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722&run=13

人物传略收录13人, 其中补录《章丘县志》(1992年版)未载古代名人9人,新录
当代名人4人。人物简介收录19人。人物表共收录人物222人(次),其中,全国、省劳
动模范27人(国家部委表彰的8人, 省政府表彰的19人);全国、省劳动奖章获得者13
人(全国总工会表彰的2人,全国妇联表彰的1人,省总工会表彰的10人);国家级先进
人物98人(国务院表彰的3人, 国家部委表彰的95人);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先进人物
12人;章丘籍副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2人;革命烈士10人。
人物传略

王莽(前45~23) 字巨君,祖籍东平陵城(今龙山街道),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
立新朝。
元后王政君的父亲和兄弟都在元帝、成帝时期受封为侯,居高位辅政,一家共有十个列
侯,五个大司马,只有王莽的父亲早逝没有封侯。王莽自幼孤独贫困,因而屈节恭俭,
勤奋博学。学习《礼经》,以沛郡陈参为老师,穿着像儒生一样,侍奉母亲及寡嫂,抚
养侄子,恭顺有礼。
成帝阳朔(前24~前21)年间,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了,王莽侍候左右,亲自尝药,头
发散乱,颜面肮脏,数月不脱衣服休息。王凤死时,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皇帝,被任为
黄门郎(官名。秦及西汉郎官给事于官门之内者,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提升为射声
校尉。此后,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愿意分出自己的一部分封地以封王莽,其他
知名人士都替王莽说话,皇上由此认为王莽贤能。西汉永始元年(前16年),封王莽为
新都侯,建侯国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之都乡,国邑1500户。西汉绥和元年(前8年),
封为大司马。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4月丁未,王莽的女儿立为皇后,他的权力更加巩
固。
始建国元年(9年) 正月朔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实行“改制”,
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更名为“王田” ,奴婢改称“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8男
而占地超过1井(900亩) 者,须分田与亲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100亩的规定
分配。为增加国家税收,垄断工商,公元10年又推行“五均六管”。曾屡改币制,造成
经济上极大混乱。还更改官制,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服役
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天凤四年(17年),爆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更始元年(23年)为商人杜吴杀死,新朝灭亡。
张斯立(生卒年不详) 字可与,号绣江,今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官至元朝中书省参知
政事。
张斯立自幼聪明过人,日记千言不忘,在父亲的教育下立志求学。长大后,刻苦攻读,
得到同乡名士刘文瑞赞许,后被举荐为山东提刑按察司掾史。从此名声日增,后入京任
御史台掾。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江浙行省员外郎、郎中。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入京升任参议中书省事。元大德元年(1297年),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连任7年。
元大德七年(1303年)农历三月,因受朱清、张贿赂而获罪罢官。此后无史料记载。一
生善交结,与当朝名士多知己。通《易经》,能诗词,“才落纸,便传去”,一生未有
作品传世。
张友谅(1268~1350) 字元朴,自号盘泉,今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元朝中书省参知政
事张斯立的侄子,官至元朝翰林兼国史院承旨、商议中书省平章政事。
元大德三年(1299年),张友谅从八品属官奉礼郎入仕。元至大元年(1308年)至元延
元年(1314年),任尚书省右司员外郎、左司都事。元延六年(1319年)改任江浙行省
都事。此后,因母逝守制在家,至至治元年(1321年)守孝期满,任吏部员外郎,改任
监察御史。不久,改任左司都事,升员外郎。因受权臣打击报复,出任江浙行省左、右
司郎中。后改任参议中书省事,又改任户部尚书。元泰定二年(1325年),调任浙西廉
