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2&rec=147&run=13

清末、民国时期,农田灌溉多靠肩挑人抬,效益不高。1949年,章丘、章历两县
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人均0.24亩。建国后,十分重视农田灌溉。初期以小土井为主。
1956年,打井高潮兴起,出现闺女井、夫妻井、梅花井等。灌溉以辘轳头、鸳鸯罐、
手摇水车(俗称拧不够)为主要工具,并出现畜拉水车。1958年后,建起以蓄水引灌为
主的大站、 杜张、垛庄、杏林等中小型水库60多座、塘坝405座,扩大灌溉面积4000
亩。 至70年代,发展到以打机井、挖地下水、电灌为主要形式。提出的口号是"把天
上水蓄起来, 地下水挖出来,河里水引出来"。1977年,在枣园公社权庄大队搞喷灌
试验。 1979年, 济南市人民政府扶持县"苏39式"高炮3门, 始用人工降雨防雹。至
1984年,全县采用喷灌单位发展到20个,喷灌面积增至3145亩。农田水利建设和灌溉
技术的进步,对防洪排涝,发展灌溉,解决山区人畜用水,保证工业用水,发展农业
生产等, 发挥巨大作用。 全县扩大有效灌溉面积71.26万亩, 其中旱涝保收面积
52.16万亩; 人均占有0.86亩,比解放初期扩大2.58倍。合理灌溉的科学水平亦随之
提高。即:看天、看地、看庄稼进行灌溉,把水利视为农业发展命脉。1985年,县农
技站与中北部11个乡(镇) 农技站协作,创建高产攻关田30万亩,亩产达717公斤,比
计划超产67公斤。

章丘县几个年份水浇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
┃ 年 份 │ 有效灌溉面积 │ 每人平均 │ 年 份 │ 有效灌溉面积 │ 每人平均 ┃
┠───────┼────────┼───────┼──────┼────────┼─────┨
┃ 1949 │ 142 100 │ 0.24 │ 1970 │ 489 000 │ 0.61 ┃
┠───────┼────────┼───────┼──────┼────────┼─────┨
┃ 1950 │ 166 200 │ 0.27 │ 1984 │ 712 600 │ 0.86 ┃
┠───────┼────────┼───────┼──────┼────────┼─────┨
┃ 1960 │ 231 500 │ 0.38 │ 1985 │ 709 500 │ 0.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