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4&run=13

章丘县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
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相望。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0.8
%、25.9%、30.7%和12.6%。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
明, 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年均降雨量600.8毫米,年均气温12.8℃,无霜期
192天,年均日照2647.6小时。有干热、冰雹、寒流等灾害性天气。
地近省会,胶济铁路横贯东西,章莱、德徐公路纵穿南北,“盖青济之喉襟,登
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有齐长城蜿蜒其界为屏障;后揽河泽,扼滔滔黄河之天险。
素为战略要地。
建置悠久。早在5600多年前,即有人群繁衍生息,创造了“龙山文化”。商代,
东部、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为齐地。战国,
属田齐。秦,属济北郡。西汉,置阳丘等县,属青州部济南郡。北齐,置高唐县 (治
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等。556年(北齐天保七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
城。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改称为章丘县,属齐郡。唐代,属齐州。宋代后,属济
南府(路)。1945年8月,山东省政府划章丘、章历两县,属泰山专区。1946年6月,章
历县划归渤海行署清河专区。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1953年9月,章历并入
章丘(治旧章丘城),属泰安专区。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1979年1月,划归济南市。
至1987年, 全县共辖11乡11镇,893个村委会,1022个自然村,22.39万户,93.82万
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552人,为山东省人口多、密度高的县份之一。主要是汉族,其
他回、苗、侗、满、壮等少数民族共6300多人。在全县人口中,农业人口86.26万人,
占91.9%;非农业人口7.56万人,占8.1%。章丘人民勤劳、聪慧,善于经商、打铁。
除务农外,铁匠、商贾遍及全国各地。县城明水,位于县境中部,群泉汇集,百脉泉
为绣江之源,“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有“小泉城”之称。为济南市的
卫星城镇。
山清水秀,风光宜人。长城岭、长白山等环抱南北,绣江河、小清河等婉蜒潆洄。
南部,群峰竞秀;中部,地势平坦,“东揽会仙之巍峰,北枕女郎之秀”,美丽而富
饶。尤其绣江两岸,夏秋季节,荷艳稻香,柳拂溪桥,景似江南,往来“如入画图邑”。
幅员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254.85万亩。已开发利用168.05万亩,占
66%。共有大小山头2547座,沟峪2176条,有林地34.8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42.6万
亩,森林覆盖率达13.7%。地下资源主要有煤、铁、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
石英等。 煤储量为2.38亿吨,铝土储量为4.16亿吨,石灰石储量为2.5亿吨,花岗石
储量为5亿立方米,均可大量开采。水资源年均总量5.7亿余立方米,可利用量为4.43
亿立方米, 基本满足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生物资源,植物中有林木54科、
183种, 主要有杨柳科、松科、柏科、榆科、桑科等。绣水苹果、垛庄薄壳核桃、胡
山花椒等,均为名产。动物中,兽类主要有牛、马、猪、羊、野兔、狐狸;禽类主要
有鸡、鸭、鹅、鸽;水生动物主要有鱼、鳖、虾、蟹等,绣江河产红翅鱼、毛脚蟹独
具特色。药材共有566种,蕴藏量达200余万公斤,郎山远志闻名全国。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章丘人民,培育出大量土特名牌产品。章丘大葱,
蜚声中外;明水香稻、龙山小米,品质优良,均曾为贡米;明水白莲藕、黄家烤肉,
为一方名吃。境内是闻名遐迩的“铁匠之乡”。传统工业产品埠村双葫芦菜刀、徘徊
镰刀,远近驰名。新工业名牌产品“钢花”牌95系列缸套等,创部优;“齐鲁”牌40
立方米罗茨鼓风机等,创省优;双速电机、电子服装模特等,填补国内空白;毛面砖、
通信电缆等,填补省内空白。焦宝石、糠醛等十几种产品,畅销国内,外销英、美、
德、日等国。
解放40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章丘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
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了旧社会遗留下的贫穷
落后面貌,初步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成为全省经济此较发达的县份之一。
国民经济的发展,历经曲折,逐步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互助
合作化运动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适合县情的生产关系。翻身当
家做主的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祖国和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经济迅速发展。至1952
年, 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3%。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10.8%。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减
9.2%, 人民生活一度比较困难。1962至196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人民公社“六十条”,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
理体制,实行评工记分、按劳取酬的政策,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又迅速调动起来,工农
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升至19.4%。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三五”期间工农业
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6.6%, “四五”期间为11.9%,分别比1962至1965年调整时期
