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1&run=13

巍巍崂山,雄踞于山东半岛西南部的黄海之滨。以山得名的崂山县,地处青岛市
城区的东北端。域内山灵水秀,地利物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实乃祖国东陲之胜
地;更兼城乡接合,工农交叉,人文昌盛,经济发达,复为农村向城市转化的过渡地
带。县境地跨北纬36°03′~36°23′、东经120°07′~120°43′,东、南濒黄海,
北与即墨县为邻, 西与胶州市接壤。1988年总面积858.2平方公里,总人口68.5万
人,人口密度为798人/平方公里。
(一)
崂山县历史悠久, 域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 出土文物1687件、摩崖石刻
230余处。 这些胜迹表明,远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这里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
的龙山文化。夏、商、周为莱夷地。春秋时属齐国,有“渔盐之利”。公元前221年,
秦一统中国,置不其县,属琅玡郡。公元30年,在不其县境内置不其侯国。到汉灵帝
光和年间, 不其县改属东莱郡,进入“耕织种牧,皆有条章”的兴盛时期。公元277
~470年(西晋咸宁三年至北魏皇兴四年) ,隶属长广郡,治所设不其城。南北朝时
期, 战乱频仍,隶属多变,人民流离失所。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撤销不其
县,并入即墨县,从此崂山境域成为即墨县的几个乡。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白
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大片国土,由即墨县划入胶澳租借地。次年,分胶澳为青岛
区和李村区。是为崂山境域形成近代行政实体和隶属青岛市的开端。1914年,日本帝
国主义驱逐德国而代之。1922年,胶澳李村区回归中国行政序列,属北洋政府胶澳商
埠督办公署。1929年起,改属国民党南京政府青岛市(李村区和海西区时称青岛市乡
区) 。到1935年,青岛市区扩大,其乡区设崂东、崂西、李村、夏庄、阴岛5个区,
沿海之大管岛、小管岛、马儿岛、兔子岛、狮子岛、女儿岛、长门岩等岛屿由即墨县
划归青岛市管辖,域内的经济、公路交通、文教、旅游事业有发展。1938年,日本第
二次侵占青岛,乡区随之沦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南京政府抢先接收青岛,在
乡区仍恢复战前的5个区,崂山大地变成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基地。
1949年5月3日起,我人民解放军横扫青岛外围国民党守军;6月2日,一举解放了
崂山全境,揭开了崂山中兴的新篇章。时,域内置青岛市人民政府李村区和南海专署
崂山行政办事处, 分别接管李村及崂东、崂西、夏庄4个区(阴岛区由即墨县人民政
府接管)。1951年,二者合并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1953年,改称青岛市崂
山郊区。196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崂山县,仍属青岛市。1988年辖10个镇、
3个乡,有行政村415个、居民委员会30个。是年11月,崂山政区又发生了巨大变革,
撤销崂山县,改设青岛市崂山区,锦绣的崂山大地与港城青岛融为一体。
崂山县风光优美,环境宜人。域内地势东高西低,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山
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近1/2, 驰名中外的崂山即蜿蜒于此, 其主峰曰巨峰,海拔
1133米。以此为基点,向四方延伸而形成三标山、石门山、午山诸支脉。崂山,历史
上曾沿称劳山、牢山、不其山、大劳山和小劳山、鳌山、崂山。《后汉书·逄萌传》
曰劳山,《魏书·高祖纪》及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志》等因之。《佛国记》、《金
史·地理志》、《元史·释老传》等均曰牢山。不其山之名见于《汉书·武帝纪》、
《三国志·崔琰传》。大劳山、小劳山之名始见于唐李贤《后汉书注》,唐杜佑《通
典》沿用之。鳌山之名发韧于丘处机,他游崂山时,曾赋有“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
未必可相俦,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的诗句,因之更名鳌山,以扬其名。
崂山之名,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本草》亦曾提及,近代则专用之。
崂山,以其深邃幽静、辽阔自然之美著称于世,更有那云气幻变、日出餐霞、海
市蜃楼、名胜古迹以及海上仙山等传说作衬托,是以复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
窟宅”、“洞天福地”和“东海明珠”之美誉。帝王将相、达官要人屡屡垂青,而学
者名人、墨客雅士慕名而来隐居或讴歌崂山者,历代不乏其人。汉武帝驾临不其祭神
人,唐玄宗敕建采药山房,至今传颂不已。东汉名家逢萌、郑玄和南北朝时期的高士
明僧绍,均曾在山中“养志修道”或授徒著书。唐代大诗人李白亦曾留下了“我昔东
海上,劳山餐紫霞”的赞美崂山的诗句。宋代密州太守苏轼久仰崂山名士,渴望与之
交往,然夙愿难偿,发出“劳山多隐君子,可望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的感叹。
因之,从秦汉到唐宋,崂山之名益彰天下。至宋代,山中之景观,已跨入空前昌盛的
时期。元代尚书王思诚游崂时,将华楼山品为十四景:清风岭、王乔崮、聚仙台、翠
屏岩、迎仙岘、高架崮、玉皇洞、凌烟崮、玉女盆、虎啸峰、碧落岩、南天门、松风
