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学 书院 私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497&run=13

县学 清末,设在旧章丘城文庙内,是全县童生学习、考试的场所。内设号房、
考棚。 全县科岁考额定录取文童20名。至咸丰、同治年间,增额8名;廪膳生、增广
生各20名,前者为成绩特优者,补以膏火之费(即学费),2年一贡。
书院 清代,书院与学宫并重。全县原有书院10余所,主要有:县境东北部的
白雪书院,西南部的凤凰山书院,县城正南的圣泉书院,县城东南的乐育书院,县城
附近的丽泽书院,县治所在地的中麓书院、阳丘书院和绣江书院等。历史较长、影响
较大的是绣江书院。
绣江书院在县治西,1801年(嘉庆六年) 合邑绅士共建。有条规勒石。1846年(道
光二十六年),重修并扩建。碑文载:"……邑前已有书院,而屋仅数楹……至县考则
又官设席幕苇藩,无以蔽风雨而塞弊窦……癸卯秋,余(县令玉简)承乏兹土,值前任
何春谷先生,方督率绅士创修书院,未竣,余承其事……数月之间,两工俱蒇厥事,
规模宏阔, 焕然可观"。此后,由义学转为官学。书院课程设置,初期入学的学员分
两类:一类是经县学、府学考入的秀才,准备参加乡试,只定期送交课卷,请书院执
教者批改,称附学生员。一类是县学考试合格的童生,或以相当程度入院专攻经史的
学员,学习的课程除"四书"、"五经"外,还有《圣谕广训》、《学政全书》、《天章
炯戒》、《新颁学政全书》、《圣谕广训衍义》、《性理精义》、《诗文折中》等。
另外, 还有专供揣摩仿写的《历科闱墨》等。从光绪年间始,"家塾则设课程,官学
但凭考校"。变为官学的绣江书院,考校课卷即成为主要课程。
私塾 清末,有下列几种类型:中产之家,联络友好及街坊,请先生教诲子弟,
多系粗通文字的蒙馆;穷"学究"自设的学堂,收本村、邻村学童,按程度议定束修,
时设时散,学习年限不定,俗称"书房"或"学屋";官绅之家,延聘较有名望的塾师教
授子女,兼收亲朋子弟附读,称"家馆"。私塾课程,据学生家长的不同要求而定。望
子弟由科举入仕途者,所学课程与前期的绣江书院相仿;欲其粗通文墨、作生活及就
业打算者,多学习启蒙课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影》、
《幼学琼林》、《庄户杂字》、《千家诗》、《论语》、《孟子》、《尺牍》、珠算
等。再一种是较有声望、学有专长者所设的"学馆"或"经馆",除设于旧章丘城关或大
集镇外,还散设于长白山、胡山、玉泉山等清幽山林。这些执教者,通经史、善属文,
有的还擅长书法、文字、训诂、数学等。其学生,有的由科举入仕途,成为官吏;有
的在兴办学堂初期,被派遣或经考试升入省城新办学堂;有的则成为乡村书写、丈量
地亩的先生或学校教师。
民国初,全县尚存私塾800处。 后逐年减少。抗日战争时期,私塾一度有所增加。
1949年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