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具改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107&run=13

一、耕作机具
崂山地区木犁使用历史较久。1950年始引进双轮双铧犁,因缺壮畜牵引,后逐渐
淘汰。1958年,全区有机引犁1台,机耕面积1万亩。
60年代初引进7寸步犁, 1965年开始仿制生产使用,较旧木犁易操作,犁地深且
平, 日耕5亩左右。同期引进山地犁,犁刃可左右翻转,使用灵活。1985年,全县存
有上述犁具约1500台。
机引犁机耕由1956年开始, 之后,机耕面积逐年增加。1968年引进开沟犁1台,
主要用于开挖条田沟。同期有机引犁33台.机耕面积10万亩。
深耕二铧犁从1969年引进。至1978年,全县拥有10台。棘洪滩公社拖拉机站1974
年引进深耕一铧犁, 到1978年拥有2台,主要用于开挖港地水库。是年有机引犁1828
台,机耕27.8万亩。
70年代初,引进青岛市农机研究所研制的小型拖拉机扶垄犁。1974年,崂山县农
机局开始仿制、改制,之后总结推广大、中、小各种扶垄犁160余台,主要在马哥庄、
棘洪滩、 河套、红岛等公社应用。80年代初,全县机扶垄达5万亩左右,马哥庄公社
占90%。 1980年,全县机引犁增至2008台,机耕28.8万亩。1987年减至1750台,机
耕24.8万亩。
1956年开始引用圆盘耙耕作, 共引进大、中型6台。1972年增至12台。1976年增
至108台。 到1980年,在大、中型基础上增引小型耙217台。1981年最高达494台,其
中大、中型296台,小型198台。1987年减至346台,其中大、中型136台,小型210台,
机耕面积24.79万亩。
二、播种机具
50年代初,播种仍沿用点葫芦、两脚耧等旧农具,后推广密播三脚耧。60年代中
期仙家寨公社用马拉圆盘播种机,效率较耧播高3~5倍。1969年先由仙家寨将马拉播
种机改为小拖拉机牵引并推广全社。 1970年,全县拥有播种机80台,机播小麦1.09
万亩。1976年421台,机播10.3万亩。
1972年引进圆盘播种机33台。 1973年,夏庄公社机械厂生产的9行、11行耧角式
播种机经山东省省级鉴定定型, 在全县推广。1974年进一步研制出2BLX—9型谷物联
合播种机, 开沟、施化肥、播种、扶垄、覆土同时进行。到1979年共生产800台,推
广应用于全县,配泰山—12拖拉机,可时播6~8亩。
1976年改小麦播种机为2BY—3型玉米播种机,配泰山—12拖拉机。1980年在夏庄
公社修配厂进一步改制60台推广全县,同时山东省20余县采纳此图纸进行改制并推广
应用。 全县拥有各式播种机677台。 机播面积增至17.36万亩, 创历史最高纪录。
1981年,全县播种机猛增到725台,机播小麦13.59万亩。
1982年引进并推广人、 畜力2行、3行小麦播种机。1983年,全县有多种播机719
台,机播面积10.48万亩。1984年开始,河套、马哥庄两乡镇部分村民改制小麦播种
机, 用以播种大豆。1985年拥有各式播种机624台,因部分农田承包户复用旧式耧播
种,所以机播面积降到6.496万亩。1986年拥有639台,机播面积9.32万亩。1987年
拥有570台, 农业承包户收入增加,愿意花钱用播种机适时播种,故机播面积回升到
10.4万亩。
三、灌溉机具
辘轳是域内历史久远的提水工具,70年代中期基本淘汰。1982年后随着农业体制
的改革,惜福镇、夏庄、李村、流亭一带菜农又重新使用。
民国32年(1943年)前后,女姑一带手压泵主要用于家庭等汲取饮用水。50~60
年代,中韩出现钻手压泵井技术队和手压泵制造厂家,手压泵在中韩、李村等地先发
展起来,70年代全县农户应用较普遍。后经改进,制出双缸手压泵。1982年后,李村、
下河、惜福镇、曹村等用手压泵灌小片菜田。
民国33年(1944年),流亭、中韩等地出现人推或马拉水车。解放后的1951年,
各种水车发展到322部, 1958年达4497部,1960年达4817部,1965年达1579部,1970
年达650部,1974年淘汰。
1955年引进青岛产Q581型(3.5马力)汽油抽水机,后又使用176F型汽油抽水机。
前者到60年代末,后者到80年代初基本淘汰。1955年,杨哥庄购进两台美制“小达鲁”
汽油机抽水灌溉。1958年,崔家沟、上王埠等村购进国产20马力消防用汽油抽水机灌
溉农田。
1958年引进锅驼机,当年有立式、卧式55台/215马力。1959年达127台/1223马
力,后逐年减少。1959年,青岛动力机械厂生产出跃进8马力立式柴油机在崂山试用,
因质量不过关未能推开。1964年,全县尚有锅驼机23台/244马力,1965年全部淘汰。
