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代治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204&run=13

黄河河段治理 清末,境内河防失修,黄河决溢频繁。1882至1901年 (光绪八
至二十七年)的20年中,泛滥决口14次。每逢决口,洪水肆虐,村庄、民众漂没甚多。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流经章丘循
原河槽下泄。因其流量大、携带泥沙多,河槽逐渐淤垫展宽,漫溢成灾,土地多被沙
压。为防御洪水,1881年(光绪七年),沿黄民众修民埝自卫。因近水分散修筑,标准
不一,埝身薄矮,多处互不连贯,难御水患。
1883年(光绪九年),因黄河屡次泛滥,官方又在河岸离水各四五百丈远建堤。县
境堤段底宽8丈,顶宽2丈,高8尺,于1884年建成。因堤高度、厚度均不够防洪标准,
且有的官员因受贿私自变动位置,造成堤身弯曲过多、质量不高,仍经常决溢。1888
年(光绪十四年),境内大堤增高加厚。
1891年(光绪十七年),胡家岸大堤决口,堵复时放弃原堤,后退修围堤合拢。从
此,黄河流向右移。1893年(光绪十九年)胡家岸出现险情,兴建胡家岸险工。后逐年
增设挡坝。因工程质量差,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险工上首6 4+624~64+648处,再
次决口。次年,始用石料护根。光绪末年改为干砌坝。民国初,改为石坝,共55段,
分为胡家岸上27段、下28段。
小清河河段治理 1473至1911年(明成化九年至清宣统三年),章丘县段治理10
次,其中明代3次,清代7次,以清光绪年间规模较大。
1883年(光绪九年),以"调民夫发补助费"之法,疏浚小清河。上游从华山南引泺
水、巨野河,经鸭旺口史公闸,东汇绣江河。再由绣江河新开口以南,会獭(漯)河、
黛溪、猪龙、沙河诸水,由陶唐口、樊家林等处,透过高堤(村名)埝,通达支脉沟。
是年,黄河南岸决口,因对支脉沟未彻底开挖,数丈之沟难容大量洪水,故下游仍沟
河漫溢,一片汪洋。
1891年至1892年(清光绪十七至十八年),再次治理小清河,开挖河道103.5公里,
使海口至省城150余公里畅通无阻。在原河道以北开挖新河道,形成现在规模。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又加修浚。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并建闸。
绣江河治理 绣江河金盘桥西南的西巴漏河段,河床宽阔,源多流急;绣江河
中游,河床弯曲,紧靠村庄;下游,河床狭窄,且被小清河顶托,行洪受限,易泛滥
成灾。
1934至1946年(民国23至25年) ,治理3次,但仅限于河道疏浚,难御较大洪水,
水患未除。
漯河治理 漯河由东南山区和长白山南麓山洪汇流而成,属自然排洪河道。历
史上多次漫溢决口,故进行过多次治理。
1666年(清康熙五年)春,獭水复溢。后经察勘,疏浚故道,建灰坝,塞万家口,
沿河筑起大堤,水患得以控制。
1752年(乾隆十七年),知县张万青发动民夫挑浚。万家口以下河段同邹平县同时
进行深挖。
1932年(民国21年),张官村南新决河道(即分洪道)已成河形。刁镇以北沿河居民
为维护灌溉之利,曾多次堵复。因屡堵屡决,后建滚水坝,以控制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