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市属以上驻县厂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60&run=13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厚基础。从50年代末期,市(地)以上工业
部门陆续到境内建立厂(矿) 。至1987年,市属以上驻县厂矿企业有6家,职工1.16万
人。主要产品有煤炭、硬质粘土熟料、化肥、水泥、汽车配件、通讯机械等。总产值
6501.55万元、利润1064.03万元。
邮电部明水通信机械厂 位于明水火车站南,隶属邮电部工业管理局。为生产
通讯器材、邮政机械的重点厂。始建于1958年,称明水水泥厂,隶属章丘县重工业局。
1959年,隶属济南市建材局。1961年6月,隶属泰安专署。同年9月,移交邮电部基建
总局管理,改称明水邮电水泥杆厂。1962年7月,改为明水邮电水泥制品厂。1964年,
邮电部投资242万元, 对该厂进行扩建,上水泥杆项目,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成为邮
电部第一个水泥杆厂。从1970年始,增上部分机械产品。1971年,改称电信总局五三
○厂。 1974年, 改称邮电五三○厂。 除生产水泥杆外, 共生产G6 16车床58台,
B635 1牛头刨床187台,1S818拉丝机38台, 六头电缆纸包机6台,KSw窗式空调器8台。
1975至1979年, 试制生产Q492发电机127台,发动机加工专用设备14台,并开始生产
邮政专用汽车。1978年以来,通过整顿、改革,实行三级管理一级核算,形成跨行业、
多品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特点。1981年,改称邮电部明水通信机械厂。1985年,厂
区占地面积达1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
全厂共设6个党群部门,9个行政科室,5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生产单位。共有干部职
工8 29人,固定资产原值976.14万元、净值623.81万元。主要设备92台,设备利用率
44.3%,设备完好率为94.6%。主要生产邮政运输车、微波通信车、邮政信筒、混凝
土电杆和硅酸盐水泥等。年生产、改装汽车140辆,邮政信筒840只,混凝土电杆3.59
根, 水泥1.57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762.72万元、实现利润135.74万元, 上缴利税
74.2万元。改装邮政汽车发展到2大类6种车型, 即:MS134YZ邮政运输车、MS134H体
后启运输车、 MS641中客和MSl30WB微波通信车、MSl30H体后启运输车、MS620旅行面
包车。 产品质量:改装汽车一次交验合格率为94.29%,邮政信筒合格率为97.8%,
混凝土电杆合格率为97.9%,水泥合格率达100%。1987年,有干部职工840人,固定
资产原值1260.79万元,净值638.69万元,主要设备72台。生产改装汽车119辆,邮政
信筒658只, 混凝土电杆3.03万根,水泥1.64万吨。总产值648.28万元、利润110.73
万元。
山东明水铝土矿 位于明水西北,赭山南麓。隶属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为
生产硬质粘土(焦宝石) 耐火材料的中型矿山。1957年7月,章丘县人委为开发铝土资
源, 创建焦宝石厂。1961年8月,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与章丘县
炼焦厂、明水铁厂、济南耐火材料厂、明水材料(陶瓷)厂合并为泰安地区明水粘土矿。
1965年5月,批准建设浅井矿区。3年工期,提前半年投产。1966年10月,改称明水浅
井粘土矿。 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生产停滞不前。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后,恢复正常生产。1978年以来,发展迅速。经过整顿,加强管理。逐步实行岗位责
任制、专业经济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产品由多种经营转为硬质粘土开采和锻烧。
扩大耐火制品,开发新产品铸锭用绝热板、模铸中间包,并重点抓好硬质粘土锻烧。
厂部、科室、车间、班组均设有专 (兼)职质量管理人员, 强化质量管理。 产品质
量技术指标, 执行部颁标准YB221182,内控指标严于部颁标准。加强检测计量,完
善仪器设备。测试手段有化学分析、体积密度、真比重、耐火度等,层层严把质量关。
1985年,全矿分王白庄、浅井2个矿区。党委职能部门6个,厂部行政科室15个。下设
5个生产车间, 1个直属队,1个矿属集体耐火材料厂,并有职工医院、服务公司、子
弟学校等,计207个班组。占地面积9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5万平方米 (含职工
住宅2.7万平方米)。职工1815人。国家投资总额1690万元,不列国家预算的更新改造
项目总额为130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898.82万元、 净值1010.69万元。 各种生产设
备650台, 总重量1482吨。年煅烧硬质粘土熟料达13.06万吨, 工业总产值586.29万
元、 利润214.81万元。 主要原材、燃料年耗为:重油6000吨、煤炭1.2万吨、木材
2000立方米、钢材500吨、电600万度。均为国家计划调拨。从建矿至1985年,累计完
成条剥掘总量919.7万吨。其中,采出原矿(含附产) 422.6万吨,剥离量414.3万吨,
掘进89.4万米。先后为国家提供硬质粘土熟料250.8万吨 (含出口9.4万吨) 。累计完
