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111&run=13

一、小麦
解放前,小麦种植都以春播作物为前茬,点肥墩播,少数撒肥耧播。
解放后,50年代主要改墩播、单沟条播为宽幅耧密播。
1958~1960年开始深翻改土,畦种条播,垄距由1尺改6寸,播种过密,造成减产。
1962年后, 改为7寸,适当密植,开始用划锄、砘压等防旱措施。70年代广泛运用机
播,实行苗期冬前追肥、浇封冻水、追春肥、浇拔节水和灌浆水的三水两肥管理法。
1975年实行冬春划锄、冬前保墒促根、开春促苗早发的耕作法。1983年推广旱作技术,
实行底肥“一炮轰”,减少群体,培育壮苗,增施磷肥,春季相机追肥,以划锄、镇
压作为抗旱主要措施,并选用抗旱品种,提高了旱地小麦单产。1984年后广泛应用复
合肥,耧、机播结合进行,进一步精耕细作。
二、玉米
春玉米前茬为晚秋作物,冬前深耕晒垄,早春施肥浅耕;夏玉米在麦收后抢播,
或麦收前套种。60年代春玉米亩种2000~2500株,夏玉米3000株。70年代后,品种改
为紧凑型,密度增加,春玉米亩种3000~3200株,夏玉米3500~3800株,春玉米重基
肥,施追穗肥,夏玉米基肥少,重施拔节肥。
三、地瓜
解放前, 起垄种植,垄距3尺,株距1.2尺,亩栽约1200株,雨后翻蔓。1958~
1960年间, 生产上瞎指挥, 硬性强调密植,亩栽4000~5000株,推行“地瓜楼”,
(类似坟堆式的堆土分层打架栽植)和“向阳坡”(类似栽植晒芽子,每亩开沟栽植
约4万株) 的栽植方法,还曾推行每穴两株对腚栽法,进行所谓“地瓜八改”,结果
造成地瓜严重减产。
1963~1964年, 在地瓜栽培方面改进为:将劣种改为良种,推广新种“553”和
短蔓胜利百号;改晚栽为适时栽,力争5月10日前栽完春瓜,7月10日栽完夏瓜;改火
炕育苗为部分“回龙火炕”育苗;提倡翻蔓为提蔓,或不翻蔓;改长蔓品种为短蔓品
种(胜利百号提纯复壮种);改稀植为适当密植,亩栽由1200株左右增至3000~3500
株; 改大垄(3尺)为2.2尺小垄栽培;改撒施基肥为集中沟施;改栽蔓节为蔓头;
改单作为间作, 亩间玉米500株。70年代曾推行过窝瓜栽培,不用芽,直接将夏地瓜
植入垄内(群众称窝瓜下蛋),因耗瓜种,黑斑病严重,质量差,70年代中期被淘汰。
80年代采用塑膜覆盖或温床育苗。
四、大豆
解放前有春、夏豆种植。60年代后只种夏豆,不施肥,中耕除草。
五、花生
春、夏花生均为起垄墩播,大花生每亩6000墩,早熟小型花生6000~8000墩,一
般单垄栽培。70年代后种植面积很小。80年代改用塑膜覆盖保墒栽培,由单垄改双垄,
垄宽2.4~2.8尺,大行距1.6~1.8尺,小行距0.8~1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