口、夕阳涧,至今仍为游人称道。明代山东提学邹善、陈沂及河南道御史蓝田、山东
都指挥戚景通、大学士高宏图、御史黄宗昌及清代的顾炎武、前明饶州太守张允抡、
渔洋山人王士祯、黄肇颚、翰林尹琳基等名家名人纷至沓来,在崂山留下了足迹、墨
迹或著述。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香玉》、《崂山道士》等,
则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崂山的风物。德占胶澳后,外国人涉足崂山者日增,崂山随
之名扬海外。民国年间,山中交通有所开发,先后有自青岛通登窑(登瀛)、北九水、
大崂及王哥庄的公路4条,因而游崂者络绎不绝,孙中山、徐世昌、康有为、沈鸿烈、
叶恭绰、傅增湘等在山中留有游记、诗词、题咏及刻石等多处(篇)。
1949年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万里等均视察、游历了崂山,对开发
崂山做过重要指示。1982年11月,经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
一。目前,太清宫、太平宫、华严寺、北九水等著名景点已相继修复开放,服务设施
日臻完善,进山道路四通八达,旅游事业方兴未艾,石老人旅游开发区日新月异。
崂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
因此,颇受僧道两家瞩目。宫观寺庵星罗棋布,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山
中道教,兴起于唐宋,鼎盛于元明,至清不衰。唐代的李哲玄,宋代的刘若拙,元代
的丘处机、 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明代的张三丰、孙玄清、齐本守等9位著名道
人,都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后周封太清宫道人李哲玄为“道化普济真人”,宋太祖
封太清宫道人刘若拙为“华盖真人”。而倍受青睐者,当推丘处机。丘处机首创全真
道龙门派,受到蒙古太祖成吉思汗的诏见,被封为“神仙”,颁发护教文一旨并赐金
虎符牌曰:“真人到处如朕亲临,丘神仙至汉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
掌管天下道门事务,以听神仙处置,他人勿得干预。”丘处机于公元1195年、1209年
来崂山太平宫、太清宫、上清宫等地布道,酷爱崂山奇秀,屡屡赋诗填词讴歌之。这
些诗词均镌于以上三宫,护教文镌于太清宫,是研究崂山历史和道教史的不可多得的
资料,今已修复一新,文字历历可辨。至明清,全真道在山中盛行不已,被尊为“道
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崂山佛教,始于魏,盛于唐,衰于清。30年代中期,尚有佛寺16处,其中魏、宋、
清各建1处,东晋建2处,南北朝建3处,唐、明各建4处。著名僧人憨山与道士耿义兰
的僧道之争,发生在明万历年间以“毁寺复宫”、憨山发配雷州而告终。有清一代,
栖霞县反清义士于七兵败后,隐入华严寺,出家为僧,至今为人称道。
崂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经历代名家雅士推崇且已约定俗成者,以
“明霞散绮”、“云洞蟠松”、“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太
清水月”、“海峤仙墩”、“龙潭喷雨”、“华楼叠石”、“巨峰旭照”、“狮岭横
云”、“那罗延窟”等十二景为最。十二景各具特色,而春夏秋冬、阴雨雪雾却又千
姿百态,别有洞天。凡目睹其胜者,无不叹为观止。
“巨峰旭照”是十二景之冠。巨峰,是游人“小天下”的理想处所。这里风光奇
特,当晴空如洗之秋,北眺众山小如丘垤;南望碧波万顷,海岛如飞凫散落;西顾青
岛市区及崂山县城,楼台亭阁、山川道路,无不历历在目。而在黄鹂鸣翠之春,却又
云雾飘荡,似泼墨写意的远山隐约可见。入夏,则云海翻滚,峰出云端,虚无缥缈,
有如“太虚幻境”。但巨峰诸奇之最者莫过于“巨峰旭照”,这里距海最近,天亮最
早, 景色幻变最多,是观日出的最佳点。每年“五一”前后的凌晨4时许,又是观日
出的最佳时间。
“太清水月”是太清宫湾的一大自然奇观。太清宫位于崂山东南端,是宋太祖为
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之一。元明以来,徐复阳、丘处机、刘志坚、张三丰等著
名道人曾在这里修行。其地由宝珠山三面环抱,南临大海,气候温和,有“小江南”
之称。 这里异花奇卉、古树名木达200余种,有相传为汉代的桧柏、唐代的榆树、明
代的耐冬等。宫前有一湾,名太清宫湾。每当春秋望日之夜,清风徐来,海不扬波,
一轮明月,悬挂中天;湾中水面浮光耀金,荡漾不已;水中银月,跃跃欲出。此情此
景,令人浮想联翩。太清宫周围景色颇多,“海峤仙墩”、“三清胜境”、“龙潭喷
雨”等点线相连成片。“三清胜境,倚上清俯太清,玉清飞汉河,叠起太平华楼;天
乙神泉,阴九水阳八水,月口拦白沙,涌出潮音龙潭。”这幅镌于三清亭上的题联,
囊括了诸多的动人景色。
如果说太清宫以小巧玲珑、古朴典雅见长,那么太平宫一带则以雄伟旷达潇洒而
著称。太平宫位于黄海之滨的仰口湾畔,矗立于上宛山巅,是与太清宫同时敕建的道
场,素有“海上宫殿”之称。宫东有“绵羊石”崛起,其北有“狮子峰”耸立。登峰
远眺,海阔天空,万顷碧波,帆影点点,白云片片。“潮涌仙山下,楼台俯视深。赤
烂横海色,碧瓦下峰阴。片石千年迹,孤云万里心。举怀清啸发,振裳欲空林。”镌
于太平宫的陈沂诗句,描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狮子峰亦为观日出的好地方。1533年
(明嘉靖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山东提学陈沂同河南道御史蓝田等在峰上看到日出
奇观,故名“狮峰宾日”或“狮岭横云”。
“九水明漪”特指内九水、外九水的险怪山峰、幽邃峡谷、流水成韵的“山水画
廓”而言。发源于巨峰的涧水顺流而下,遇峰、崖、屏、障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
漩, 漩处必涌一潭澄水。外九水始自菊湾,止于太和观,长约5公里。沿岸有“芙蓉
