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 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326&run=13

因明水位置、 交通、自然条件较好,1958年8月,迁治于此。1985年,城区西起
明埠路,东至镇东街,长5公里;南至济王公路,北至济青公路,宽3公里。辖11个村,
主要街道13条。总面积1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5.26万平方米。
城区交通 有过境铁路1条、公路3条,四通八达。
铁路 有胶济铁路横贯城区。明水火车站扩建和胶济铁路复线通车后,日均19
次客车通过, 可直达北京、 上海、 通化、兰州、徐州、西宁、青岛、烟台。日客
运发送量1200至1500余人。
公路 有济青、济王2条省级公路和章莱公路通过,可直达济南、青岛、淄博、
泰安等城市;有绣江、明埠等县级公路,贯通各乡 (镇) 。明水汽车站于1967年建成
营业。至1985年,每天发往县内外班车36次,日均客运量1500余人次。另有过路客车、
个体户客车20余班次。
供电供水 资源丰富、设备齐全,水电供应比较充足。
供电 1956年,国家投资16万元,在明水镇后营村兴建铁心坝水电站,翌年建
成。装机容量105千瓦,供县城机关、学校及部分村庄照明。1959年10月1日,建成明
水变电站,开始对全县供电。是年,县机关附近街道装设单头白炽路灯20盏。1965年
后,逐步改装水银灯。1970年,全部换成高压钠灯。1979年,安装路灯经费由县城建
部门划拨,县供电站负责安装、代管。1985年,城区路灯投资达16万元。年底,汇泉
路、车站街、湖前路等主要街道均装有路灯,共150盏。
供水 解放前,旧章丘城居民多饮用井水,东关一带居民多汲绣江河水,井水
苦涩质差。县城迁明水后,饮用地下水或河水,水质较好。1968年,在西麻湾建立给
水工程筹备组,1970年8月供水,定名县自来水公司。初期拥有直径100毫米以上的输
水管道4.1公里。设备简陋,汲西麻湾地表水入池沉淀,日抽水量370吨。1971年9月,
改用县水利局钻的直径400毫米深井。 1976年, 拥有固定资产32万元。 日均抽水量
1000万吨。1978年后,县城供水逐步普及。1983年,将"文化大革命"期间废弃的二级
加压站维修改造启用,解决了县城南部供水紧张问题。随着县城的发展,生产、生活
用水剧增, 地下水位下降,城区供水出现紧张。1985年7月,县政府提出节水保泉、
计划供水的要求。实行定额包干,节奖超罚。 对生活用水,装表计量收费。1985年,
城区共有供水管道29.5公里,年供水413.4万吨。人日均用水96公斤。
供气供暖 从1983年, 兴建液化石油气站、供电厂各1处,供气供暖状况日趋
好转。
供气 1983年6月,建立液化石油气站,寄住县卫生队,职工5人,隶属县城建
委。罐区占地400平方米,固定资产12.4万元。拥有钢瓶496个,每吨气进价为150元,
销售价268元。 主要供应县直机关干部职工,用户300家,年供气10吨。1984年1月,
储罐迁城区南部,占地2.8亩。1985年1月,液化石油气站办公室由卫生队迁山泉路东
段路北新址。有黄河槽车1辆,5吨储罐3个,户用钢瓶760个。1985年,有职工11人,
固定资产20.2万元。 每吨气进价300元,销售价320元,计划外每吨销售价600元。储
罐能力15吨。由于液化气源不足,用户发展缓慢,仅供应机关干部、科技人员、企事
业单位职工。液化石油气站供给设备700户,自备设备的1000户,计划外250户。年供
气60吨。
供暖 城区居民历来用柴草、煤炭取暖。1970年后,县邮电局、明水化肥厂、
明水汽车配件厂、县医院、县造纸厂等单位始用锅炉余热供应暖气。1983年10月,筹
建热电厂,有职工246人。1985年8月,以集资为主,新上集中供热项目,年底建成投
产。共计投资1207万元,其中国拨100万元。设计能力为3000千瓦/时。发电机组2组,
年发电能力4000万千瓦/时。年供热能力54.24万百万千焦。供热单位12个,供热面积
7200平方米。
公用建筑 从1958年始,各种公共设施逐年增加。
街道 明水原有东西、 南北大街各1条,均系民间土路。1958至1985年,共修
建主要街道13条。从北往南依次为:双泉路、汇泉路、商业路、铁道北路、建设一路、
建设二路。从西往东依次为:爱民街、车站街、名泉街、环湖路、湖前街、明堂街、
双山街。 路面最宽30米,最窄6米,总长23公里。其中汇泉路、铁道北路、车站街、
环湖路、湖前街、双山街、名泉街南段为沥青路面,计12.6公里。余为砂土路面。

1985年县城明水主要街道表
┏━━━━━━┯━━━━┯━━━━━━━━┯━━━━━━━━━━┯━━━┯━━━━┯━━━━━━━━━━━┓
