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加 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91&run=13

民间粮油加工
粮食加工 民间粮食加工,向以人推畜拉石磨、石碾为主。绣江河岸,从明正
德年间置水磨。1738年(清乾隆三年) ,陈灿宸任章丘邑令,为除水患,毁水磨170余
所。民国时期,绣江河岸有石碾、石磨35盘,多数已破旧。新中国成立后,民间粮食
加工业发展。 1959年, 全县共建机械动力磨坊10余处, 日加工粮5000公斤以上。
1960年,县粮食局与济南宝丰面粉厂联合,帮助社、队安装钢磨29盘、水磨21盘,改
造旧磨28盘, 日加工粮食达2.5万公斤。1966年,地、县两级粮食局抽调技术人员组
成服务队,帮助136个生产大队安装机磨152盘。1969年5月,农村机动磨坊达203处,
日加工能力超过25万公斤。至1985年底,全县有乡(镇) 、村办日加工1万公斤以上的
小型面粉厂27处;加上村、户办磨坊,拥有各种粮食加工机械4057盘,农村粮食加工
实现机械化。
油脂加工 1879年 (清光绪五年) ,高家兴独资在砚池山开设油坊1处,年处
理大豆1188担,为境内大型榨油业之始。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境内油坊共11处。
1933年(民国22年) ,发展到36处,年处理大豆2.5万担,总产值1 6.06万元(银元)。
解放后,榨油业逐步发展。1956年,农业合作社(组)经营的油坊有42处,设铁榨17台、
木榨81台。 加工各种原料636.58万公斤,其中接受国家委托加工量占92.37%,代农
加工量占7.63%。"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原料短缺,多数油坊停产。1976年,粉碎江
青反革命集团后,贯彻"以副养农"的政策,榨油业逐步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榨油业迅速发展。
1985年底,全县油脂加工机具发展到335台,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
国营粮油加工
从50年代末,陆续建立粮食加工厂、榨油厂各2处,饲料加工厂l处。日加工粮食
6万公斤,处理榨油原料8000公斤,年产饲料0.4万吨以上。
县面粉厂 位于明水火车站东北角。其前身是几个小型粮食加工厂和榨油厂,
几经撤并易名。1979年2月,改为县面粉厂。原设计年加工标准粉6600吨。1980年后,
设备2次更新,日加工量达5万公斤以上。1984年,投资25万元,增建日产5000公斤挂
面车间。1985年底试机投产。
垛庄粮食加工厂 1971年,为战备而建。日加工粮1万公斤,建成后封闭备用。
1976年启用,实行以销定产,加工当地供应成品粮。后又开展代农加工业务,由垛庄
粮管所管理经营。
饲料厂 1984年4月,投资40万元,在县面粉厂院内东南角新建饲料加工厂1处,
设计能力年产配合饲料4000吨。1985年5月投产。
刁镇榨油厂 1957年10月,由泰安迁刁镇,称章丘县刁镇榨油厂。半机械化操
作,日处理原料5000公斤。1961年10月,并入明水粮食加工厂。
明水榨油厂 建于1959年3月, 称章丘县明水榨油厂。日处理原料3000公斤。
1961年4月,并入明水粮食加工厂。1964年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