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状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4&rec=247&run=13

【概况】 黄河乡位于章丘市西北部,是黄河流域唯一以“黄河”命名的乡镇,
面积121.89平方公里, 辖72个行政村,5.4万人。域内土地宽满,物产丰富,民风淳
朴。北傍滔滔黄河水,南依绿色屏障大沙溜林区,东与邹平县接壤,西有浮桥与济阳
县襟连。境内高标准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距济青高速公路20公里,距济南国
际机场10公里。2002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财政收入424万元,人均纯
收入达到3011元, 工业总产值3.88亿元,销售收入3.69亿元,利润 1842万元,税金
421万元。
【发展历程】 1968年,黄河公社铁木业社成立,产品以生产镰刀、小型农机为
主,黄河公社工业开始进入起步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工业企业逐步建立。1972
年成立黄河公社煤矿,1973年成立黄河公社磷肥厂,1976年成立黄河公社第一砖瓦厂,
1977年成立黄河公社造纸厂,1978年成立黄河公社化工厂,1979年成立黄河公社建筑
队等。进入80年代,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大批乡村企业相继成立。随着水利条件的改
善,农业发展迅速,小麦等粮食作物连年丰收,1980年建立了黄河公社第一面粉厂。
1981年成立黄河公社第一木器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开始改善居住
条件,1982年成立第二砖瓦厂。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出现了大量余粮,1984年
成立第二面粉厂,面向社会为群众代储余粮;是年,成立黄河公社第二木器厂。1985
年成立第三砖瓦厂、黄河工艺品厂和北房面粉厂。1987年成立黄河乡棉纺厂。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20 世纪90年代,兴建一批新企业。1991年成立黄河塑料厂、与
济钢合资成立防腐剂厂,1992年成立章丘市社会福利银粉厂、黄河育苗厂、黄河活性
碳厂等。
【发展措施】 近年来,黄河乡认真贯彻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改革、发
展、创新、稳定的大局不动摇,以引进引办为总抓手,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科技
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竞争能力和运行质量,强化对
个体私营经济的指导与帮扶。
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 铸造厂和两个银粉厂是黄河乡的骨干企业、 纳税大户,抓
好这几个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是全乡工业发展的关键。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优化传
统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使企业高产、稳产,把多年来昌盛不衰的传统产品做大做
强,增加生产能力。铸造厂由年产 1000吨提高到1300吨,银粉厂由年产500吨增加到
700吨。 二是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搞好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 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铸造厂投资5 0万元,扩建球墨铸铁生产线,球墨
铸铁年产达到500吨。三是引进优势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投资200万元,引进济
南鲁邦公司, 嫁接改造银粉厂生产线, 新上高档闪光浆生产项目,年产高档闪光浆
200吨, 产值1000万元,增加税收20万元。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企业的骨干地位更
加稳固。
转换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借鉴改制经验, 特别是骨干企业的改制经验,对现存的
集体企业实行彻底的产权改革。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理顺债权、债务关系,用“公
退民进“的方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置换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经济实体,甩掉集体企业年年亏损的包袱,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
引进引办盘活闲置资产 一是政策引办。 根据黄河乡位置较偏,经济相对落后,
文化欠发达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八方来客。2000年,乡政府下发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引办工作的政策规定》,出台了对引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奖
励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修改完善,制度更加优惠,更具操作性。二是资产
引办。黄河乡企业的闲置资产较多,利用闲置的厂区、厂房、设备等,借水行舟,做
好针对性的资产引办工作,盘活木器厂、一砖厂、活性炭厂。
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 个体民营经济是当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也是黄河
乡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工业税收的主要来源, 进一步搞好对民营企业的服务、管理和
领导,是全乡搞好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一是加强宏观协调,对涉及个体民营经济的
方针、政策及时传达贯彻,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二是工商、税务、供电等职
能部门最大程度的搞好服务,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管是部门或个人,一
经发现,坚决予以查处。三是建立领导干部帮扶制度,扶持民营大户的发展,把现有
的7处民营大户抓在手上, 在用地、用电、资金、政策、信息方面给予帮扶,使经营
大户每年都有所增加。四是抓好个体民营经济园区的建设,争取在近两年内,在乡驻
地附近规划建设一处个体民营经济园区,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规范化
发展的轨道,以达到纳税额每年增长20%的目标。
(高俊义 刘开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