峰”、“锦屏岩”、“定僧峰”、“天梯峡”、“环翠谷”、“驼峰插云”、“小丹
丘”、“松涛涧”、“仙姑洞”及北九水疗养院等胜景。《胶澳志》记其胜曰:“两
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峡奇秀,清流迂回,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岩,触
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而内九水风光,却“江山如画”,“天开异境”。
从太和观到靛缸湾, 长约3公里,胜景不绝于途,以靛缸湾为最。靛缸湾位于内九水
尽头,有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凌空,崖顶巉岩怪石。东北之层峦凹处,有涧水三折
而下, 形成一曲折之瀑布。一折西南向,流长约6米,下注鼓腹状的石“瓮”中;复
折西北向, 流长约5米,注入椭圆形之“缸”内;再折西南向,长约10米,下注直径
约20余米的巨形石臼中。水清澈见底,色靛蓝,故名“靛缸湾”。自上而下之瀑布,
倾泻受阻, 迸珠溅玉, 阳光透射,闪闪似鳞,因名“鱼鳞瀑”;又以瀑声如潮,于
1933年,由叶恭绰题名“潮音瀑”。湾周围筑有“仙舫”、“观瀑亭”、石凳石桌等,
供游人小憩或品尝甘冽之矿泉水。湾北约3里处,有蔚竹庵1座,竹翠松青,涧水潺潺,
与内九水景色融为一体。 1934年4月,作家郁达夫有诗赞曰:“柳台石屋接澄潭,云
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蔚竹庵幽雅之风光,被古人名
为“蔚竹鸣泉”。
崂山沿海诸岛之风光,各领风骚。然受世人瞩目者,首推长门岩。长门岩位于北
纬36°10′、东经120°56′的黄海海面中,距大陆最近点崂山头仅21.5公里。由南
北两岛组成,远望其状如门,故名长门岩。1935年7月1日,由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
至今。 总面积仅0.216平方公里,海拔84.7米。岛上气候温和湿润,盛产耐冬。耐
冬,学名山茶,是崂山乃至华北地区稀有的珍贵花木。据植物学家考证,耐冬在岛上
安家已2000余载, 而今繁衍成500余株的子孙树。每当万木凋零、白雪皑皑之际,耐
冬却一花独放。到翌年4、5月间进入盛花期,碧玉枝头,翠叶丛中,象缀满璀璨晶莹
的簇簇红玛瑙,而在其形如盘的花朵间,黄蕊丛丛,金星点点,整个海岛五光十色,
生机盎然。
(二)
今日崂山,山河壮丽,人物风流。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中,崂山上空乌云翻滚崂
山人民脱离祖国行政序列,直接遭受德、日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前后长达32年之久。
德占胶澳后,颁布一系列的殖民法令,其巡捕、交通警、卫生警、林警如狼似虎,横
行乡里。日本帝国主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宪兵、浪人及汉奸、走狗烧杀抢掠,
作威作福。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崂山人民用血与火书写下了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篇章。胶澳李村区南屋石村民、塾馆教师宫中栶(字伊真),积极倡导仍做
中华赤子,不为德国顺民,并北上北京、长春等地寻找忠义之士,欲收复国土。未果,
自缢身死,留有“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行孙”的遗书。这一义举,震撼
了胶澳城乡及邻近各县的有识之士。南城阳村人、前清廪生王锡极誉之为“民族义士”,
胶澳名人王为之作墓志铭,史学家、胶州人柯助态作挽联赞曰:“汉家纵有中行说,
齐国宁无鲁仲连。”这此吊唁之词,曾编为小册子,在域内外广为散发,其爱国精神
得以传播,揭开了崂山反帝斗争的序幕。不久,胶澳抗德义士傅二所领导的抗击德国
殖民统治的斗争,遍及城乡各地,在崂山人的心中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火种。
日本取代德国占领胶澳期间,在青岛四方、沧口一带设有“大康”、“内外棉”、
“隆兴”、“钟渊”等纱厂多处,实行经济掠夺,残酷压榨工人,各厂曾多次发生罢
工斗争。1925年春,浮山后村人王星五在钟渊纱厂组织第一次罢工,取得了增加工资、
改善待遇的胜利。在这一斗争中,蓝家庄人王景瑞、段家埠人段景钦、浮山后村人王
进仁和王称仁等成为王星五的得力助手, 团结了广大工人。是年4月底,王星五又带
领钟渊纱厂工人参加了大康、内外棉、隆兴、铃木、富士等纱厂工人总罢工。5月9日,
迫使日本纱厂与罢工工人代表签订了“改善工人待遇”、“每人每天增加工资1角”、
“吃饭时休息30分钟”、“不殴打及辱骂工人”等9项复工条件。5月10日,罢工取得
胜利,纱厂工人复工。是日晚,在四方召开庆祝大会,到会万余人手持“打倒帝国主
义”、“拥护工会”、“工人团结万岁”等标语,会后游行。王星五在罢工斗争中得
到锻炼,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书记,在浮山
后村建立了崂山第一个支部——中共浮山后支部。从此,崂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 步入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历程。1929年8月,中共党员王
科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青岛铲除了叛徒王复元。1928年,马哥庄一带爆发了以李
鼎铭、张崇宽为首的大刀会抗粮抗税活动,震动了即墨县城。1929年夏,国民党山东
省政府在青岛设立渔航局, 增收渔航税。 阴岛渔民车中润等联合胶州湾沿岸及胶东
5000多渔民, 乘船到小港示威,并捣毁渔航局,迫使山东省政府取消了渔航税。7月
28日,在沧口立有“永除渔航税纪念碑”。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山东的中国共产党
