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8&rec=265&run=13

根据章发[1999]3号文件规定,在开发区实行“区村一体”的管理模式,
贺套、双山、李家埠、东琅沟四个村,划归开发区统一管理,农村工作局负责
管理开发区所辖村的党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1999年,农村工作局主要在
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农村工作的力度。
(1) 建章立制,为全面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工作局成立时,就确
定了小机构、大服务的工作原则。先后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土地管理
所、 教育委员会、 农业工作站、民政司法所、政工科等业务部门,负责四村
(居) 具体事务的管理工作。(2)文教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完善提高了
贺套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建立了贺套中心幼儿园。在教师中开展了“优质课
评选” ,“学科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在
校生巩固率达到100%,6周岁儿童入园率超过94%。开发区的卫生工作起步较
晚,为赶上全市卫生工作的步伐,成立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借鉴其他乡镇
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意见,在开发区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建立了开发区卫生院,对区内不规范的行医部门进行了全面清理,
规划、设立、完善了四村(居)卫生所,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100%,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不放松,一是抓好检查不放松,二是抓好服
务不放松,三是抓好流动人口不放松。同时改进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
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发区的计划生育率达到
了100%。(3)依法治村工作再上新水平,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按照
市委着眼解决现实问题和提高依法治村效果和水平的需要,继续以落实“四民
主两公开”为主要任务,突出抓好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建立起严格的村级办
事程序。(4) 贯彻落实《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工作规范》,根据农村基层
工作的实际,以贯彻落实章丘市《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工作规范》为契机,
进一步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明确重大原则,落实工作规范,
建立农村工作新秩序,集中对“两委”成员进行了培训,理顺“两委”班子关
系,规范决策程序,通过深入贯彻《规范》,以抓党建目标责任制,抓班子建
设,抓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加强,村委会工作有了新
的变化。(5) 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明水经济开发区内耕地少,
自然条件差,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区通过政策、技术物化等方面的服
务,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搭起了一村一品的现代化特色农业框架,为
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家埠村为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村委组织村干部、
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改变种植观念,并在资金、技术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调动农民种菜积极性。双山、东琅沟村着重发展了旱作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引
进了山农69, 山农大D9403两种新型抗旱小麦良种,建立了6.67公顷的高效旱
作农业试验示范区。(6) 加强民政工作力度,正确处理来信来访。开发区在财
政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以解决优抚对象困难为根本出发点,积极采取措施,
筹措资金, 及时把优抚费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 在开发区机关中深入开展了
“爱心献功臣”活动,结对帮扶。对贺套、李家埠两村因巨额医疗费无力支付
的村民,进行妥善处理,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力量为其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渡
过难关。1999年是四村(居)划归开发区的第一年,由于工作交接等方面的原因,
群众上访事件有所增加。开发区管委会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对待群众上
访问题,对各级批转来的意见,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做出处理。
2000年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村办企业改制进展顺利, 继续实施了
“公退民进”战略,以股份合作制、拍卖、出售、租赁等手段改制了10处村办
企业,改制率达到80%,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体私营经济发
展迅速,贺套村的沿街商贸楼完成规划设计,并完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起
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有利地推动了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
调整获得突破, 规划调整土地3.33公顷,建大棚60个,建成面积1公顷的花卉
苗圃基地1处, 新批养殖用地1.33公顷,增加养殖户15户。双山、东琅沟村在
上半年引进了美国金黄沙大豆、 33B抗虫棉等10多个优良品种,优质旱作农业
主体种植达40%,大大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同时,教育、民政、计生、土
管等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素质教育、“普实”达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民政工作在济南市大检查中,被评为先进单位。成立了新一届计生协会。土管
部门共审批宅基地20余宗,办理土地出让手续10宗,发放土地证35个,发放房
产证1600个。常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为提高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更快地
适应“区村一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