访使, 后改任都水庸田使。任满,改任淮东廉访使。越3年,升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同年冬,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翌年,出任江南行台侍御史。不久,入御史台任侍御史,
同年五月至九月,再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十月,升任中书省左丞。元至顺二年(1331
年),改任翰林兼国史院学士。一年后,改任御史中丞,未赴任,又改任山东廉访使。
不久,因病辞归。元至元六年(1340年),授翰林兼国史院承旨。至元七年(1341年),
特授商议中书省平章政事。此后以年迈告归。
张友谅一生仕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7朝,声望赫赫30余年。
他能为文,曾为刘敏中、张宽书撰墓碑铭。天历元年(1328年)请张养浩为其父张斯和
撰神道碑。天历三年(1330年)于张氏先茔立碑石时,自写碑阴记。
李冕(1490~1563) 字端甫,号脉泉,今章丘市明水街道人。浮沉于宦海30余年,最
高做云南布政使,领从二品衔。一生刚直不阿,秉公执法,廉洁自持。
李冕自幼囿于困顿, 因而读书勤奋刻苦,7岁时就志趣出群。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
考中秀才,深受章丘著名宿儒郑鸾的器重,并以爱女许之。在岳丈的精心培育下,明正
德十一年(1516年)取为举人,但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却落榜。此时,李冕已婚,并生
有子女,家境本来贫困,长期读书无暇顾及生计,有时竟靠郑夫人典当嫁时簪珥衣裳维
持全家生活和供其读书。加之连年水旱灾害,父亲又贫病交加去世,李冕自己也因愁伤
过度生了一场大病,一度灰心于仕途。后与明水街道三盘村的胡来贡,隐藏到莱芜雪野
的深山中继续攻读,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36岁时考中进士,官授河北魏县知县。
因出身贫寒,李冕特别能体恤民情。上任之始就遇连年饥荒,为救民于水火,李冕冒死
开仓赈饥。县上存粮不足,又为民请命于郡守,力促从国库中发粮4000石,保住魏县饥
民的性命。祸不单行,不久漳河又发大水,数百户人濒临灭顶之灾。胆小的官吏纷纷弃
民而逃,唯李冕奋然而前,组织人力截水流。水灾过后,为恢复生产,他遍访全县各乡,
竭尽地方父母官之职,深受魏县人民爱戴。在魏县期间,他不但改革了以往不分贫富均
徭纳税的弊政,还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李冕施政,仁厚宽和,
事事崇尚节约,上面官员来往,仅以饭相待,并不奉送地方特产,竟迫使那些以巡视为
名沿途勒索财物的公使大臣们“相告不行经魏县”。李冕对其家眷要求甚严,绝不许他
们倚仗权势沾公家的便宜。有一次他出发远行,家中粮食吃完了,郑夫人索遍宅内上下
家眷, 竟没能凑起买1斗米的钱, 这在封建官吏中确实罕见。 离任后,魏县人为其立
“去思碑”作为纪念。
由于在魏县六年卓有政绩,明嘉靖十年(1531年)李冕被提拔赴京任台内(即都察院)
经历拔差御史。时值朝中党争纷起,不了解官场险恶的李冕被卷入政治漩涡。嘉靖十二
年(1533年),李冕被贬为钧州(今河南禹县)州同知(同知:官名,知府、知州的佐
官,分管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与知州刘魁兴建书院,
集州中学子亲自为之讲学,整饬了地方学风。不久,又先后晋升为永平府(今河北卢龙)
同知、南京户部员外郎郎中、杭州知府。在杭州任职期间,李冕廉正自束,改革了许多
于国于民不利的弊端。仅为朝廷织造龙衣每季就用白银数万两之巨,当时约定俗成每百
金克其一,这样知府一季即可得银百两,李冕毅然革之。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 ,李冕母亲康氏病故,他回家守制3年。至嘉靖二十年(1541
年)服满,被授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处州矿产非常丰富,因管理不善经常发生盗
矿井事件,并曾杀害钦派官员。李冕严厉法度,恩威并施,在任期间没再发生矿变。境
内有二条堙塞300余年的大水渠, 在李冕的督导下也重新修复使用。之后晋升河南按察
司副使,兵备大名(今河北大名),参与镇压红罗女起义。越三年,又晋升为陕西参政,
与常常干预地方行政的明王朝宗师进行过斗争。因有功,曾获御赐银币之殊荣,特晋升
为陕西按察使。从此更以执法为己任,对疑案、冤狱多加平反,曾受到翰林王获野“执
法不挠,使无辜而坐者复生”的赞语。
后晋升为山西右布政使,因辨别冤狱而得罪了一位御史,被降职为四川参政,此事引起
公论,后经吏部调停,认为李冕冤枉,又复用为贵州按察使。不久朝廷将他晋升为右布
政使到云南任职。终因他在多年秉公执法过程中得罪了奸佞小人,又不会逢迎当朝权奸,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被迫以老而有病之名辞官还乡。
李冕宦游三十年,足迹遍及河北、北京、河南、南京、杭州、浙江、陕西、山西、四川、
贵州、云南等大半个中国,实属历朝中少有。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病逝于家,享年
73岁。