该机曾在夏庄、李村、惜福镇、王哥庄等公社作动力抽水浇地,也有的作粮食加工、
粉碎、砂轮机动力用,古镇大队是当时的综合利用典型。
1958年首次引进莱阳隆茂1140型柴油机。 1960年前后发展到100台,在县内灌溉
和农副产品加工方面起过重要作用。1969年前后淘汰。
电力灌溉始于1955年, 70年代大发展。1960年用于灌溉的电动机216台/1738马
力。 1965年达1186台/11676马力。1970年达3000台/22349马力,灌溉用电动机从1
.7千瓦到75千瓦不等。潜水电泵始于1962年,容量为1.7~2.2千瓦,后逐步发展,
到80年代全县大量使用。
1983年始引进推广3~5马力小型柴油抽水机组、单相和三相小电动抽水机组,以
适应农村联产承包农民灌浇小片农田的需要。 到1987年全县拥有小柴油机组607台/
2476马力。
四、收割机具
解放后,崂山地区农民收获仍以镰、镢为主。1961年,拖拉机站引进牵引式联合
收割机在赵村试验,因地片小,回转不便,效益不明显。1972年始,青岛市农机研究
所在崂山试验小拖拉机牵引地瓜收获犁,后县农机局进行改革制造并推广应用。1974
~1976年经改制的各种地瓜收获犁达420台, 大部分使用于马哥庄、河套、棘洪滩等
公社。
70年代中期,国家投资引进4GW—170型卧式割晒机约40台,因质量差,基本未发
挥作用。 同期引进立式1.7米和1.4米割晒机,质量较好。1978年分别达51台和113
台,当年全县机割小麦2.13万亩。
1979年, 崂山县农机修造厂制造泰山—140型小麦割晒机,日割50亩。1981年,
全县发展到436台,机收11.2万亩,占当年小麦收获面积的48%,创历史最高机收纪
录。
1983年,农村实行责任承包制后,收割庄稼,基本是机械、旧式镰刀和镢等兼用。
1986年, 县农机公司引进推广小型自走割晒机14台,同年泰山140型小麦割晒机
又趋发展应用,全县拥有278台,连同立式170型共有303台,机收5.24万亩,占当年
小麦收获面积的32.1%。1987年拥有350台,机收8万亩,占50%。
五、脱粒及加工机具
脱粒机具:解放前后,粮食脱粒主要用碌碡、磙、链枷等工具。1956年,崂山拖
拉机站引进佳木斯清选型丰收1100型脱粒机2台, 时脱粒4000~6000斤,在全县巡回
进行小麦脱粒。 1960年初,全县有各种脱粒机7台。后多采用青岛农机厂生产的1500
型简易小麦脱粒机,到1965年发展到101台,1969年达261台。70年代初城阳、小寨子
等大队引进工农—2半净粮脱粒机。 1973~1975年推广外地经验, 用粉碎机脱粒。
1979~1980年由枣庄购进丰收1100型清选小麦脱粒机20余台,使用效果较好。1980年
全县有脱粒机1822台, 其中扬场机582台。1983年,流亭脱谷机厂试制5TJ—5OB半清
选和5T—5O半清选脱粒机, 后在全县推广。同期由高密、日照引进红旗450型小麦脱
粒机,使用安全可靠,两种机型基本替代了1500型机。1980年引进玉米脱粒机,但未
普及,故玉米脱粒仍靠手工。
1982年前后, 全县小麦机械脱粒率达97~100%,1983年以后占97%。1983年全
县有脱粒机1773台、 扬场机547台。1984年分别是1796~597台。1985年是1701~377
台。1986年是1801~271台。1987年是1616~164台,脱粒率占95%上下。
加工机具:60年代初引进45型、45A型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瓜蔓600斤。同期
引进并仿制中岛磨,用以磨面,因耗电、低效,后被淘汰。60年代中期由潍坊、益都
引进并仿制FMZ—278型锥磨,每小时磨小麦200~300斤。1976~1978年,县农机局推
广青饲料切碎机400多台, 也很快被淘汰。 80年代,县内农村只保有45A型粉碎机和
FMZ—278型磨面机。
70年代,崂山县各村粮食加工、饲料粉碎,全部实现机械化,石碾、石磨几乎全
部淘汰。
1986年全县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555台。1987年有1656台。
六、植保机具
解放前,域内农作物保护基本靠人工。50年代初引进背负式压力喷雾器,用以植
保喷药效率较高。
70年代,由临沂制药厂引进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喷粉机,广泛应用于小麦、玉
米等大面积的“666”粉剂弥雾喷洒,杀虫效果好。70年代中期引进552丙型喷药器。
1984年由江苏引进并制造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全塑结构,替代了552
丙型机。