人,先后在鲁中南的徂徕山、胶东的天福山起义,高举抗日的旗帜。不久,中共青岛
特支在崂山蓝家庄、毕家村等地恢复了王景瑞、李西山、王焕章等人的党籍,积极宣
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的歌
声响彻崂山上空。青壮年积极投身抗日活动。10月,中共毕家村支部建立并创建了崂
山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崂山抗日游击队。 1938年3月,曾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的
即墨人李兆岐, 率抗日独立中队200余人,进驻崂山百福庵,在惜福镇、松树庄、傅
家埠、棉花、旺疃、法海寺、登瀛、王哥庄等地开展抗日活动,清除汉奸、土匪多起,
得到人民的拥护,数百名崂山青年参军。是年12月,队伍开入解放区,编为八路军。
1938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侵占青岛和崂山,派重兵设防并组织汉奸政权,
崂山人民陷入亡国奴的惨境。中国共产党与崂山人民共呼吸同命运,抗日的烽火愈燃
愈烈。吕仲华(化名李德林)、江子岐、曲华、王进山等先后来崂山秘密开展工作,
在宅子头、城阳、李辛村、蓝家庄、沟崖、峪等地建立秘密联络点,
搜集、 传递日伪之情报,为我胶东解放区开展敌后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943年8
月,崂山武工队成立并插入敌后崂山,开展宣传工作,铲除伪顽分子,狠狠地打击了
敌人的反动气焰。 1944年3月,阴岛东大洋渔民抗日救国会成立,发展会员60余名,
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是年12月,阴岛人刘宗爱、刘志诚驾驶日本拖网渔船1艘,
由青岛小港启航, 开至胶东解放区乳山县,将船交公,并俘获日本船员2名。在40年
代初期,崂山人民还协助支持国民党青岛保安总队,拔除日伪设在崂山的据点多处,
予日本侵华精锐坂垣师团之黑须部队以重创。 1945年6月,我地方武装城阳武工队建
立,在队长李肇兰的领导下,转战于城阳一带之敌后,威镇敌胆。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南海军分区调动部队占领流亭机场、城阳火车站,并进驻棉
花、霞沟等地,白沙河以北、王哥庄以西及城阳、棘洪滩以北地区获得解放。南海军
分区司令员贾若瑜在崂山地区截获部分待降日军,迫其向我军缴械投降。与此同时,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林一山为青岛市市长,并
进驻傅家埠,建立夏庄、流亭、王哥庄3个区,青岛武工大队随之进入崂山开辟工作。
1946年初相继撤离。3月设中共崂山工委,继续开展工作。于是,斗争进入艰苦时期,
但曙光就在前面。
1949年5月3日开始的青即战役,我人民解放军三十二军及地方部队在即墨、崂山
人民的支援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迫使国民党守军溃逃,6月2日解放了青岛和崂山
地区,荡涤了旧中国遗留在崂山的一切污泥浊水。从此,崂山人民站起来了,崂山近
百年来几代人和500余名先烈为之艰苦奋斗的民主革命目标实现了, 一张最新最美的
建设蓝图展现在崂山人民的面前。
(三)
胶澳开埠前2000多年的崂山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且发展缓慢,时
起时伏。胶澳开埠后,洋布、洋线、洋油、洋钉等洋货充斥市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吃穿用住的某些环节依赖青岛市供给。解放前夕,崂山经济处于奄奄一息的困境,破
产的农民,“逃荒要饭下关东,入城进厂当穷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崂山县充分发挥濒临青岛的地理优势,积极接受城市经济
辐射,奋力振兴崂山经济,经40年的艰苦奋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将一个以小
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县建成为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以工业为主导的贸工农全面发展的工
业县。 198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2.1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近100倍,平均每年以
12.54%的速度递增; 国民生产总值14.11亿元,比1949年增长117倍;国民收入11
.03亿元, 比1949年增长122倍; 人均国民收入, 从1978年起的10年翻了两番,达
1467元;工农业总产值19.08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
10.7%猛增到1988年的90.7%。
40年来,崂山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路起步于1901年。到1937年,
已有省级过境公路5条、胶济铁路一段及乡村公路56条(长434公里)。60年代,域内
公路网形成, 县、乡镇、村公路四通八达。1988年高级、次高级干线公路已达131公
里, 乡镇级公路201公里,铺装沥青或水泥路面者占47%。1985年11月,民航流亭机
场扩建后复航,可达国内各大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已达467公里,日均发车500余
次。供电自30年代始,1958年农村通电,1973年普及到全县行政村,1981年村村通电。
电力的普及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动力。自来水则始自60年代,1988年全县70%以上的农
民使用之。至于电讯,1907年始有电报局,1920年有长途电话,30年代设市内电话局,
