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工 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23&run=13

小 序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比较发达。汉代,东平陵城设有"工官"、"铁官",手工、
冶铁业兴起。三国时期,有"东场(指章丘一带)、西场采煤"之说,冶铁、手工业亦发
展起来。"唐时铁器章丘最盛"。至元末,发展成为"铁匠之乡"。清末民初,每年外出
打铁者不下数万人,并有木工、建筑、棉织、丝织、草绳、酿酒、神香、毡业等私营
手工业作坊。1928年,遭张鸣九劫乱,元气摧损。后稍复苏,1932年(民国21年),有
煤矿公司9家,年产原煤53.96万吨;官办棉织、丝织业各1家,年产总值1.68万元(银
币) 。1937至1948年,因受日本侵略军、国民党反动派、伪顽、土顽的破坏和"洋货"
影响, 工业、手工业衰敝。1949年,仅有1家国营企业王白庄酒厂,其他为草织品、
铁木业等。工业总产值为251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
3年恢复,1954年,县属工业总产值达101万元,私营工业、手工业总产值达593.04万
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7倍、2.5倍。1956年,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
1.2万名个体手工业者组建互助生产合作社(组)119个。经过整顿,1957年,全县有手
工业合作社 (组) 53个、全民所有制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达489万元,比1949年增长
94.8%。1958年,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搞"大跃进",
将刚兴办的14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升为地方国营,39处转为社办企业。地方国营
工业企业猛增到39个, 其产值、效益低微。至1962年,5年中,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比
1957年增长33.9%。 经过"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
1780万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9%,分别比1949年增长6.1倍和16.6个百分点。经
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徘徊的2年, 1978年,工业总产
值达98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改革不断
深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幅度、效益持续增长。1985年,初
步形成能源动力、机械加工、建工建材、家用电器、轻工化工、纺织服装、塑料模具、
畜用饲料8个工业体系。工矿企业达3576处,其中县属61处,乡(镇)127处,村办1487
处,户办1901处,从业7.48万人。工业总产值5.6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4.4%,
比1978年增长4.8倍, 实现利润2184万元。至1987年,工矿企业达1.36万处,其中县
属48处,乡 (镇) 办243处,村办1587处,户办1.17万处,从业13.01万人,其中县属
1.37万人,乡(镇)2.65万人,村办5.49万人,户办3.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2.72亿元、
净值1.98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53亿元,比1978年增长9.7倍,占
工农业总产值的76%。其中县属工业1.72亿元,乡 (镇) 、村、户8.81亿元,分别比
1978年增长2.4倍和2.7倍。全县各类工业主要产品达25种。其中MP450B型馒头机、40
克油光纸、 "晶"字牌桅灯、"钢花"牌95系列缸套等,创部优;QW750A型切菜机、152
×152白色陶瓷釉面砖、普通硅酸铝耐火纤维毡、95型汽缸套等,创省优;双速电机、
自动给水连续式垫管锅炉、电子服装模特等,填补国内空白;毛面砖、通信电缆、双
色连续气动输送装置、弯头推制新工艺等,填补省空白。焦宝石、糠醛等十几种产品,
畅销国内,外销英、美、德、日等30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