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道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194&run=13

一、白沙河
白沙河沉积层为中生代地层,经长期风化剥蚀,第四纪始接受碎屑物质沉积逐渐
形成河流。解放前该河曾多次决堤,屡经治理,水患未除。解放后,政府对之重点治
理,总投资60万元,控制了水患。
1914~1940年,该河下游陈家古镇前、洼里村南、赵村西至胶州湾入海口,先后
出现几次洪涝大水冲堤情况。1914年8~9月,港东村协同赵村村民筑防水堤长2000米。
1940年5月,陈家古镇村民修河堤长200米,同时,洼里村筑堤长2000米,防止了该河
段的洪水灾害。
解放后自1951年开始,崂山郊区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对该河的夏庄北桥东段及下段
流亭区河段两岸,赵哥庄至流亭飞机场附近河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截止1956年
先后修堤坝长10400米,使该河段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1958~1959年秋在月子口截流建成崂山水库,到1963年11月先后疏浚水库西至黄
埠河段, 拓宽河床至125米,下挖0.4米,增筑堤高2.6米,使崂山水库下段得到根
本治理。
1964~1983年先后治理了飞机场附近的防洪墙、改造流亭桥、修筑过乌衣巷至崂
山水库及洼里村南险河段、毕家村至蓝家庄河段、北宅至五龙桥河段、周哥庄至北宅
河段、乌衣巷西辟新河段及其西的凉泉河段。其中疏河、筑堤两项总长5100米,筑桥
总长330米, 砌护坡1000平方米,新增河滩造地300亩。治理后的河道比降为0.01,
水深2.25米时泻洪无阻。至此白沙河得到根本治理,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二、李村河
李村河在石门山和午山之间,汇多条涧水,历史上每遇暴雨,往往山洪暴发,河
水猛涨,激流冲毁河堤,造成灾害。解放前,虽屡有发生,但无从根治。
解放后,自1957年开始,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组织沿岸群众疏浚过郑庄、河南庄
两村附近河段并筑堤坝防洪。1962年暴雨,毛公地村南河水涨,堤决口,庄子车旺坝
被冲毁向南改道,因而在苏家接庄子河道处新挖河床长330米。1963年12月~1964年4
月在毕家村至郑庄河段筑堤长10000米、 高2米、顶宽1.5米。1983年6~12月在李村
卫生院至桥西170米处浆砌护堤岸长392米、 高3米、 加固河堤长159米、修排污管道
130米。这段河道通过清障加固,达到2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三、石人河
1956~1957年在何家村河段筑堤坝长800米。 1966年在同一河段修复堤坝长1592
米。 1968年又在此裁弯取直河道长400米、宽40米。1969~1970年,再经疏浚,洪水
畅通。1977年沿岸加修堤坝工程,开挖土、石、沙1500方。1978年在常家村北河段浆
砌石护堤坝长300米。 1986~1987年在何家村西南河左岸及其下游分别浆砌石护堤坝
长400~595米,由王哥庄镇政府与何家村联合投资8.3万元。
四、凉水河
1951年,登瀛河与凉水河的原老河道拐弯处常因激流成灾,因而在该处新辟河道
长700米将水导入凉水河。1958~1959年又在凉水河向西南转弯处辟新河床长400米,
使河水直接南流入海。 1964年2月沿河岸筑堤长1300米, 浆砌石护堤坝500平方米。
1975年在大河东到荆条涧河段裁弯取直河道长370米,沿河两岸筑堤高2.5米、顶宽5
~6米。从此根治了该河历年常遇的水患。
五、桃源河
民国5年(1916年) 立的《桃源河碑》所记大意:桃源河处洼地,自官庄四人沟
起,到大涧汇大沽河入海,沿河胶、即村庄交相错落,计59,逢大雨一片汪洋,水灾
频出,河流不畅,民心思治。是年,即墨县长汪,报省巡案使批复,以工代赈,并拨
款2000元治之,设河务总局负责,计开挖河道16000亩,于河上建新桥1座,1年竣工。
1951年,胶州专署组织胶、即两县群众,开挖疏浚河道。1963年,崂山县组织群
众修筑加固河堤。 1975年3月至6月加固河堤长1.87万米。继之时有除险加固工程,
之后无大的系统治理。
六、其他河流
张村河、洪江河、淮涉河、土寨河、泉心河、晓望河、傅家埠河、南寨河、小水
河、王哥庄河、源头河等,解放后都曾进行过裁弯取直、疏浚清障、修堤筑坝等不同
办法的治理。 37年来,约开挖土石沙300万方。到1987年,全部河流都基本达到10年
一遇的防洪标准。
惜福镇河吴贾村至松树庄段,河道弯曲,大水时两岸农田、果园受害。1973年,
吴贾村自砌护岸墙长150米、 高1.5米,向西延至松树庄河段。松树庄接吴贾村河口
向西筑沙石堤长400米、 高2.5米、顶宽2米、底宽10米,将河道取直。1985年8月18
日9号台风,洪水将堤坝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