有磁石交换机60门。1981年、1987年李村、城阳两地的市内电话先后并入青岛市话网,
全部实现自动化。1988年,全县有直拨交换机2000门。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同青岛及
其他城市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项目辐射及产品供销诸环节提供了优异的先决条件。
国家、省、市在域内设有工厂、企业、仓库、学校及疗养单位等60余处,除自然环境
幽美外,即仰赖于基础设施。
工业从小到大,迅猛发展。旧中国遗留给崂山的工业几乎是零,1949年仅有私营
振华面粉厂及慎泰、泰源栈油坊等寥寥10余家,另有制酒、制粉丝及成衣铺等作坊。
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88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下同),其中工业产
值仅占10.7%。1956年,县属工业诞生。1958年制造出第一台泰山—12B型小四轮拖
拉机, 打响了工业起飞的发令枪。1978年,工业总产值已达19847万元(含县属工业
520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8089万元的70.65%,主要产品有小型拖拉机1910台、
水泥3.4万吨、棉布2000万米、变压器32000台/千伏安、服装43.5万件。这些空前
的成就,固然令人欢欣鼓舞,然而,如果没有“大跃进”的狂热和“文化大革命”的
破坏,崂山工业必将登上更高的台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
开放的大潮拍击着崂山大地。崂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炽热地投身到大潮
中去。县、乡镇、村扭成一股绳,潜心改革,锐意进取,使崂山工业跃上新高峰。崂
山拖拉机厂经过企业整顿,恢复了生机,重新获得整机生产许可证和省优产品证。青
岛崂山花边厂1984年起实行民选厂长和厂长承包责任制,“以出口为导向”,现已发
展为山东外贸口岸生产手工抽纱品最大的厂家之一。“即墨镶边”、“新代丽”等产
品分别获得部优、省优产品称号,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崂山创汇的骨干企业。
崂山人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紧追不舍,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加速技术改造,
向产品高尖精进军。崂山化肥厂投资1890万元,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瑞士等国
引进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更名崂山化纤厂,转产有色弹力丝,不仅填补了
省内空白,而且由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一跃成为年创产值2300多万元的骨干企业。青
岛变压器厂完成技术改造后,能生产5个系列139种规格的变压器产品,其中S9系列变
压器已达80年代中期世界先进水平。象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984~1988年已有97个,
总投资1.2亿元,含利用外资引进项目4个,使用外汇239万元。
崂山矿泉水名扬天下,含有矿物质和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健身祛病、
益寿延年之功,是崂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怎样将自然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开发
新产品。1981年,在矿泉水之乡沙子口兴建崂山啤酒厂,就地取材,年产啤酒3万吨。
全县还开发以崂山矿泉水为原料的多种饮料。崂山啤酒已誉满国内,1988年在首届哈
尔滨国际啤酒博览会上夺得“金熊杯”奖。
十年改革,为乡镇工业的崛起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崂山乡镇工业起步于1958年的
“社办厂”,在经历了“劳力归农,车马归田”、“大砍资本主义尾巴”的曲折道路
之后,终于走出了低谷,跃上高峰,现已成为崂山工业的支柱。1988年乡镇工业产值
16.1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7%。1982~1984年和1987~1988年5次跃居全
省乡镇企业之冠,荣获“山东省乡镇企业先进县”称号。1988年,全县乡镇企业从业
人员已达1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7.8%。这就是说,全县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
已从“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出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新格局。这不仅是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而意义更大的是开创了农村向城市过渡的
康庄大道。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所得已由1955年的44元、1978年的125元提高到885
元,是1955年的20倍、1978年的6倍。
十年改革, 硕果累累。1988年,县属工业和乡镇工业已发展到219个,总产值超千万
元的有12个,利润超百万元的有13个。荣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的有青岛崂山花边厂、
青岛第四毛巾厂, 获省先进企业称号的有崂山啤酒厂、青岛变压器厂等5个,获市级
先进企业称号的乡镇工业有7个。 产品产量有极大提高,1988年全县生产汽水、可乐
