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布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100&run=13

一、农业生产区划
东部山区粮油果区:崂山县东部山区包括王哥庄、沙子口、惜福镇、夏庄、北宅、
李村、 中韩及城阳(东、西旺疃)等乡、镇的183个行政村,有耕地120157亩,占全
县总耕地面积的30.1%。1983年,小麦播种面积5.37万亩、玉米3.97万亩、地瓜4
.18万亩, 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8.5%、28.4%、29.9%,其他杂粮仅占3.2
%。 粮食总产7556万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30.6%;果品总产2170万斤,占全县
果品总产量的76.1%;花生总产171万斤,占全县花生总产量的98%。另有果园间作
粮、油11322亩、1909亩,产量分别为819万斤、47万斤。
中部丘陵粮菜果区: 该区包括李村、 中韩、夏庄、惜福镇、流亭、城阳等镇的
140个行政村, 有耕地129531亩,占全县总耕地的32.5%,其中菜田45217亩、粮田
76131亩。 1983年, 蔬菜总产39936万斤, 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76.7%;粮食总产
6605万斤(不含果园间作粮食28.1万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26.8%,其中小麦
播种面积6.02万亩、 玉米播种面积4.58万亩、地瓜播种面积2.29万亩,分别占全
区粮食播种面积的46.1%、35.9%和17.5%,其他杂粮占0.5%。
西部平原产粮区: 该区包括河套、上马、棘洪滩、红岛4个乡镇、87个行政村。
1983年有耕地147582亩,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7.0%,其中粮田125249亩,占全县
粮田面积的43.8%。1983年粮食总产10521万斤(不含果园耕作粮食3.7万斤),占
全县粮食总产量的42.6%。
1983年小麦播种面积7.71万亩、玉米5.47万亩、地瓜4.56万亩、其他杂粮2.
35万亩,分别占本区粮食播种面积的38.4%、27.2%、22.7%和11.7%,其中大
豆播种面积1.6万亩,占全县播种总面积的75%。
二、作物布局
崂山县农作物面积、产量水平及布局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平衡性。小麦、玉米主
要在城阳以西,地瓜则以东部山区为主。产量水平总趋势是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但
中部和东部又都同时占有单产最高和最低的村与地块,表现出产量水平的不平衡性。
1985~1987年,小麦、玉米、地瓜3大作物主要分布区基本未变。
三、产量
崂山地区解放前,粮食单位产量较低,小麦每亩产150斤左右,玉米200斤上下,
大豆约100斤,地瓜折瓜干约400斤。
1949~1983年34年间,粮田面积减少20%,总产却增长了109.8%。
第一阶段:1949~1959年是恢复和徘徊期,耕亩单产平均每年递增2.6%。
第二阶段:1960~1967年受自然灾害及“瞎指挥风”等影响,生产遭受较大损失。
在贯彻落实“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之后,生产有好转,粮食单产平均338
斤,每年递增15.9%。
第三阶段:1968~1976年,粮食总产由18257万斤增加到29295万斤,平均单产由
474斤增至900斤。
第四阶段:1977~1987年,1979年风调雨顺,总产31527万斤,平均单产996斤。
1981年严重干旱,总产15286万斤,平均单产507斤。9年中平均单产822斤。1987年总
产20149万斤,平均单产984斤。
第二节农作物结构
崂山地区解放前,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为地瓜、谷子、小麦、大豆、高
梁、大麦、豌豆,蔬菜、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次之。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
比, 解放前约为1:0.5,粮油之比为1:0.05。其中谷子、大豆等中小作物的面积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产量约占总产的1/5。
解放后,农作物主要有地瓜、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大麦、高梁、黍子、豌
豆等,其中地瓜面积及产量约占1/2,其他如小麦、谷子等约占1/2。随着农业生产
的发展、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作物结构不断变化,1952年粮食播种面积
69.4万亩,小麦占27.1%,玉米占2.4%,地瓜占41.3%,谷子占11.5%,大豆
占9.20%, 高粱和大麦各占3%,豌豆占1.5%,其他杂粮占1%。1970年粮食播种
面积56.16万亩,小麦占32.1%,玉米占12.6%,地瓜占41.0%,谷子占4.3%,
大豆占5.1%, 其他占4.9%。1980年,播种面积48.88万亩,小麦占38.6%,玉
米占27.7%,地瓜占28.7%,谷子占0.6%,大豆占3.2%,其他占1.2%。1949
~l983年34年中,小麦占粮食播种面积由23.3%上升到40.4%,玉米由2.3%上升
到28.8%, 地瓜由45.2%下降到24.8%,谷子由11.9%下降到1.2%,大豆由8
.6%下降到4.5%, 果树由5%增加到9.9%,菜由3.2%增加到13.8%。小麦、
玉米、地瓜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
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李村镇西部、惜福镇以西的流亭、城阳、棘洪滩、河套及夏
庄镇西部地带。1983年小麦播种占粮田播种面积小于36~40%的乡镇有棘洪滩占21.