1986年,全县拥有机动喷雾器156台、手动机25521台。1987年拥有机动器91台、
手动机28794台。
七、施肥机具
解放前,农田施肥多撒施、沟施或穴施,基本工具有锨、镢、篓、粪斗等,操作
费力。效率低。60年代中期液氨应用后,群众研制出氨水追施楼和追施钩,代替了手
工耧沟、 壶施氨水的方法。1974年又创造了犁底施氨水装置,县农机局总结推广160
余台。1981年,农机局研制2FY—4液氨追施机,配泰山—12拖拉机使用,获青岛市科
技成果三等奖,时追肥4~6亩,后未得到广泛使用。
1986年引进固体化肥追施耧2台。1987年全县拥有3台。
八、运输机具
解放前,崂山地区,群众运输基本靠肩扛、挑、抬、畜运,主要工具为扁担、条
筐、绳索、鞍、架、驮篓、木轮手推车等,少数用大车或牲畜。
手推车:40年代初,李村、中韩、夏庄、惜福镇、流亭等地农民将木轮手推车改
进成脚踏车胶轮,继而更用割制带车轮。1945年前后大部换用胶带,1949年全县拥有
1.1万辆, 1955年增到2.47万辆。60年代改木架结构为铁架车。70年代仍更为木架
车。1985年,全县拥有47743辆。1987年拥有75117辆。
70年中期,李村、中韩、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一带改制成铁棚平盘小胶轮
手推车,使用方便。80年代遍及全县。
地排车:40年代李村、中韩一带群众仿青岛市手推双轮车改造而成人拉车。60年
代部分改为驴拉车。 1949年域内仅有52辆。 1959年510辆。 1969年4348辆。1979年
3057辆。1987年因农用车辆多被拖拉机和农用汽车替代,故减至2337辆,仅抵1976年
7239辆的1/3。
马车:30年代,沙子口、中韩一带将旧式木轮大车改用胶轮。50年代全面普及。
胶轮马车载重2吨左右, 长短途运输均宜。1949年,崂山地区解放后,发展较快,当
年拥有373辆。 1958年增到773辆。1959年785辆,创历史最高纪录。1960~1980年,
20年间均停留在500~600辆的水平上。1985年农业体制改革之后,农村小翻斗车及手
推车增多,大型重物运输多靠拖拉机或汽车,因而马车数量减到310辆。1986年258辆。
1987年,全县仅剩249辆。
拖拉机: 1956年, 青岛拖拉机站先后引进福特、哈利斯、波兰的GS—35、DT—
413等型号拖拉机10余台。 1958年下放到崂山郊区仙家寨、中韩、夏庄、王哥庄等公
社办机耕队。1961年又将上述机械集中成立崂山县拖拉机站。
1958年,崂山第二炼铁厂(崂山拖拉机厂)产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64年引进铁
马—6型拖拉机。 60年代初期由洛阳引进使用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70年代初期相
继引进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并开始配上推土装置,多集中使用于棘洪滩、马哥庄、
河套等公社。同期引进上海丰收—35型拖拉机,噪音小,载重量较大,多用于城乡运
输。 1969年, 崂山拖拉机厂试制成功东风12型农用拖拉机。1972年山东省鉴定命名
“泰山12”。1973年,泰山—12一吨拖车自卸装置研制成功,提高装卸能力2~10倍。
到1977年全县推广应用1200台。
1973年,山东省统一组织由上海购进工农—2型手扶拖拉机90多台,不久被淘汰。
1982年后又重新推广,到1987年,全县仅有十几台,总体上仍以泰山—12型小型拖拉
机为主。 1987年, 全县拥有拖拉机4715台/59230马力, 其中小型拖拉机3620台/
31378马力, 分别占总拥有量的77.2%和52.97%。其中集体所有398台,个体所有
4317台。
汽车:解放后的1952年,崂山郊区出现了第一部用于运输的载重汽车。1962年增
到12部、673马力。1972年达26部、2100马力1982年猛增到421部,其中个体农户两三
年购置汽车152部。之后,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县拥有汽车1255部,其中个体为811
部, 占65%。1987年,全县有1588部,其中个体有1114部,占70.2%。体现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1987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17194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