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妇女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402&run=13

组织机构 1935年(民国24年) ,旧章丘城西关高筠、高文姊妹2人,联络部分
女教师,成立章丘县妇女界抗敌后援会。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旧章丘城后,
转入秘密活动。1940年1月,在中共章丘县委领导下,章丘县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
成立。王宏瑜(化名何丁) 任会长。1941年8月,四至十区的妇救会会员达2408人,其
中中共党员72人;同时,章历县妇女联合会成立。刘琳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章丘、
章历两县均建立民主妇女联合会。 各区、乡亦设有妇联组织。1953年9月,章历县民
主妇女联合会并入章丘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1954年5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为县
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妇联陷于瘫痪状态。从1973年3
月始, 逐步恢复活动。 1987年,县妇联共7人,主任、副主任、调研员各1人,各乡
(镇)均有妇联组织。
代表大会 1952年2月8至11日, 章丘县在埠村召开妇女代表大会。 到会代表
300余人。 大会选举产生15人组成的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刘锡业当选为主任,刘树清
当选为副主任。
1954年5月27至31日, 章丘县召开章历县并入章丘县后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到
会代表315人。 大会选举产生29人组成的县妇联。程爱莲当选为主任,秦玉礼、李振
明当选为副主任。
1957至1963年, 先后召开3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其内容均为总结上届工作,选
举产生新的县妇联,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部署任务。
1973年3月14至16日, 在明水召开全县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妇联
领导机构。从"文化大革命"以来基本停顿的妇联组织恢复活动。
1974至1985年, 先后召开全县妇女代表大会3次。其主要内容为,围绕党的中心
工作,号召全县妇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主要活动 1935年(民国24年),县妇女界抗敌后援会成立后,动员妇女冲破封
建礼教的束缚,争取男女平等,走向社会,参加抗敌斗争。抗战时期,妇救会发动妇
女送子、送郎参军;为子弟兵护理伤员;碾米、磨面、纺线、织布、缝衣裳、做军鞋、
蒸干粮,支援前线。有的妇女报名参军,英勇杀敌。1941年,22岁的辛锐(辛树荷),
在沂蒙山区大青山突围战中,跃入敌群,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解
放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广大妇女组织起来,参加"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和土改
运动。1947年,埠村乡第一任妇救会主任伦桂香,带头控诉恶霸地主的罪行。她家被
还乡团挂上"匪属"牌子,仍带着孩子坚持革命。1948年,被还乡团逮捕。受尽酷刑仍
坚贞不屈,昂然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章丘、章历两县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妇女摆脱家庭羁绊,积极地
参加农、工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成为抗美援朝、"镇反"、"肃反"、宣传《婚姻法》和
互助合作化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50年代始,广大妇女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整地
挖渠,凿山垒石,同男性一样,不少人成为科学种田能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妇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落
实生产责任制、进行农副业生产的顶梁柱。工交、文教卫生战线,妇女职工队伍日益
壮大。 妇女的社会地位亦逐步提高。 至1985年底,全县以妇女为主的编织业收入达
96.8万元,养殖业收入达5118.7万元;女职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人增至7681人,
占职工总数的26%; 女教师2439人,占教师总数的30%;女科技人员713人,占科技
人员总数的42%;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7人,占2%;县人民代表中,妇女占22.2%。
在争创"五好"家庭中,评出好婆婆312人、好媳妇422人、好小姑3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