下降12.8%和7.5%。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工交、财贸战线实行承包合同制,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拓宽流通渠道,发展外向型经
济,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8.76亿元,分别比1978、1949年
增长2.5倍和24.4倍。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3.85亿元,分别比1985、1949年增长
58.2%和39倍。初步建立起农、工、商、运协调发展的经济体制。
农林牧副渔业俱兴。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为粮、棉、油、菜和其他经济作
物的综合农产区。但解放前,因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水利设施差,农业生产落
后。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农村生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扩大肥源,推广良种,
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农作机具和讲究科学种田。特别是从1981年以来,逐步
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贯彻“为城市服务,致富农民”的方针,走
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运多种经营的路子,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建立
起粮食、 林果、养鸡、奶牛、奶山羊、淡水养鱼、蔬菜、芦笋8大商品基地。农业生
产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出现农林牧副渔业俱兴、商品生产大发展的局
面。全县完成各项水利建设工程4000多处,农业发展后劲增强,被列为全国商品粮、
瘦肉型猪和棉花生产基地县。 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32亿元,粮食总产量3.9
亿公斤,棉花总产量933.8万公斤,分别比1978、1949年增长1.19倍、33.2%、2.5倍
和9.4倍、2.4倍、15倍。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大面积增产。著名特产“章丘大葱”,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纯复壮,种植面积达2.47万亩,年产5.53万吨,亩产2242公斤。
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1.17万亩,总产增加5倍,亩产增加846公斤。林业占地
面积达34.8万亩,其中果园面积5.26万亩,果树500多万株,水果总产量达1.02万吨。
畜牧业,大牲畜存养量达6.14万头,生猪存养量达16.2万头,提供商品肉1288万公斤。
奶山羊发展到2000多只, 繁殖奶牛500多头,每天向济南市提供鲜奶4000公斤。养百
只鸡以上的专业户发展到1700多户,全县养鸡达243.8万只,每天向市场提供鲜蛋4.1
万公斤、扒鸡4500公斤。全县副业总产值达31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37%。鱼塘
面积发展到6787亩,产鱼10.8万公斤。并在白云湖兴建万亩养鱼塘,为进一步发展渔
业创造了条件。
工业比较发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采矿、冶铁等手工业已发展起来。汉代,东
平陵城为冶铁重地。汉章帝赐予尚书陈宠的“椎成剑”,即东平陵城所铸。三国时期,
有“东场(指章丘一带)、西场采煤”之说。“唐时铁器章丘最盛”。至元末,发展成
为“铁匠之乡”。明代,已在文祖平顶山开采铝矿。但在漫长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制度下, 加之连年战争、灾荒频仍,工业长期停滞不前。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1家
国营企业——王白庄酒厂。1949年,工业总产值251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3%。
新中国成立后, 立足当地资源,艰苦奋斗创业,工业迅速发展。经过3年恢复,1952
年, 工业总产值达40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1956年,通过对私营工业和手
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建立手工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组) 119个。1957年,工业总
产值489万元,比1949年增长94.4%。1957至1976年的20年中,尽管受“文化大革命”
政治动乱和经济工作上“左”的影响,但工业仍有缓慢发展。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
98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2%,平均递增率为13.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改革工业体制,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经济承包、公开招标、风
险抵押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企业注入生机活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乡
(镇) 企业异军突起。县、乡(镇)、村、户、联合体5个轮子一齐转,“铁匠之乡”的
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初步形成能源动力、机械加工、建工建材、家用电器、轻工化工、
纺织服装、 塑料模具、食品饲料8大工业体系。至l98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l0亿元大
关, 达到10.53亿元, 比1978年增长9.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其中县属工业
1.72亿元,比1978年增长2.4倍;乡(镇)村户企业8.81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63.6%,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立足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能源动
力、建材、钢材、化工等企业,是章丘县工业的第二大优势。全县各类主要工业产品
达25种。有十几种产品,畅销国内,外销英、美、德、日等30多个国家。
商业向称繁盛。章丘人素有经商传统。清末民初,旧章丘城为全县贸易中心,繁
华闹市在东关。 其它集镇较兴旺的有刁镇、明水、普集、埠村等。全县共有商号529
