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155&run=13

《胶澳志》载:“我国渔业所用网具有袖网、圆网、流网、曳网及杂鱼绳钓之别。”
民国3年(1914年)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采鱼网具有绳钓、打、升、流网及
潜水器之别。日本第二次侵占到南京国民政府管辖时期,渔业捕捞仍沿用此种网具。
解放后,随渔业生产的发展,网具品种不断增多,曾发展到20多种,主要有挂子网、
坛子网、流刺网、锚流网、鲳鱼流网、圆网、拖网、岸拉网、幢网、圈网、钩、蛤蜊
抓子等。60年代前期网具均用棉线或丝麻线,60年代末始用聚乙稀和尼龙丝,70年代
淘汰了棉麻渔网。
1965年6月,全县开始新发展聚乙稀网具110条,其中青鳞流网20条、对虾流网20
条、小流网10条、站流网50条、其他网具10条。
1949年拥有各种网具30500条, 1959年增到39629条, 1969年35809条, 1979年
80659条,至1987年达374347条,是1949年的12.27倍,年均递增6.82%。
一、挂子网(袖网)
《胶澳志》载:挂子网“长五十四尺,竖十八尺,网目正方一寸五分……下附网
囊形如衣袖,四角撑之,以竹竿插置海中,网口承受海流,一船可置二十余网,每日
举网一次,多捕杂鱼,本区约有一千三百余;沙子口、大麦岛距岸约三、四海里,水
深十寻(每寻8尺) 左右,海底泥质者便于插置,阴历二月上旬至六月上旬下网,每
船所获四、五百元”。
解放后改网长为15米、 宽6米、高4米,用5枝竹竿框撑好插泥中定点作业,24小
时起网1次。此网用于近海捕捞虾、杂鱼等。
二、坛子网
该网以捕杂鱼为主,周长网目1560扣,高4.5米,网身长43米,宽22米,周长53
米,用2枝竹杆支撑,网口方向与流向相反。1986年全县拥有8018条,1987年7960条。
三、流刺网(鲅鱼流网)
该网捕鲅、鳓、鲐鱼为主,网长30米,宽10米,网目正方4~5厘米,晚投,翌朝
举网。1986年全县拥有54453条(含鲳鱼流网),1987年165258条。
四、锚流网
该网是站丝网演变而成,为丝饰线结织,用以捕古眼鱼、青板鱼和对虾,60年代
为尼龙流网所代替。 1973年前,网目为1.5寸。1980年改为1.85~2.2寸,大小为
15至16杆子(每杆子长5尺) ,网高百目。80年代150目。7个浮子,浮距9尺,浮力3
~4斤。一般只带1500~3000杆子。1986年全县拥有187111条,1987年173045条。
五、鲳鱼流网
该网具用于捕捞鲳鱼, 1958年创造, 网目12平方厘米, 网高10~15米(500~
1000扣),长30米。20马力渔船带网120条。
六、圆网
本网以捕带鱼等经济鱼为主。《胶澳志》载:“圆网长八十尺,竖五十尺,网目
正方约一寸六、七分,上系浮标,下坠以石,每一潮汐可下网一、二十次。”解放初
期, 圆网网目3厘米左右,底扣1.5厘米,高14至20米,长200米,绠长200米。梧桐
木浮子,浮距10厘米,与潮流相反方向张网。
七、拖网(底拖网)
该网以捕底层鱼虾为主,60年代初创,网目4.8厘米,小马力船顺风、顺流或平
流作业,两船拖1条,2小时起网1次。
八、岸拉网(曳网)
《胶澳志》载:“大者长约二百寻,以捕春、鲽鱼为主,小者不及五十寻,以捕
杂鱼、鲽鱼为主,渔期自阴历三月下旬至五月下旬,或延续至十一月中旬。”解放后,
此种网长300~500米,高10米,网目边长3厘米,中目边长2厘米,浅海撒网,人力向
岸边拉,清明开始至禁渔期止,主捕鲳鱼、鲅鱼、青板鱼、面条鱼,秋季捕青板鱼、
古眼鱼。80年代初只在春汛旺季使用。1987年全县仅有25条。
九、幢网
此网与挂子网相似,打桩使用,网口张法与涨落潮方向相反。河套、红岛、上马
等乡镇均有,在胶州湾内的滩涂、河口或浅海作业,主捕蠓子虾。为保护海产资源,
80年代禁用。
十、圈网(俗名八卦阵)
该网具有2翅、2门、8个橛,多袖,在海岸附近作业,主捕黄姑鱼、米鱼、墨鱼。
70年代基本淘汰。
十一、钓钩
拉手线钩。使用时,钩刺诱饵置于海中以钓,阴历二至四月钓高眼鱼,四至六月
钓加吉鱼、鳘鱼、黄姑鱼、沙鱼、寨鱼等,可常年作业。
十二、蛤蜊抓子
蛤蜊抓子系用长木柄装带网兜制成的铁扒子,渔民在船上投于海底挖蛤蜊,作业
区在胶州湾,可常年生产,是70年代创新工具。
另外还有海螺网、插网、蟹网、海蜇网、虾板子网、裤裆网、裤袖网等。
1985年,崂山县沿用的网具尚有挂子网、坛子网、鲅鱼流网、鲳鱼流网、锚流网、
拖网、钓钩、蛤蜊抓子及少量岸拉网、海螺网、海蜇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