成工业总产值9741.77万元,年均递增10.6%。上缴利润1068万元、税金663万元,共
积累资金达1731万元。所产的熟料,具有理化性能稳定、程度高、杂质少、外观洁白
细致、体积密度大、耐火性能好等点。各项技术指标均高于部颁标准,达到全国同类
产品先进水平, 与日本提供的宝钢所需优质耐火熟料技术水平相近。 特级熟料曾于
1981、 1984年2次创省优,1985年创部优。产品供应鞍钢、首钢等大中型钢铁企业30
多家;外销朝鲜、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
全矿有干部职工1808人, 固定资产原值2152.9万元、净值1100.5万元,主要设备642
台,年产硬质粘土熟料11.82万吨,总产值724.89万元,利润240.05万元。
山东省交通厅水泥厂 位于明水西南1.5公里处。 1960年4月兴建,翌年2月竣
工,为济南重型机械厂附属水泥厂。建厂初期,厂区总面积1902平方米,职工110人。
主要设备有:?1.7×6.7米小土窑1座、?1.5×5.1米球磨机1台。石料运输、上料、包
装等工序全靠人力操作。 1961年11月,停产下马。1965年3月,恢复重建,改称山东
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水泥厂。 从1971年8月,隶属山东省交通厅。建厂20年,特别是
1978年以来, 不断深化改革,干部职工艰苦创业。1978和1979年,连续2年被省政府
命名为"大庆式企业"。至1985年,全厂总面积10.77平方米,其中矿区9.34万平方米,
矿山1065.08平方米。共有干部职工684人,厂党委辖10个支部、5个部门;厂部设8个
科室、 5个车间、1个汽车队和1个劳动服务公司。已发展到具有新设备、新技术、新
工艺, 年产11万吨的机械化水泥主窑。拥有汽车1 1部,火车专运线及铲车、吊车等
机动车辆23部。固定资产原值达792.67万元、净值482.71万元。年产水泥9.24万吨,
总产值469.7万元、利润129.86万元。从建厂至1985年,共生产水泥114万余吨,利润
5.04亿元。经国家、省、市检查验收,节能、计量、 标准化等方面均达到规定标准。
1987年, 有干部职工861人, 固定资产原值1258.05万元、净值950.66万元。年生
产能力17.6万吨,产量13.15万吨,总产值697.7万元、利润144.08万元。
明水化肥厂 位于明水镇东,济青公路北侧。为全民所有制小型氮肥厂,全国
最早的十三套小型氮肥示范厂之一。1958年5月建厂时,为县属地方国营企业。翌年7
月, 隶属济南市化工局。1961年7月,划归泰安专署化工电力局。1962年建成投产,
年生产能力为200吨合成氨。 同年7月, 隶属山东省重工业厅。1964年上半年,投资
284万元进行扩建, 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合成氨。下半年,增至7500吨。1966年上半
年,该厂三大消耗(吨氨耗两煤、耗电)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名列
前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 企业濒于崩溃边缘。 1970年
7月, 下放泰安地区燃化局管理。1974年,投资711万元,再次扩建,年生产能力达2
万吨合成氨。1976年,两煤消耗(吨氨耗两煤、耗焦) 高达2.82吨,比1966年亏损192
万元。1979年,划归济南市化工局。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整顿、改革,
出现产量稳步上升, 质量逐步提高,消耗逐年下降,效益迅速增长的势头。从19 79
年始,合成氨产量年均递增4.3%,利润年均递增12.4%。1980年以来,消耗、产量、
成本、 利润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省同行业中连续5年夺魁,跨入全国先进企业行
列。 1982至1983年,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行业节能先进企业,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银
质奖牌。1983、1984年,被山东省化工厅先后命名为"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
"明水"牌碳氨创省优, 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全厂有干部职工982人,厂党
委下设8个支部、 8个职能科室;厂部下设15个行政科室、6个车间、61个班组。拥有
设备60台, 固定资产原值2031.7万、净值1330.07万元。年产合成氨2.84万吨、碳酸
氢铵10.37万吨, 总产值1734万元、 利润242.4万元。被化工部授予"三创先进单位"
(创无泄漏、清洁文明、六好企业)称号。1987年,共有干部职工1043人,主要设备60
台, 固定资产原值2341.8万元、 净值1546.6万元,年产合成氨3.03万吨,碳酸氢铵
11.24万吨,总产值1863万元、利润445万元。
明水汽车配件厂 位于明水山泉路中段路北。为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1958年
建厂时, 为明水低速轴承厂。主产农具低速轴承和小农具。1960年1月,与章丘县矿
山机械厂合并, 改称章丘县机械制修厂。 同年8月,相公庄工具厂并入,改称章丘
县农具厂。从1964年始, 生产JN150气动件系列产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受到严重冲击。 1974年,仅完成年生产计划的70%。1977年1月,改为明水汽车配件
厂。 1979年1月,隶属济南市机械工业局。进行整顿、改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