家。旧军孟家创设的“祥”字号,遍布京、沪、津、济、青、汉口及东北等地,在华
北一带尤负盛名。 1937年,全县有绸布、杂货、粮食、煤炭、转运等商号197家。后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加之灾荒频仍,商业衰敝。至1949
年,境内仅剩较大商号31家。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个体、集体、
国营商业网点恢复发展到221处, 从业7602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062万元。后经对
私营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至1957年,全县商业网点898处,其中国营、集
体881处,占98%,升居全县商业主导地位。1957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
因受“左”的影响,集体、个体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出现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僵
化局面。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深入贯彻,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
方式的商品经济迅速崛起;流通渠道拓宽,山庙会、物资交流会逐步恢复,开发农贸
市场,活跃集市,振兴对外贸易,商品流通得以迅速发展。至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3.92亿元, 分别比1978、1949年增长2.74倍、40.26倍。个体有证商业从业人员
达8573人。外贸商品收购总值3034万元。
随着经济的腾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振兴。1987年,
全县有小学766所, 初中100所,普通高中和完中10所,农业职业中学5所,教师进修
学校1所,职工业余学校9所,农民业余学校585所,电大收看站1处,农业广播学校23
所,幼儿园708所、附设幼儿班189处。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济南市名
列前茅。 有农、工、医等学会7个,科研生产联合体3个,农民科研机构7个,科技示
范村41个。 引进招聘各类科技人员290余人。完成科研和“星火”开发项目29项,取
得科技成果404项, 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填补国内空白,被评为省、市科
技先进县。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书店、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电影公司、
文化宫各1处,影剧院3座,吕剧团1个。全县有广播站10处,通播村庄298个。乡(镇)
文化站22个,影剧院8座,电影放映队130个。业余创作队伍160余人,先后发表小说、
电影剧本各1部, 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
达144个,床位1004张,卫生技术人员1620人。乡村卫生室(所)892个,乡村医生1441
人。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病人住院治愈率达79.5%。女性晚婚率为72.7%,
一孩报名率为82.8%, 人口出生率为21.3‰,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4.66‰。被选为
中日合作“计划生育、母子保健、寄生虫防治”试点单位。有大、中、小型体育场23
个。 县城有标准体育场、业余体校各1处。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8次破7项全国
纪录,获国家级金牌3枚,省、市级金牌159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
城乡建设,逐步走向有序建设的轨道。县城建设,已纳入济南市总体建设规划。
1978至1987年, 公用设施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修建城市道路13条,12.53公里;
铁路立交桥3座。 形成南北为街,东西为路,绿树成荫,楼房林立,设施配套,风光
秀丽的现代化城镇。乡(镇)建设,已普遍制订建设规划,“山、水、田、林、路”综
合治理。乡(镇)驻地建筑面积达87万平方米,学校、商店、文化、供电、供水等公共
设施基本齐全,农村建新房日增,旧貌换新颜。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987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642元,职工人均工资1224元,
均比1978年增长1.3倍。 城乡储蓄达2.27亿元,比1978年增长13.4倍。城乡人民居住
条件明显改善。 近9年来,私人建房达44.7万间,97万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19.5平
方米, 明水城区非农业人口人均住房7.8平方米。家庭用品向较高档次发展。农村住
户,主要食物人均年消费量为:粮食222公斤,蔬菜94.58公斤,油4.16公斤,肉7.45
公斤, 蛋类2.2公斤,鱼虾0.34公斤,食糖0.75公斤,水果3.78公斤;主要耐用品户
均拥有量为: 自行车1.34辆,缝纫机0.66台,钟表2.9只 (含手表1.89只) ,电风扇
0.38台, 收音机0.78台,电视机0.5台 (含彩电0.02台) ,收录机0.09台,大型家具
2.41件(含沙发0.6件、大衣柜0.88件、写字台0.3架)。群众性文体活动逐步丰富、活
跃起来。
章丘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春秋战国时期,
跖率奴隶起义入境后活动在赭山一带。东汉末年,黄巾军在水寨建固,破东平陵城,
杀济南王刘赟,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南北朝时期,司马小君在东平陵城起义。
隋末,杜伏威、辅公与邹平人王薄聚众长白山,揭开了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晚唐时
期,黄巢曾屯兵县境南部黄巢顶。宋代,红袄忠义军领袖李全、杨妙真夫妇据龙山镇
抵抗金兵。清代,县人配合捻军大败官兵。鸦片战争后,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浪高过一
浪。1927年,工运领袖郭恒祥从青岛四方机车厂回到家乡埠村,领导工人农民反对地
主资产阶级的剥削、压榨,翌年建立了中共章丘地方党组织。1932年,县立第一小学
教员燕志隽(燕遇明)主编《寒流》半月刊,宣传抗日救国。爱国青年学生上街演讲,
唤起民众,抵制日货。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入境。妄图长期占领章丘,建立傀儡
政权,收编土匪武装,实行“强化治安”。境内翟毓蔚、王连仲、孙永赞、王允庆、
陈崇山等土匪伪顽,实行地方割据,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1938年春,李曼村、陈