┃ 名 称 │ 方 向 │ 标 准 │ 起止点 │红线宽│ 长度 │ 备 注 ┃
┃ │ │ │ │(米)│ (米) │ ┃
┠──────┼────┼────────┼──────────┼───┼────┼───────────┨
┃ 双泉路 │ │ 生活性四级 │ 西起明堂街 │ 6 │ 1 440 │ 土路面 ┃
┃ │ │ │ 东至环湖路 │ │ │ ┃
┠──────┤ ├────────┼──────────┼───┼────┼───────────┨
┃ 汇泉路 │ │ 交通主干三级 │ 西起明堂街 │ 30 │ 2 485 │ 沥青路面 ┃
┃ │ 东 │ │ 东至贺绣街 │ │ │ ┃
┠──────┤ ├────────┼──────────┼───┼────┼───────────┨
┃ 商业路 │ │ 生活性三级 │ 西起爱民街 │ 20 │ 1 950 │ 沥青路面1 500米 ┃
┃ │ │ │ 东至住宅公司 │ │ │ ┃
┠──────┤ ├────────┼──────────┼───┼────┼───────────┨
┃ 铁道北路 │ 西 │ 交通主干三级 │ 西起浅井街 │ 21.7 │ 2 500 │ 沥青路面1 200米 ┃
┃ │ │ │ 东至湖前街 │ │ │ ┃
┠──────┤ ├────────┼──────────┼───┼────┼───────────┨
┃ 建设一路 │ │ │ 西起明埠路 │ │ 450 │ ┃
┃ │ │ │ 东至明堂街 │ │ │ ┃
┠──────┤ │ 交通次干四级 ├──────────┤ 8 ├────┤ ┃
┃ 建设二路 │ │ │ 西起明堂街 │ │ 1 160 │ 土路面 ┃
┃ │ │ │ 东至章莱路 │ │ │ ┃
┠──────┼────┼────────┼──────────┼───┼────┤ ┃
┃ 爱民街 │ │ 生活性四级 │ 北起双泉路 │ 12 │ 400 │ ┃
┃ │ │ │ 南至汇泉路 │ │ │ ┃
┠──────┤ ├────────┼──────────┼───┼────┼───────────┨
┃ 车站街 │ │ 交通主干三级 │ 北起济青路 │ 30 │ 1 514 │ 沥青路面 ┃
┃ │ │ │ 南至火车站 │ │ │ ┃
┠──────┤ 南 ├────────┼──────────┼───┼────┼───────────┨
┃ 名泉街 │ │ 生活性四级 │ 北起双泉路 │ 20 │ 1 263 │ 沥青路面783米 ┃
┃ │ │ │ 南至铁道北路 │ │ │ ┃
┠──────┤ ├────────┼──────────┼───┼────┼───────────┨
┃ 环湖路 │ │ 交通次干四级 │ 北起济青路 │ 6 │ 1 080 │ 沥青路面 ┃
┃ │ 北 │ │ 南至汇泉路 │ │ │ ┃
┠──────┤ │ ├──────────┼───┼────┼───────────┨
┃ 湖前街 │ │ │ 北起汇泉路 │ 20 │ 983 │ 沥青路面783米 ┃
┃ │ │ │ 南至铁道北路 │ │ │ ┃
┠──────┤ │ ├──────────┤ ├────┼───────────┨
┃ 明堂街 │ │ │ 北起双泉路 │ │ 2 300 │ 土路面 ┃
┃ │ │ │ 南至水利专业队 │ │ │ ┃
┠──────┤ ├────────┼──────────┼───┼────┼───────────┨
┃ 双山街 │ │ 交通主干三级 │ 北起铁道北路 │ 15 │ 3 700 │ 沥青路面 ┃
┃ │ │ │ 南至济王路 │ │ │ ┃
┗━━━━━━┷━━━━┷━━━━━━━━┷━━━━━━━━━━┷━━━┷━━━━┷━━━━━━━━━━━┛

机关 县委机关于1958年9月迁百脉泉。 1982年,迁汇泉路中段路北。背靠百
脉泉,东临明水湖,占地3.08万平方米。1981年,兴建办公楼,1982年竣工。主建筑
5层, 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另有2层楼1幢,为干部职工宿舍,后面是家属院,建筑
面积为1.33万平方米。县政府机关位于汇泉路中段路南,占地面积3.93万平方米。大
院西半部有县政府办事机构18个和县人大、县政协机关,共建办公楼6幢 (4层1幢,3
层1幢,2层4幢)、平房4幢,东半部为干部职工家属宿舍。建筑面积为2.11万平方米。
另有部分县直办事机构,散居各主要街道。其中:汇泉路13个,党校街1个,湖前街4
个, 车站街4个, 商业路3个。 1985年,县直机关共占地5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7.55万平方米。
工矿 集中分布于城区东北部和南半部。1985年,东北部济青公路北侧有工厂
4家,南半部胶济铁路、 章莱公路两侧有工厂11家, 中部有工业企业5家。 使用土
