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抗旱防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13&run=13

境内气候特点是春旱秋涝, 晚秋又旱,旱灾多于涝灾。1840至1948年109年中,
发生"连岁不登, 赤地千里,饿殍载道,人相食"的特大旱灾达21次。其中连续2年大
旱的3次,连续3年和4年大旱的各1次,连续5年大旱的2次。大涝9次,黄河洪灾14次。
抗旱防汛历年进行。
抗旱 清末、 民国时期,人们面对严重干旱,束手无策,往往祈祷天地神灵"
赐福免灾"。 新中国成立后,历年成立抗旱防汛指挥部,组织干群兴修水利,大挖水
源,扩大灌溉面积;商业、物资等部门,负责供应抗旱机具;山区人畜吃水发生困难
时,采取各种措施,并组织机关、厂矿用车辆送水。
防汛 解放前,汛期河水暴涨,沿河村民惶恐不安,往往上堤祈祷"河神"消除
水患。解放后,每年汛前,各级党委、政府预先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力量对河道、湖
泊、堤防、水库进行检查,整修加固险工险段,河道清障,备足防风物料,加强防汛
队伍,按照汛情预报编好常备队、预备队、抢险队,搞好技术培训。组织商业、物资、
交通、邮电、公安、气象、水利、粮食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防汛准备。进入大汛
期,中共县委书记、县长组织带领领导干部,分赴险工险段,包河、包库、包工程,
临场指挥防汛。河决、漫溢等特大水患免除。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己初步具备"旱能浇,涝能排"的抗灾能力。
抗旱防汛典型记实
1958年黄河防汛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分别于1949、1958、1969、1975、1976
年,发生大汛5次。
1958年7月23日,济南洛口黄河洪峰流量1.19万立方米/秒,高水位持续68小时,
为200年一遇的大水。章丘县境内刘家园一带达27.08米;超过保证水位0.33米,大堤
全部偎水。 洪峰到来前,中共章丘县委、县人委动员3.4万名劳力,抢修大堤子埝,
加固14段大堤后戗。 地、县、社598名干部上堤抗洪。县委第一书记段锦洲、副书记
吴瑞泉、 县长陈万新等,以"人在堤在"的决心,带领7个抢险连7800名抢险队员,日
夜守堤, 废寝忘食。每座水屋配备脱产干部4人,带领民工昼夜巡检。抽调精壮民工
1500人,组成夜间抢险预备队。汛情紧张之际,堤上白天3米1人,夜晚2米1灯,严密
注视水情险工。洪水漫堤后,堤上旋祸、脱坡、冲刷、背河渗水等险情,迭忽出现。
指挥部临时党团组织, 发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冲锋陷阵,抢修、加固险工103
处,确保安全。滩区25个自然村,2145户,8156人,涨水前迁出2068户,6934人。涨
水后,组织木船31只,将困留在滩区的群众、粮食、牲畜等全部抢救出。抽调人员,
建立临时医疗站、商品供应点各3处。对迁出群众妥善安置,安全度汛。
1964年内河(湖) 、小清河防汛 6月1日至9月22日,降雨43次,917.1毫米。7
至9月两次出现特大汛情。 汛初,县防汛指挥部和小清河、绣江河、杜张水库34个防
汛指挥所, 组织防汛队伍1.58万人,准备麻袋物料11.77万件,柳枝、秸料1.71万公
斤。9月11日, 南部山区日降雨300毫米,山洪急剧下泄。12日,绣江河出现930立方
米/秒洪峰。漯河超过1947年以来最高洪水位,流量达450立方米/秒,直冲邹平县境。
中共惠民地委农工部长李占元,章丘县长孟昭俊,中共邹平县委书记丁宝文及时赶到
现场,一面抢堵决口,一面抢修历章齐排水沟左堤子埝。章(丘)、邹(平)2县组织500
名精壮劳力,包护坝头,打桩编柳,填土闭气,日夜抢修,于13日下午堵复合拢。同
时,对历章齐排水沟左岸连夜赶修,加高培厚,把1000多万立方米溃水拦截在小清河
与历章齐排水沟间三角地带。溃水由历章齐排水沟左堤阻挡,泄入小清河,使章 (丘)
、邹(平)2县受灾面积缩小到最低限度。9月12日,山洪顺绣江河下泄后,为减轻小清
河排洪压力,白云湖第二次分洪。至15日,蓄水达5500万立方米,湖边一片汪洋。北
堤外水深达1.5米, 韩家码头、高桥等沿湖村庄被水包围。高桥附近,出现60米长的
纵缝,汛情告急。山东省防汛指挥部立即将9万条麻(草) 袋送往章丘县,绣惠公社党
委组织500辆小车,日夜往白云湖赶运。中共章丘县委抽调整党工作队120名队员上堤,
带领群众分段防守。 县邮电局在湖堤周围设临时电话7部。水寨、宁家埠公社党委书
记,带领5000名民工上堤防守。干部、民工吃住堤上,日夜巡视。对危险地段打桩、
抛草袋,加固堤防。经过1月的日夜奋战,保证了安全。
1981年的抗旱斗争 是年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旱,3至5月,仅降雨24毫米,地下
水位大幅度下降。与常年同期相比,南部山区下降6至12米,中部地区下降1至3米。4
座中型水库2座干涸。 绣江河、漯河断流;小清河、黄河沿河提水站断水源的占60%。
有7万亩土地因干旱无法播种,4万亩春播作物干枯。面对严重旱情,县、公社、管区、
大队4级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线, 组织27万名劳力上阵,开动灌溉机械7000多台,引用
各种水源6800多处, 出动水桶3 0多万担,马车、地排车、小推车等1万多辆,开动
汽车、 拖拉机500多部。县长于承福,亲自拉地排车带领县、社干部为山区人民送水,
鼓舞了山区人民的抗旱斗争。 共引水1亿立方米左右,使小麦总产量在大旱之年达到
1.25亿公斤,比1980年增产85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