瑛等在三山峪组建全县第一支抗日武装——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刘鸣岐、刘雨晨在
梭庄建立章丘抗日民众义勇军;王心崇、苏子元在李官庄建立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六支
队二十一、二十三中队和十一支队三十七中队,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部
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三支地方抗日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廖容标、
马跃南、姚仲明指挥下的主力部队。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县南部山区建立抗日革命
根据地,章莱县大队与日伪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敌我力量悬殊、十分艰苦的形
势下,领导和依靠广大抗日军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
开展反“扫荡”,粉碎了日军3次“强化治安”,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章丘的锦绣河山,
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正当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息”闹翻身的时
候,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为窃取抗战胜利果实,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大举
进攻。盘踞济南的国民党军,沿胶济铁路线向章丘、章历两县进逼。地主“还乡团”,
也怀着刻骨的仇恨,乘机疯狂地对贫下中农进行报复,先后制造了“翟家庄大屠杀”
等惨案。但是,章丘、章历两县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中共章丘、章
历县委组织武工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贯彻中共中央“五? 四”指示,在部分村庄
进行土地改革, 发动人民群众支前,保卫家园。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章丘、章
历两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3月,国民党反动派又重点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章
丘、章历两县大部分村庄被国民党军占领。中共章丘、章历县委,贯彻“县不离县,
区不离区,就地坚持斗争”的指示,发动军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配合主力部
队打击敌人。 1948年6月23日,县境全部解放。章丘、章历两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中,有上万名青年参军参战,700多名优秀儿女英勇捐躯,2万多名民工抬担
架、送军粮,踊跃支前。广大妇女做军鞋,护理伤员,照顾烈军属;少年儿童站岗放
哨,为人民军队送情报等。章丘、章历两县解放后,在支援“济南战役”中,仅章丘
县即组织担架3717副, 抢修公路129.5公里,运送军粮234.6万公斤,做熟食1.5万多
公斤,支援马料5.9万公斤、马草123.4万公斤。还支援马车、手推车、牲口、门板、
木柴等物资不计其数,为解放济南作出贡献。1948年11月,章丘县组织1200名民工、
600辆小推车奔赴淮海战场。 同年12月,在“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奋斗目标
鼓舞下, 又组织1000名民工、700名挑夫参加“渡江战役”,南下至浙江省嘉兴县。
历时半年,圆满完成支前任务,受到华东支前指挥部的嘉奖。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
献。1950年,“抗美援朝”中,章丘、章历两县人民,踊跃捐款购买飞机大炮,积极
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238人牺牲在朝鲜战场,102人光荣负伤,表现了高度的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章丘地灵人杰,历代人才辈出。先秦有阴阳派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邹衍。唐朝
房玄龄参政多谋,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北宋有文学家李格非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元朝有著名散曲家刘敏中。明代戏剧家李开先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清代马国翰有
巨著。近代有著名商业家族——旧军孟家代表人物孟洛川,曾给周恩来任教并给以爱
国启蒙教育的高亦吾,山东工运创始人郭恒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女
英雄姊妹剧团团长辛锐(辛树荷),弃家投身革命的李曼村、陈瑛等,均建立了革命功
勋。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出王立业、王先仓、刘廷茂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为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城子崖古址为“龙山文化”发祥地、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汉平陵城古址,城垣今犹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穿越县境42
公里,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赵八洞石刻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明李开先墓,
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高耸危山圣井澄,绣江春涨水流声。百脉寒泉珍珠滚,
黉塘夜雪粉妆城。锦川烟雨时时润,龙洞熏风日日清。白云棹罢归来晚,卧看东岭晓
月明”的章丘八大景,广为传颂,触动文人墨客写下优美的诗篇。还有兴国寺、平陵
王墓、董东遗址、乐盘故城遗址、亭山遗址、清平军遗址及古冶铁遗址等,不仅反映
了章丘县历史的发展轨迹,且闪耀着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光辉。可惜解放前由于
战乱频仍,名胜古迹多遭破坏,有的泯灭,有的面目全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对文物的保护开发空前加强。1988年兴建的百脉泉
公园和1989年新建的易安亭已落成开放,绣江之源明水古镇倍增景观,“引黄济白”
工程,使“白云晚棹”的景象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