等非酒精饮料2万吨、饮料酒3.5万吨(含啤酒3万吨)、水泥20万吨、棉纱1.6万吨、
机制纸5000吨、 小型拖拉机1万台。在如花似锦的诸多产品中,1979~1988年荣获部
优名牌产品的有GQ型船用离心机、丝光漂白帆布等10种,获省优质产品的有11种,获
市优质产品的有5种,其中花边、棉纱、海藻胶、可乐饮料、甘露醇、明胶、桐木板、
皮拖鞋、活扳手、伐木斧等40余种,不仅驰名国内,而且漂洋过海,销往国际市场。
诸多硕果,不胜枚举。而有战略意义的是初步形成了具有崂山特色的以食品、纺织、
机械、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骨干的现代工业框架,为迈向2000年的工业腾飞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 不断深化农业改革。而今林果、水产、蔬菜和畜牧4个商品
基地初具规模,已成为青岛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域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寒秋温,
冬暖夏凉,历年平均气温12.1℃,历年平均降水738.3毫米,历年平均日照2505.9
小时。 另有大小河流23条贯穿域内,33万余亩沃土分布全县。海岸线总长195.36公
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域15万亩,岬湾相间,港口相连。海域内有大福岛、潮连
岛、长门岩、大公岛等岛屿16个。诸多的自然条件,为粮、林、果、菜、畜牧、水产
品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提供了优势。然而,解放前的漫长岁月,崂山大地奉献给
农民的只有“半年糠菜半年粮”以及“旱、蝗、饥、疫并发”乃至“人相食”的悲惨
境遇。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唯生产力低下,产量低而不稳。
到农业合作化的1956年, 农民人均所得只有44元,全县粮食总产量86845吨,播亩单
产124公斤, 蔬菜总产量66400吨,水产品总量15381吨。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
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了三年困难时期,农民饥饿不已,以瓜菜代食,人口自然增
长率由1960年的8.3‰骤减为1961年的—12.2‰。 无独有偶,接踵而来的“文化大
革命”以及违犯因地制宜而一味大搞“大寨田”的蛮干,使农业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1968年,全县农民人均所得为76元。
象三月的春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吹绿了崂山大地。
农民从黄土地里站起来,跻身于建设具有崂山特色的农业行列。1980年初春,标志着
农村改革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问路石,在北宅乡枣行村出世,年底人均收入由1979
年的48元上升为165元, 此举扭转了“出工慢腾腾,干活瞎磨蹭,收工一溜风”的吃
大锅饭的消极局面,震动了全县。1983年底,全县85%的村先后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
导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同时采取“退耕还林果”、“退耕还牧”、“确权发证”
和签订承包合同等得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83年,全县农民人均所
得390元, 比1980年增加198元,比1978年增加265元。是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0105
吨, 花生总产量1050吨, 蔬菜总产量113227吨, 果品总产量14260吨,生猪存养量
101584头,羊存养量10590头,水产品总量20991吨。
改革的第一步,成绩斐然。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势、青岛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
施,无不要求崂山农业迈向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在综合分析了地处青岛近郊、传统
的种植栽培技艺及地理环境等优势之后,1984年决定在全县分别建设林果、蔬菜、畜
牧、 水产4个商品生产基地,将林业、果业、蔬菜、畜牧及水产业的发展规划统统纳
入4个基地的建设之中。经5年的奋战,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向现代化集约经营的转
变、由社会生产向商品生产的转变。林果:1988年,全县有林面积38万亩,比1978年
增长69%, 是1949年的6倍多,为崂山风景旅游区增添了光彩。发掘培育了“寒露蜜
桃”、“五龙红苹果”、“巨峰葡萄”等一批获部、省、市名优称号的新品种。“寒
露蜜桃”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1988年,全县有果园近8万亩,果品产量3
.54万吨, 比1949年增长5.4倍。蔬菜:商品菜产量1988年达24.3万吨,收入6528
万元,产量比1978年增长86%,比1949年增长4.3倍,创历史最高水平,且发展了一
批精细菜和大棚保护菜,丰富了青岛市节日市场供应,保证了淡季不淡。畜牧:1988
年全县家禽饲养量达230万只, 比1978年增长5倍。奶牛由1978年的251头发展到1988
年的1134头,奶山羊由1978年的5138只发展到1988年的10637只,生猪发展到45403头。
水产品:总量4.91万吨,比1949年增长10.5倍,比1978年增长74%。水产业由捕捞
为主转向捕捞、养殖并举。1988年水产养殖面积达3.14万亩,其中对虾养殖面积2.
