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用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45&run=13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农具制造主要靠铁匠手工生产。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
个体农具制造业开始向合作化迈进。1958年,创办县农具厂。1987年,农用机械制造
企业达103家,从业6630人,总产值3771万元、利润达500万元以上。
县属农机工业 1958年5月,阎码铁业生产合作社与刁镇翻砂生产合作社合并,
在旧章丘城(今绣惠镇) 东关成立县机械制造厂。6月,改称县农具厂。1960年,与县
拖拉机站合并, 改称县拖拉机修配厂。1962年,改称章丘农业机械厂,隶属泰安地
区重工业局。 1964年, 试制95系列汽缸套和278型磨粉机。 当年生产95系列汽缸套
1500只、278型磨粉机200台,总产值20.5万元。1971年,改为县农机修造厂。1978年,
生产95型缸套1253万只,125型缸套1.69万只,"解放"缸套5956只;修理内燃机133台、
拖拉机125台。 总产值220.65万元、利润24万元。1978年以来,先后研制成硼铁、铌
铁2种新材质缸套, 发明创造缸套加工气动态具等5个技术革新项目。1980年5月,改
称县缸套厂,成为部、省专业化生产定点厂,省级先进企业。1985年,有职工474人,
主要设备有车床47台、 铣床3台、刨床4台、磨床23台、镗床14台、摩擦压力机1台。
固定资产原值243万元、 净值185万元。生产汽缸套25.9万只,总产值312万元,利润
59万元。 1987年,有职工580人,固定资产原值396万元、净值278万元。工业总产值
441万元、利润72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41%和22%。
乡(镇) 农机工业 1952年,章丘县九区袁庄(今属相公庄镇)13个铁匠凑集3盘
红炉,组建起县境内第一个铁业生产组,制修小型农具。同年12月,转入相公庄前进
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县共有铁匠红炉5726只,从业1.5万人。其中县境内有红炉
556只,从业1200余人,分别占10%和8%。外出打铁者足至15个省,529个县(市) 。
1956年,通过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组建农机修配合作(站)18处,红炉
合作社29处。主产马拉四行播种机、手摇水车、喷雾器、锄草机、脚踏地瓜切片机等。
名牌产品奶子锤畅销北京、 天津、 西安、辽宁等地。1961年,农机工业初具规模。
1966年上半年,高官寨公社 (今高官寨乡) 靠3盘红炉、8个铁匠、4个木匠,建起农
机厂,修理小型简易农具。1978、1983年,刁镇公社(今刁镇) 、埠村公社曹范(今曹
范乡)分别建立农机修造厂和农机汽车修造厂。19 87年,乡(镇)办农机工业企业主要
有3处,职工250人,总产值达330万元、利润17万元。
村办农机工业 70年代,村办农机工业兴起。1972年,宁家埠公社 (今宁家埠
乡) 郭家码头建立综合厂,主产农机配件。1978年,明水公社(今明水镇)前营办起汽
车拖钩厂。1987年,村办农机厂(房)达100余处,从业5800余人,总产值近3000万元。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2处,职工343人,总产值215万元,利润37万元。埠村"徘徊镰刀",
久负盛名。郭码综合厂生产的法兰盘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外商称赞,与英、美两国签
署300吨生产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