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532&run=13

机构 清末,民间沿袭着自刻自印著作、分赠亲友的传统。1907年 (光绪三十
三年),在旧章丘城建立全县第一家以经营图书为主、兼营木版印刷的私营书店"正泰
永书庄"。 图书发行,主要通过流动摊贩和"书馆"串乡入塾进行。图书大体分两类:
一是供学塾、乡学使用的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
二是绣像小说和武侠小说。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七侠五义》、
《三侠剑》等。1929年(民国18年)后,旧章丘城私营书店增多,主要有经营教科书的"
民众书店"和销售新旧书籍的"良友书店"、"锦章书店"及"章达书局"等。这些店 (局)
主要经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刊,并销售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
心等现代作家的作品。1930年(民国19年),兴华石印局在旧章丘城东关开业,主要承
印学校、机关的讲义、文件,兼印地方小型刊物。县立第一小学语文教员燕志隽 (燕
遇明,笔名落叶,中共党员)主编的《寒流》半月刊,即由该局承印。共出6期,主要
刊登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的诗文,在全县中、小学师生中,拥有大量读者。抗战时期,
县城仅有兼营图书的文具店。 1940年,普集镇有文化书社1处,以销售图书为主,不
久停业。南部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书报流通,主要靠党政机关的交通员和军邮部门。抗
日小学、农民夜校使用的教材和《农民识字课本》,均通过上述渠道发行。19 47年5
月,中共济南市委在章丘县刁镇设新华书店渤海分店刁镇支店。1948年秋,新华书店
鲁中南分店章丘支店在明水建立。10月,新华书店渤海分店章历支店在旧章丘城东关
建立, 刁镇支店撤销。 1951年,章历支店并入章丘支店。章历县在章历支店原址设
文化供应社,行政和业务分别隶属章历县文教科、章丘支店。同年,章丘支店在历城
县王舍人庄设一门市部,后移交给历城支店。1952年,章丘支店在旧章丘城东关设分
销处,文化供应社撤销。1956年,全县各基层供销社增设图书专柜,开展图书发行业
务。1958年,改变书店管理体制,支店改称为章丘县新华书店。同年秋,各人民公社
相继建立书店,取代供销社售书业务。1961年,各公社书店先后停业,供销社又恢复
图书发行业务。从1976年起,县店根据省店逐步下伸门市部的部署,先后在埠村、水
寨、普集设书店门市部,驻地供销社售书业务同时撤销。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书店
门市部6处 (含县店门市部和机关服务部) 、音像门市部1处、供销社售书店11处,集
体、个体书店(摊贩)50户,季节性年画批销商20个。形成以县店为中心、向外辐射的
梅花布点图书发行网络。 书店的干部职工,由最初的3人,增至40人,加上集体、个
体发行人员,全县已形成112人的发行队伍。
经营 书店建立初期, 以经营图书为主, 兼营文具纸张, 办理期刊预订、
发行。1948年秋,开始发行小学课本。后文具纸张移交商业部门经营。发行图书内容,
以政治、 哲学类为主,兼有近、现代及外国文学作品。1952年,销售图书75.14万余
册、9.5万余元(含课本7036元)。1953年1月,将期刊预订发行移交县邮电局。1955年
后, 发行图书内容侧重农业合作化图书。1959年,销售图书147.6万余册、20.7万余
元(含课本12.5万余元)。1967年,销售图书173.4万余册、近24.78万余元(含课本447
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发行毛泽东著作、语录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转向发行科技图书为重点。1985年,销售量增至近425.8万册、196.3万余元 (含课本
近72.7万元) 。国家下达的利润计划为7万元,实际完成10.12万元,超额完成45%。
1979至 1985年, 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利润计划,县书店多次被评为省、市农村图书发
行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