42万亩,是青岛市对虾养殖面积的1/4。
在4个基地建设的过程中, 同时抓紧粮食生产。全县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以工
补农。城阳镇的不少企业建立农业车间,工农并举。1988年粮食总产量在粮田面积减
少61%的情况下,仍达97622吨,是1949年的1.57倍。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只占19%。种植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90%
下降为1988年的39%,林、牧、渔业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9%、2.6%和5.0%分
别变化为1988年的0.7%、24.9%和25.4%。198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333335千
瓦, 其中主要有大中型拖拉机905台、小型拖拉机4125台、农用汽车1675辆、柴油机
1691台、 电动机15217台、汽油机692台、农用机动三轮车431辆。1988年农村有各类
专业户12953户,从事专业的劳动力22907名。十年改革,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在广大农
村涌现。
明清时代,域内有女姑口、金口(京口)等商港。女姑口“百物鳞集,千艘云屯”。
清末,金口已有商会。胶澳开埠,带动了崂山商业的发展,日用百货、烟酒糖茶、饮
食服务等业遍及各大集镇。1931年,李村已有座商30多家,城阳有座商45家,交易总
值20余万元, 然多小本经营,从业人数较少。解放前夕,两地座商、行商已达500余
户,从业人员1000余名。解放后,商业发展较快。1955年两地私营商业户有1430户,
从业人员2243名。经社会主义改造后,大部分实行合作经营、公私合营或转入供销社。
1949年12月组建崂山合作总社。1953年地方国营商业诞生,逐步占领购销市场。十年
改革,使崂山商业有较大发展,且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1988年,全县商业网
点9722个,从业人员18384名,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网点123个,从业人员2355名;集
体所有制网点516个,从业人员3620名;个体有证商业网点8083个,人员12409名。目
前,全县已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的流通服务网络。1988年,全
县商品零售额5.57万元,比1949年增长50.6倍;全县农贸市场已发展到25处,集市
贸易成交额1.12亿元;参与流通领域的农民达8万余名,约占农村劳力的1/4。同年,
全县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1.15亿元,出口企业发展到77个,出口商品123个,出口商
品从以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产品为主(占出口商品比重的61.4%)。
几年来,已与外商洽谈利用外资项目35个,已批准营业的有4个。
十年改革, 促进了财政事业的发展。 1988年财政收入8194万元,比1949年增长
584倍;财政支出5512万元,比1949年增长13.7倍。1978~1987年,累计上交财政达
2.5亿元。建立和完善了乡镇级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了信贷结构,发挥了各专业银行
的扶持生产、 增加储蓄、筹集资金、优化资金投向的作用。1988年,各项贷款余额6
.2亿元,城乡储蓄余额3.55亿元,人均储蓄521元,比1978年增长了17.6倍。
(四)
崂山大地孕育了几十万人民,造就出瑰丽的文化。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士层出不
穷。汉代王仲崇尚道学,精天文历数;房凤讲授《谷梁春秋》的房氏之学;郑玄始建
康成书院。元代道人丘处机的诗作,明代《孙真人紫阳疏》及颁发给太清宫的《道藏》,
清代胡峄阳的《易象授蒙》、《柳溪碎语》等,至今仍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近百年来,特别是40年来,崂山文化已进入昌盛时期,其面之广,其度之深,为历代
所不及。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崂山科技发展缓慢,仅有果树、
林木、蔬菜、家禽、家畜、小麦、棉花、花卉等引种实验活动,其中夏庄的葡萄、枯
桃的花卉、午山的桃、崂山的林木及奶山羊等,至今留传不衰。群众性的科普与科研
活动,只是在解放后才逐步形成,在工业、农业、教育、科研、医药卫生等方面突破
了一些科技难题。1978~1988年,经各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评定,获奖科技成果达
216项, 其中李村机械厂的“燃油战备炉”和东风船厂的“1500吨自卸自航煤驳船”
分别获得1978年国家优秀科技成果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另有国家级奖2
项、 省级奖12项、市级奖59项、县级奖143项。专业技术力量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1985年,全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921人,其中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含待授)
174人、初级职称(含待授)1474人,另有849名农民获得了乡镇企业和农业方面的初
级技术职称。 至1988年底,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近万名,比1978年增长了近8倍,其
中有由外地聘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26名。 目前,县、乡镇两级科普学会、协会已
达25个,发展会员2500名。
教育,最早的学校为1905年德人所建法海寺蒙养学堂,后逐渐发展,到解放前夕
已有中学3处、乡区小学84所,但在校学生不多,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很低。解放后,
教育事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70年代,全县普及小学教育。80年代开始普及初中教育。
