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电力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51&run=13

清末、 民国时期, 境内无电力工业。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兴建小型水电站。
1984年,筹建熟电厂。1987年,有小型水电站3处,建成和兴建热电厂各1处,发电总
量为3.4万千瓦时。
发电 1957年8月,县财政投资16万元,在明水东后营铁心坝兴建小型水电站1
处, 装机容量105千瓦。主要供县城、学校和部分村庄照明,共安装电灯2500余盏。
因水源不足,电压低,送电距离远,照明度较差。1984年,县政府决定,发挥当地煤
炭资源的优势, 在明水东部济青公路北侧,创建明水热电厂,设计装机容量为2.3万
千瓦。198 7年,明水热电厂,有职工393人,固定资产原值1452万元、净值1377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940元, 总产值31 6万元,利润141万元。新建琅沟坑口电厂破
土动工。 全县有小型水电站3处,已建成和兴建热电厂各1处。发电总量为3.4万千瓦
时。
供电 电源:从1958年以来, 供电电源一直是山东电网。1958年6月,在神
头济南110千伏输电线路上,于明水开断,并在明水建设110千伏中间降压变电站1处。
建成前,暂由宝山(今淄博市王村南东宝山) 引35千伏电源,供章丘县用电。1959年7
月,宝山至明水35千伏线路架设完成,定名宝明线。导线为Ac70平方裸铜线。水泥电
杆全长2 2.5公里。同时,明水35千伏变电站建成,安装3516千伏单相变压器3台,容
量共3000千伏安, 柱上式油开关3台。1 959年10月1日投入运行,成为县境内第一期
供电电源。同年,济南市供电所(今济南供电局) 在明水东部济青公路以北,兴建110
千伏变电站, 1961年8月4日建成。装有变压器1台,容量7500千伏安,隶属济南供电
局, 为县第二期供电电源。原明水35千伏变电站停止运行。 随着县供电范围的不断
扩大,明水110千伏变电站于1973年7月增设2500千伏安主变1台;1975年10月,增设1
万千伏安主变1台;1980年4月,又将2500千伏安和1万千伏安主变拆除,改设3.1 5万
千伏安主变1台。至此,明水110千伏变电站共设主变2台/5.15万千伏安。县境内绝大
部分用电由该站供应。埠村、文祖镇,由埠村煤矿35千伏变电站(隶属淄博矿务局)供
电; 阎家峪乡、 普集镇部分村庄用电,由山东省生建"八三"厂35千伏变电站供应。
1983年后,部分村庄改由县供电局普集35千伏变电站供应。县境南部几个边界村庄,
分别由莱芜市、历城县就近供电。送电线路和变电站:为扩大供电区域,从1967年起,
县供电局兴建35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送电线路。 35千伏送电线路,由明水110千伏变
电站出线。 至1985年,共建成35千伏变电站8座,每站设4至5人。35千伏送电线路85
公里。 配电线路:由明水110千伏或35千伏变电站出线。按使用性质划分为配电干线
和配电支线。配电干线由变电站出线延伸,长度一般在12公里以内,用于供应一个区
域的用电,主要由县供电局投资架设。配电支线为配电干线接至用户的线路,由用户
投资架设。因大部分配电支线系1968至1976年间架设的,线路质量低劣,严重影响安
全用电。1979年,县供电局将这批线路收回后,由用户投资新架配电支线,产权归县
供电局。县供电局负责线路维修,改造更新,提高安全供电水平。1981至1982年,县
供电局将电压等级由6千伏升为10千伏(埠村、文祖及部分工业用户除外) 。年均线损
率降至4~6%, 比升压前降低7%以上。1985年,全县配电线路达1163.8公里。年减
少线损电量1500万千瓦时左右,相当于全县1个月的用电量。
用电 从6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用电单位不断增加。农村用户,
1961年为17个自然村。1965年为160个生产大队,电灌面积3.77万亩。1975年为589个
生产大队,电灌面积39.5万亩。1978年以来,各种生产、生活用电设备迅增,用电负
荷急剧增长。1985年,全县22个乡(镇) ,有21个乡(镇)、736个行政村通电,用电行
政村占9 1.7%。电灌面积达45.3万亩,比1975年增加5.3万亩,比1961年增加11倍。
全县最高负荷达4万千瓦,比1960年增长4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