步实行经济责任制。建立以设计、工艺、生产、销售等质量保证体系,检测仪器齐全,
检测手段完备。坚持每月定期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推行目标管理、量本利分析法、
网络计划及AB C分析法等现代化管理方法。 1980年, 试制生产JNl62气制动元件系
列产品。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8.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
积1.4万平方米。拥有主要机械设备199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0台、锻压设备14台、
大精稀设备8台。固定资产原值664万元、净值456.6万元。年底流动资金占用额319.7
万元。厂部设16个科室、4个车间。共有干部职工757人, 其中管理人员107人,占职
工总数的14.13%, 厂级干部5人。 工程技术人员33人,占职工总数的4.36%;工人
650人, 占职工总数的85.87%。 年产制动件16.38万只,总产值864.59万元、利润2
81.2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1.18万元,上缴利税396万余元,人均利税4883元;可比
成本降低率为2.64%;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18天,比上年缩短6.5天; 钢材利用率为
72.2%。 试制生产的"斯太尔"气制动元件, 主要为JNl5O、JN l62、TN252、TN441
型黄河牌汽车配套。其中JNl50前后制动分室和油水分离器,成品合格率达100%。主
要项次合格率为98.55%,一等品率达100%,属国内上等水平。JNl61B双腔气制动总
阀, 创省优, 年生产能力为15.6万辆份。生产均衡率为三、三、四,合同履约率达
100%。至1987年,共有干部职工842人,主要设备248台,固定资产原值7 51.58万元、
净值507.04万元,年产制动件11.92万只,总产值803.68万元、利润173.97万元。
埠村煤矿 位于县境南部,跨文祖、埠村、旭升3个乡(镇) 。东临胡山,西接
青旗山,南靠锦屏山,北连平原。矿井建在山前准平原上,矿机关设在埠村,距明水
l0.7公里。煤田地理位置优越,储量丰富,煤质优良。煤田范围东起文祖大断层,西
至亭山断层, 长l0.5公里;南起月宫、窑头一带的煤层露头,北至南凤庄一带的600
水平, 宽6公里。煤田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西巴漏河横贯煤田中部,常年干涸。主
要可采煤层有一层、二层、小九行和十行一炭4个煤层。已探明地质储量1.6亿吨,工
业煤储量0.87亿吨,可采储量为5800万吨,其中稀有瘦煤储量占40%。井田的开发,
始于明初,至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小煤窑,手工开采。1910年(清宣统二年),
在清朝海关道台开办的局子井开始安装使用锅炉,以蒸汽作动力。1920年(民国9年),
出现开发盛期,年产万吨以上的矿井达20家。共安装蒸汽锅炉4l台,汽车绞车41部,
汽水泵20台。铺设小火车路,从明水东站转胶济铁路外运,打开了销路。1940年前后,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破坏,各家煤矿先后倒闭。至1949年,无一家私营煤矿幸存。
新中国成立后, 重建煤矿。1955年10月,开始勘探设计。1958年7月,成立章丘煤矿
筹备处,隶属淄博矿务局,开始建井。不顾财力可能,遍地凿井。凿井口1090个,报
废1088个。同年10月,为适应全民大炼钢铁的需要,经扩建,改为章丘矿务局,隶属
济南市煤炭局。 下辖三元、 王黑、埠村、明水4个矿,4个卫星井和全县的小煤窑。
1959年10月, 缩编,改称章丘煤矿,隶属山东省煤炭局。1961年4月,隶属淄博矿务
局。1962年3月,国家煤炭部通知停产下马。同年8月,由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接管,
改称地方国营埠村生建煤矿(内称山东省六○三劳动改造管教队) 。1964年8月,一号
井(三元) 建成投产。1965年5月,恢复三号井(埠村)的建设。1966年,全矿产量降至
33万吨。 1970年1月,劳改体制改革,转交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煤炭组,定名地方
国营埠村煤矿。 同年,一号井年产原煤达41.7万吨,超设计水平3.9%,三号井建成
投产。至此,形成一矿两井体制,全矿年设计能力75万吨,国家共投资8000多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5000多万元。 成为初具规模的中型矿井,1971年4月,交淄博矿务局代
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整顿、改革,己发展成为政治工作制度化,行政
管理正规化,生活福利设施配套的标准化矿井。1980年,生产原煤75.1万吨,第一次
达到矿井设计水平。 1984年,经省煤炭工业总公司检验,颁发了"企业整顿达标五项
要求"合格证书。产量突破80万吨。1985年,全矿共有职工6363人。矿党委下辖5个总
支部,57个支部;矿部设16个科室,2个矿井,1个洗煤厂,36个生产区队(含9个采煤
队) 。固定资原值5862.8万元、净值3144.5万元。拥有主要设备2496台。产量79.6万
吨,总产值2149万元,亏损27.1万元。至1987年,全矿共有干部职工6255人,主要设
备2396台, 固定资产原值6 428.8万元、净值3439.2万元。年产原煤81万吨,总产值
1728.6万元,亏损49.8万元。为济南黄台发电厂、济钢、莱钢工业用煤和济南、惠民
等地民用煤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