地面积共19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36万平方米。
商店 集中分布于汇泉路、车站街、商业路和农贸市场。1985年,共有各类商
店120个,房屋390余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文教体卫设施 1985年,城区有各级各类学校19所,文体设施11个,卫生医疗
单位8个。
1985年, 驻县城机关、 企事业、 财贸、 文教体卫等单位共112个, 占地面积
266.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01万平方米。
住宅开发 1984年10月,在县城建委院内设住宅开发公司,为事业单位,实行
企业化管理。1985年,有干部职工21人。内设财务会计、施工技术、公共设施管理、
供销等科室。固定资产40万元。是年,在桃花山征地81.37亩,开辟住宅区1处。资金
来源,从省、市、县建设银行贷款180万元,从建房单位预收50万元,计230万元。建
房1.22万平方米,全部售出,收入154万元。
排水设施 明水地处丘陵边沿。雨季,洪水从南部山丘顺势下泄,携带泥沙,
流入城区,常为水患。为解决洪水下泄,1959年冬,中共章丘县委组织挖泉工程深挖
东麻湾,建成明水湖。1980年,修建湖前路。沿路西侧砌宽10米、深3米的排洪渠道1
条,南起铁路桥,北至明水湖,全长1000米,引洪顺渠入湖。在汇泉路、车站街两侧
修建深1米、宽0.8米的排水沟1条。在车站街、名泉街等路段埋设直径0.3米的陶瓷管
道,形成完整的地下管道网络。至19 85年底,城区共有桥涵9处,可将雨水、污水排
出。
园林绿化 清末民初, 明水林木尚茂盛。百脉泉及东、西麻湾,"有垂柳亭亭
如盖", 绿竹扶疏,有漪漪亭南园、北园等园林绿地。后经战乱、灾荒,园林破坏,
竹林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历年进行植树造林,林木渐增。1979年5月,城建机构建
立后, 城区按规划植树。1983年7月,在百脉泉设县园林处,隶属县城建委。每年拨
事业费2万元。1985年,共有职工16人,主要承办城市街道绿化,公园、苗圃的建设。
1985年,兴建百脉泉公园,面积18.6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内设苗圃、温室、冷室
共500平方米。城区主要街道两旁植有法桐、国槐、毛白杨、杨柳、合欢等。汇泉路、
车站街、 湖前街以法桐为主, 名泉街以国槐为主,环湖路等路段植有杨、柳等,共
植树6063株。街道两侧建花坛105个、绿地1200平方米。绿荫覆盖率达15%。
公共卫生 粪便清理 1965年前,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粪便清理由生产队派
人清挖积肥。1965年11月,县成立粪便管理所,行政隶属明水公社,业务归卫生防疫
站领导, 从农村雇佣职工。1972年8月,以粪便管理所为基础,成立县卫生队,有职
工30人。为县原集体单位,隶属县卫生局。1980年,县卫生队职工增至43人,其中合
同工5人。 负责清理粪便、垃圾,清扫街道。1982年,隶属县经委基建科。1983年,
购置130抽粪罐车1部。1985年,有职工118人,其中临时工82人。城区共有厕所266处,
日清理粪便22吨。街道、公厕设专人管理。春、夏、秋三季定时喷药。化粪场占地14
亩,建有化粪池60个。对粪便、细杂垃圾,能做到无害化处理。
街道卫生 1965年前,城区垃圾无固定存放场地与设施。县粪便管理所建立后,
逐步在主要街道两侧和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附近设砖砌简易垃圾池。1972
年, 拥有垃圾池20个,由6辆人力车沿街收集清运,日均清运垃圾2吨。1973年,由3
辆人力车、 4辆马车清运。从1978年,繁华闹市区设大型铁皮垃圾箱31个,全用机动
车辆清运。工业建筑垃圾用于工程回填或铺路;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做肥料。
将街道划分为若干卫生区,由各单位分片包干清扫。1980年,县卫生队建立12人组成
的卫生清扫班,负责清扫9条街道,面积9.8万平方米。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
奖罚。 1985年,购置洒水车1部。城区5条主要街道,面积8.7万平方米,温暖季节,
日喷洒2次,耗水80吨。城区共有垃圾箱(池)66个,日产垃圾16吨,均能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