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象测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522&run=13

1957年1月,县气象站开始观测境内天气变化。遵照"人民气象为人民"和"气象工
作为国防建设服务, 同时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方针,负责观测云天、编发情
报、制作报表三大任务。
1958年,气象科技人员破除"县级气象站不能做天气预报"的迷信,以省气象台预
报为主,结合当地天气变化情况,制作"章丘地区天气预报"。通过县广播站每日三次
向全县播送1至3天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和重要季节长期天气展望,天气变化规律逐步
被人们所认识。"天有不测风云"的陈旧观念动摇。据天气预报社会抽样调查,经常收
听(看)天气预报的占63.6%,基本不收听 (看)天气预报的仅占2.7%。县级天气预报
准确率在70%以上,重要天气变化一般均能预报准确。在"三夏"、"三秋"、"防汛"、"
防风"、"防霜冻"中,发挥重要作用。1962年6月11日,正值麦收,一场八级大风即将
袭来。县气象站及时准确地发出"大风警报"。中共章丘县委立即组织全县人民,昼夜
抢收小麦,使25万余亩小麦免遭损失。气象科技人员还深入农村,调查总结群众观测
气象的经验500余条, 编印了全省第一本《群众测天谚语汇编》。并以群众经验为线
索,以气象资料为依据,对群众"看天"的经验去伪存真、加工制作,取得丰硕成果。"
行下春风望秋雨", 是在境内广为流传的一条谚语。经分析验证,发现了"风"与"雨"
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此规律制作长期天气预报,时限长达5个月,准确率在90%以上。
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总工程师张家诚为此撰写《韵律的一个例证》的评论,
给予高度评价。
60年代后期,随着通讯设备的更新完善,天气预报进入"简易天气图加单站要素"
综合分析制作单站预报新阶段。天气预报制作的工具、方法、程序更加完备,准确率
明显提高。气象科技人员总结全县天气预报经验,进行预报改革。先后总结出适宜境
内天气预报的工具、方法30余种,于1965年汇编为《章丘县天气预报方法》,发至全
省各台(站)。其中用温湿度和对流云预报雷雨的方法,在桂林召开的全国天气预报经
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1973年,《气象通讯》杂志再次向全国推广。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气象测报工作迅速发展,气象设备日趋完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
风速、雨量、日照等基本观测项目,均实现自动化;繁重的手工抄图为气象传真所取
代,每日可抄妆国内外各类天气图表、资料50余张,并增设高频电话。此外,气象站
还引进 APPLEl1微机和天气警报发射机、警报接收器等现代化设备,以提高对灾害性
天气的预报和防御能力,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至1985年,在观测记录天气变化
中积累了大量资料, 其中包括准确完整的气象基本资料数据200余万个、各类图片记
录10余万张、测天书籍近千册,为研究天气、气候变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县气象站
不仅能制作年度天气展望,而且依据多年积累的经验,运用科学方法计算当年小麦、
玉米等几大作物的理论产量, 发布年景预测预报。1987年初,提出"今年雨量充沛,
气候特点适宜旱区作物生长。年景与去年相比,夏减秋增。应大力扩种旱区高产作物"
的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提出"扩种地瓜20万亩,以秋补夏"的决策。全县86万
亩大秋作物,比1986年增产4246万公斤。在夏粮减产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比1986
年增加253万公斤,创章丘县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