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 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09&run=13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土井或砖井,提水工具简易,汲水量小。
解放后,机井建设在土、砖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57年冬,中共章丘县委成立机井建设指挥部,在相公庄镇七郎院村试打砖管机
井5眼,直径40厘米,最深1眼30米。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并配制打井工具40多套,
发给平原地区乡(镇)试打机井。因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成井率低,加之缺乏提
水机械,未能推广。1965年9月,从肥城县引进土钻机1台,在刁镇公社旧南大队试钻
成功。后各种先进钻机出现,设备、技术力量不断更新壮大,为机井建设发展创造了
条件。绣惠、宁家埠、白云湖、龙山、党家、刁镇、辛寨、水寨、高官寨等地,地下
水资源丰富,埋藏一般10米左右,机井数占全县80%以上。境内机井发展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至196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钻井主要用竹弓钻、人力回转钻,
钻浅井。1959年冬,县轴承厂(今明水汽车配件厂)试制成300型钻机1台,在百脉泉首
次钻井成功。翌年3月,县人委建立水文勘探队(即打井队),开展打井活动。1962年,
因自然灾害等缘故下马,机井建设出现低潮。1964年后,县专业打井机构边筹建、边
钻井,并安排县农具三厂制造人力回转钻70余台。1966、1968年从外地引进大锅锥、
小磨盘钻。1969年,全县机井达3400眼。
第二阶段(1970至1971年) 1970和1971年,"农业学大寨" 运动中,为使粮食
产量上《纲要》,把机井建设列为全县农田水利建设重点。一是,县、社两级均建立
专业打井组织, 加强对机井建设的领导;二是,全党全民动员,搞了3次以机井建设
为重点的水利大会战;三是,钻井设备不断增加、更新,并推广了电测找水、井孔爆
破、修复废井等新技术。1972至1979年,全县打机井5156眼,发展井灌面积24万亩,
改善井灌面积23万亩,解决了山区5万多人的吃水问题。
第三阶段(1980至1985年) 1980年,在全国农村人畜饮水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
中共章丘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加快机井建设作为解决山区人畜吃水难的重要措施。
一是, 在资金上重点扶持。1980至1984年,县财政投入山区吃水经费达235万元,占
水利事业费总额的20%,其中直接用于钻井的占57%。二是,强化钻井机具。1980年
后,县、社打井队新增500型、650型、1000型岩心钻机18台,为多打、快打、提高成
井率创造条件。 1980至1984年,在垛庄、文祖、胡山、埠村4处公社55个自然村钻深
井32眼,其中成井29眼,占90%。并维修旧井7眼。
1985年,全县共有机井1.19万眼,其中配套1.06万眼,装机13.2万马力。井灌面
积扩大到52.09万亩,比1949年增加37.48万亩,占水浇地总面积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