到1988年, 全县有小学209所,在校学生708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在校
学生巩固率为99.6%; 普通中学49所,在校中学生32417人;其他学校5所(含中专
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农业中学1所、农技中学2所),在校学生3031人;共有各类
学校教师5281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县考入大专以上的2229人、中专的4038
人。幼儿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198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424处,
入园幼儿14万余名。新建成的6000平方米的成人教育中心已启用,目前有大专班5个,
在校学生240名, 中专班5个, 在校学生500名。 全县参加各类成人教育的人数已达
6956名。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文艺在群众中极为活跃。胶东地区妇
孺皆知的地方戏曲柳腔,相传即发源于上马镇,围绕崂山的民间传说、故事、神话、
趣闻在人民中间流传极广。崂山秧歌、高跷、道具舞等自20世纪初即兴起于民间。解
放后,文化事业不断发展。1984年以后,业余文艺创作方兴未艾。到1987年,全县出
现各类文艺创作骨干30余人,共发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32篇、散
文100余篇、童话(包括寓言)近80篇、诗歌771首、曲艺作品250余篇、民间故事445
篇及美术作品113件, 其中民间故事《白云洞》、《崂山茶》获1979~1982年全国民
间文学创作二等奖,相声《换新房》获1953年山东省一等奖,歌曲《绣手巾》获山东
省歌曲奖。 到1988年,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各1处、乡镇文化站13处、
影剧院5座、电影放映队96个、吕剧团1个、县广播电台1处(含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
乡镇广播站13处、 电视台1处、电视差转台10座。电视台发射功率300W,覆盖半径15
公里,每天以9频道和12频道播出两套节目。
体育事业蒸蒸日上。解放前,民间武术有一定基础,农闲季节授徒。解放后,群
众性的体育运动日渐普及,县和乡镇级体育比赛活动每年都举行几次,有力地推动了
域内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至1988年底,全县有大小运动场所381处、各种运动队750
个、运动员8000多名。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名观众的
崂山体育馆于1987年6月落成开馆, 先后接待过国家男、女篮球队及日本山口妈妈排
球队等的表演比赛和一些大型文艺团体的演出。崂山县运动员曾多次在国际、全国和
省、市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1984年崂山四中女子足球队获华东6省1市足球邀请赛
冠军;1987年李村镇双山农民男子足球队获省“农蓄杯”冠军、全国第二名;1985年
农民女运动员王秀婷在全国农民田径运动会上获女子800米和3000米两项冠军, 其
3000米成绩超过国家运动健将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位农民国际级运动健将,并在1986
年汉城亚运会上夺得女子万米冠军,又在1987年全国运动会上夺得5000米和10000米2
枚金牌,并双破亚洲纪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8年,全县举办群众性(含乡镇、
村)体育竞赛338场次,参赛人数98950名。其中,有6人参加国际比赛,夺得金牌3枚、
银牌2枚;3人2次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2枚、铜牌1枚;在全省比赛中,获金牌3枚、
银牌4枚、铜牌2枚。
卫生事业欣欣向荣。 解放前,崂山地区公营医院、卫生所仅有5处,医务人员共
26名,另有散布在农村中的少量私营中药铺和坐堂中医,广大农村处于贫困、落后、
缺医少药状态,天花、霍乱、麻疹、白喉、痢疾等传染病时常发生,死亡率较高。解
放后,医疗条件、医疗水平逐步提高,防治措施日臻完善。1988年全县已有县和乡镇
两级医院或卫生院16处、 卫生防疫站1处、妇幼保健站1处、药品检验所1处、卫生学
校1处,共设病床950张,配有医务人员157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34名。全县农村
中共有多种形式的医疗点54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13名、农村接生员263名。机关、
学校、工厂及企事业单位亦普遍建有卫生室,加强了干部、工人和少年儿童的医疗保
健工作。 另外, 域内还有市以上单位驻县医院4处。 多数流行性传染病,如天花自
1951年、乙型脑炎自1976年、白喉自1977年、回归热和黑热病自1961年以来未见发生,
有的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新法接生于1959年已全面普及。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大
提高。按全县每万名居民平均计算,1988年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名(含中级以上
职称者5名) 。自6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以来,成绩显著,全县人口出生率1964年
为39.3‰,1985年下降到7.58‰,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受第三
次生育高峰周期的影响,回升到18.70‰。
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崂山的各项建设事业方兴未艾。在向2000年小康水
平进军的征途上,崂山人民将继续革故鼎新,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时刻注意战胜人
多地少、口粮不足、水资源不丰、电力不敷应用等劣势,放眼世界,跻身国际市场,
开拓前进。我们坚信:崂山,这颗镶嵌在祖国东陲的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多彩
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