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纺 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31&run=13

境内宜种棉、 植桑养蚕,纺织业比较发达。清末民初,党家乡南部有制绸业160
余家。1931年(民国20年) ,分别在旧章丘城和明水建立官办织布厂、铁机缎工厂各1
处。1932年(民国21年),有织布业50余家。1937年后,战争、灾荒连年,纺织业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建立县针织厂。1979年,明水公社建立麻纺厂。1981年,建
立县毛巾厂、绣惠公社地毯厂。1984年,宁一毛纺厂、茄庄色织厂建立。1987年,有
纺织工业企业33处,从业3442人,总产值4429万元、利润296万元。
县属纺织业 1931年(民国20年),县投资2500元(银币,下同),将城隍庙改建
为平民织布工厂。 有职工17人, 铁轮木机6架,袜机4台。年产细布1200匹,总产值
5400元; 大连布350匹, 总值1640元;毛巾650打,总值1000元;袜子1200打,总值
1800元。 均在本地销售。 其所需原料为棉纱,每年用20件,总值约4600余元;颜料
150公斤,总值200元。均购自济南。同时,在明水建有和记铁机缎工厂 (总号设于周
村),拥有铁轮机30余架。年产铁机缎200匹,约值7000元,除在县内销售外,尚销往
周村及河南等地。其原料为周村蚕丝。时逢丝价惨跌,亏累已甚,销路滞涩,营业颇
受影响,不久停业。1958年,建立县针织厂,属地方国营企业。职工39人。主产袜子、
毛巾等。 1959年1月,在旧章丘城关建立县棉纺厂,为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轻工业
局, 职工35人。 设有人力木机15架。主产条布、床单布、蚊帐布、白市布,年产值
4.2万元。 1960年,两厂在工业调整中下马。1981年11月,建立县毛巾厂,为地方国
营企业, 占地面积7659平方米。1982年5月2日,先由1台织机试产,年底安装织机24
台。至1983年5月,共安装织机44台,开始批量生产。至年底,生产毛巾被12.5万条、
浴巾2.6万条、 枕巾14.6万条,产值133万元、亏损6.4万元。1984年,改称为济南市
第四毛巾厂,产、供、销由济南市纺织局统筹安排。至1985年,基建投资共174.33万
元, 固定资产169万元,有职工366人,形成规模l00台织机的生产能力。生产毛巾被
26.5万条、 浴巾6.1万条、枕巾35.4万条、面巾1.7万条,总产值265万元、利润25万
元。主要产品有提花毛巾被、枕巾、腈纶枕巾、沙发巾、浴巾、面巾等。畅销国内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苏联、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至1987年,有织布、毛巾、
地毯厂各1家,职工993人,年产值686万元、利润69万元。
乡(镇) 纺织业 自古就比较发达。清末,有"下三乡地宜种棉,清平乡地宜蚕
桑,明秀乡妇女多能纺织"的记载。纺线织布、缫丝较普遍。"党家乡南部,各里村庄
制绸业160余家,尤其华丝葛盛行"。1932年(民国21年),全县有织布业50余家,多在
农暇开业,年织布4700匹,总产值约2.35万元 (银币) ;织扎腿带厂50家,年产带子
2.4万副, 总值约2400元。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境后,民间纺织业衰敝。新中国成
立后,民间土纺土织因工艺落后逐渐淘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队纺织工业
迅速发展。 1979年,明水公社麻纺厂建立,有职工358人,以麻袋为主要产品。1981
年, 绣惠公社创建地毯厂,设有织毯机梁50台, 清片工作台20台,平毯机、脱水机
各1台,发电机组2台,固定资产40万元。能承担地毯全部制作工序,年产地毯5000平
方米。1984年,宁家埠乡宁一村与济南国棉四厂联合办起毛纺厂。设有国产0.25吨纺
织机械1套, 织布机50台;主产32/2、24/2腈纶膨体纱,年产量为85吨;畅销胶东及
河南、河北省,年产值153万元,利润8万元。同年,刁镇茄庄投资40万元创建色织厂。
建厂房1500平方米,购置机器44台,主产毛巾、色织布。1985年,明水麻纺厂,生产
麻袋150万条, 总产值238万元、利润5万元,被评为省小麻纺厂"内销优质产品",获
省"优质产品证书"。 绣惠地毯厂,有职工250人,年产地毯6700平方米,总产值70万
元, 利润10万元。宁一毛织厂,有职工136人,增设织布机50台,新上棉纺、棉织和
棉涤混织等产品;其销路随济南国棉四厂纳入国家计划,新上产品增加产值100万元、
利润5万元。茄庄色织厂,有职工100人,年产毛巾60万条、色织布30万匹、圆贡尼12
万米,总产值130万元、利润20万元。至1987年,乡(镇) 、村办纺织业共30家,从业
2449人,总产值3743万元、利润227万元。其中乡(镇)办4家,1412人,总产值3081万
元、利润167万元;村办26家,1037人,总产值662万元、利润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