.22万元,主产海藻胶、甘露醇、碘,
年产量分别为128吨、34吨、2.6吨。1979年产品滞销。1980年转印染生产。
转产初定厂名青岛崂山印染厂,开始利用青岛第二印染厂的旧设备,主产鞋用漂
白帆布及色布,与青岛橡胶九厂配套经营。1980年生产漂白帆布、色布517.2万米,
产值310.8万元, 年亏损13.75万元,同年建筑面积扩至8650平方米,职工增至391
人。
1982年对原坯工艺和上浆技术革新,克服了鞋用漂白帆布硫化泛黄的难关,漂白
帆布一等品率由原来的87%提高到95%,获县科委两项技术革新二等奖。高质量打开
了市场销路,用户由青岛橡胶九厂1家发展到河北、河南、上海、天津等26个省、市、
自治区的70多家,年销售量占全国漂白帆布总需量的50%强,国内20多个厂家用青岛
崂山印染厂的产品所制各类运动鞋、旅游鞋荣获国家及省、市等级的优质名牌称号,
产品远销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年,漂白帆布被
国家化工、 纺织、 商业部联合定为专业生产定点厂。为满足用户急需,1986年投资
120万元新建厂房2380平方米,引进国内先进漂白帆布设备,开辟第二条流水生产线,
年产1000万米,入库一等率达97%,高温下硫化泛黄后白度达105°,高出国标15°,
经纬断裂强力分别达128.5千克,漏染率2.5%,质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3436”
号漂白帆布评为省优; 是年12月开辟毛巾被专业生产线, 投资860万元, 建筑面积
8440平方米, 引进1515一75寸织巾机104台,与之配套的纱线漂染、准备、整装等齐
全的辅助设备1套,动力总功率达402千瓦,当年生产出毛巾被、枕巾等20多个花色品
种。
1987年总厂对分厂按党政分开、部门组阁、公开招标、定额计分、成绩考核、安
全文明生产、工种补贴等14项承包规定,实行层层承包生产,同时除先后与青岛帆布
厂、 沧口帆布厂、崂山纺织厂、本溪纺织厂等7家坯布厂家巩固业务关系之外,又同
掖县等9个厂家建立横向联合关系, 进一步发展了漂白帆布生产。1987年,全厂职工
增至1099人,厂区总占地面积218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27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
355万元,净产值211万元,流动资金97万元,产毛巾被12247万条,印染帆布843.87
万米,总产值1746.6万元,创利58.4万元,交税31.8万元。
五、青岛服装十一厂
青岛服装十一厂位于李村桃园路29号,系集体所有制企业,属县纺织局。原名崂
山郊区靴鞋被服厂, 1958年11月由两个缝纫社、两个便鞋社、1个皮革生产小组合并
组建,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投资7.5万元。1962年更名为崂山
县被服生产合作社。 1969年改称崂山轻工制品厂。 1970年改为崂山县靴鞋被服厂。
1985年建新厂房, 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投资134万元。1986
年定现名,同年10月投产,主产出口时装。1985年建厂初期为个体入股的合作性质,
有职工35人,年产值9500元。1960~1962年有50人退职回乡,留厂职工自负盈亏经营。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陷于半停顿状态,职工自由结合,找米下锅,
生产很不景气。1976年粉碎“四人帮”,经拨乱反正、企业整顿焕发了生机,年产值
220万元,出口服装评为84分,靴鞋98分,盈利17万元,综合成本降低1%,创历史生
产最高水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企业规划十二条管理生产,到1980
年,服装创优,盈利17万元。1982年建立岗位生产责任制,实行超定额计件制,年产
值330万元, 盈利15万元,被评为县二轻局先进单位。1984年,企业深化改革,实行
政、 企分开的厂长负责制,建立调度、计划、统计3大网络,层层承包,开辟毛料西
服、 羽绒服系列生产线,提高了内线服装生产能力,产量翻一番,合格率达100%。
1987年, 厂内按内销、出口、展销、商店4大块,实行以利润、产值、安全、资金运
用4项主要指标为内容的责任承包制, 年终内销完成利润30万元,出口完成50万元,
展销完成2.1万元,商店完成3.8万元,全面地完成了承包计划,是年与王哥庄黄海
服装厂联营并建厂外加工点20个,加工服装100万件。1987年,全厂产服装182万件,
产值1226万元,创汇200万元,盈利70.3万元,上交税金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