4%,上马镇占16.9%,河套乡占14%;小于40.1~50%的有城阳镇占17.4%,河
套乡占11.9%,夏庄镇占10.9%,中韩镇占10.4%,上马镇占10.5%;大于50%
的有城阳镇占36.2%, 流亭镇占36.4%,夏庄镇占11.1%。上述地带共种161718
亩,占全县小麦播种总面积192135亩的84%,其余乡镇仅占16%。
玉米主要产区分布在城阳以西,中部惜福镇、夏庄等地次之,王哥庄、北宅、沙
子口等山区最少。1983年,玉米播种占粮食播种面积小于36~50%的有棘洪滩镇、上
马镇、中韩镇、夏庄镇、流亭镇、城阳镇、惜福镇、李村镇;大于50%的有李村镇、
中韩镇、城阳镇。玉米播种面积44170亩,占全县玉米总播种面积140781亩的31.3%。
其余播于其他各乡镇播种面积小于36~50%的山地及丘陵地区,占播种总面积的64%。
地瓜主要分布区在王哥庄、北宅、沙子口、李村镇东部及惜福镇、王哥庄镇东部,
中韩、红岛次之,流亭镇、城阳镇、棘洪滩镇、上马镇、河套乡最少。1983年全县栽
培面积119477亩,上述主栽乡镇即有65182亩,占总栽培面积的55%。
1987年,小麦升至45%,玉米升至33%,地瓜降至11%,谷子降至0.7%,大豆
升至8%,高粱降至0.2%,其他杂粮为0.11%。小麦、玉米、地瓜、大豆,依次为
粮食种植的主体。
口粮结构变化。解放前崂山人民以地瓜、瓜干为主食,富家间或吃点玉米、谷子
或小麦。1949年解放后,随着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口粮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1949年解放初期, 群众每年口粮小麦占8%,玉米8%,地瓜65.4%,大豆5.3%,
谷子9%, 高粱2%,杂粮2.3%。1970年小麦占21.4%,玉米19.1%,地瓜52.8
%,大豆2.4%,谷子2.5%,高梁1%,杂粮0.8%。1983年小麦占34.3%,玉米
32.6%,地瓜30.4%,大豆1.7%,谷子0.8%,高粱0.1%,杂粮0.1%。1987
年小麦占43%,玉米41%,地瓜16%,其他杂粮几乎为零。小麦、玉米是人们口粮的
主要结构,原来以地瓜为主食,现在反而变作第三位,成为稀罕物。
解放后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相应也引起作物产值的变化。1949年解放后,农业
总产值中的种植业2505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1962年降至1893万元,占60.4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大批劳力从事城乡第三产业,以粮为主的种植业转向蔬菜、林果种植。1982年种植业
总产值552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2%。1985年降至18.2%。1987年按1980年不
变价格计算种植业产值达71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6980万元的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