王(生卒年不详) 字承晦,号杏里。今黄河乡王家寨村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
士。初授太常博士,历御史参议副使,行太仆按察布政副都御史,累官到南京二部侍郎。
登云南名官祠,入本邑乡贤祠。德业品望,县志中详细记载。李开先《闲居集》有《王
传》记其仕绩。
王为官守法奉公,廉洁勤政。巡按河东盐课时,积蓄余银十余万两,补还了过去的边饷
亏空。边镇饷银还有余者,亦预先了解到以防日后之不足。巡按真定时有李姓子,其继
母将其父封于室内焚死,诬其子,系狱中十余年未能辨清。至细析案情,真相大白,为
之平反。似这样负怨含屈被王救治的有百余人。巡抚西宁时,他根据少数民族与汉人杂
居的特点,加强民族团结,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在浙江嘉兴,为抵倭寇,带领百姓修筑
城郭确保民众不受强盗辱掠。 在湖广麻阳,他从匪盗手中解救劫掠百姓400余人,供给
路费送其还乡,深受百姓爱戴。
胡东渐(1526~1631) 字向若,号怀南,今明水街道三盘村人,胡氏第九世祖,胡来
贡之孙,明末著名清官。官至提督操江巡抚、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人称胡都堂。
胡东渐自幼聪颖,沉默寡言,下笔为文则出语惊人。17岁时赴童、岁、科考均列前茅,
获县、府、院三试第一。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中举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取
为进士。初授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司理,掌刑狱诉讼。他秉公执法,使境内弊绝
风清,秩序井然,不久升任户部浙江司主事,主理赋徭财税,一丝不染,清廉有声。曾
主典四川武科考试,恪守法规,尽收三川奇异之士;又调至吏部,从事文选主持、选调
官员事务,因杜绝私情,刚正不阿,故常与上官发生抵触。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胡东渐曾回章丘小住。后补淮运司副使,随即升任南京缮
部员外郎转虞衡郎中,又调任南京祠祭司郎中,再调南京文选司郎中、晋南京太仆寺少
卿。明天启五年(1625年),特拜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他简官约材,惩凶
治恶,保障了江防安全。时值奸宦魏忠贤当道弄权,无端索要库银40万两,胡东渐坚拒
不给,免除了一场派征之祸,使沿江百姓俱得安宁。老百姓感其恩德,献“忠爱廉孚”
数十本,为此得罪了魏忠贤。当时一些官员为了谄媚巴结,纷纷给魏忠贤立生祠,南京
监管染织的胡太监谋求废江防营地为魏忠贤建祠,被胡东渐怒斥恶拒,胡太监另辟一地
动工修建。建成后,众人纷纷膜拜,胡东渐独不往,惹怒了魏忠贤,他篡改圣旨勒令胡
东渐辞官,胡东渐愤然还乡。
崇祯帝继位后,魏忠贤被清除,下旨诏求胡东渐返朝为官,拟授他南京少司徒。胡东渐
绝意仕途未再受职。晚年生活异常清苦,食无重味,衣无重绮,精研学问,尤工书法并
古文词,著有《佳树堂诗》《向若诗稿》。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十九日去世。
王世睿(1674~1745) 字圣聪,又字道存,号龙溪,今相公庄镇王氏第十二世祖。入
仕前,因家贫,以教书为业。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五经中试万寿科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已未科
二甲进士第35名。初授翰林院教习,雍正四年(1726年)出任四川芦山县知县,并充该
年四川乡试同考官。在芦山任上曾从四川巡抚平定凉山叛乱,以军功委任署天全(今四
川天全县)宣慰土司印。天全自唐代就归少数民族土司世袭管理,已有1000余年历史。
王世睿到任后采取镇、抚两种手段进行统治,并制定了“建官吏、稽户口、科地亩、清
疆界、编保甲、造军器”六条措施加以规范管理,很快地完成了天全地区的改土归流,
被推升为吏部中书科中书留补天全州知州。
雍正十年(1732年),擢升泸州(今四川泸州)知州。上任前,朝廷又特任其为钦差大
臣,持封印、金璧进藏封王。在他执政期间,坚决拥护中央政府,始终维护祖国统一。
从西藏归来,王世睿仍任泸州知州。《章丘县志》载:“在泸两载,利兴弊除,”颇有
政声。后因有人参奏他进藏虚报功劳,欺君妄上,曾被免官家居,在龙溪草堂改馆教书
达五六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才得以平反,又被重用。据相公庄《王氏家谱》记载:
王世睿“后又补江南江浦县(今南京市江浦县),调上海县(今上海市上海县)知县。”
又载他曾任“乾隆辛酉(1741年)甲子(1744年)二科江南乡试同考官”。
清乾隆十年(1745年)去世,终年71岁。
马国翰(1794~1857) 字词溪,号竹吾,祖籍今圣井街道大柳树村,清代著名学者。
马国翰曾祖父起,迁到历城南权府庄(今济南市全福庄)定居。父亲马锦是一个捐班出
身的县官,有感于官场中对捐班的蔑视,发誓让儿子通过科举考试正式进入仕途。清嘉
庆十四年(1809年),马锦在太原病故,16岁的马国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9岁考中秀
才,因经济困顿,以教书为业20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考中举人,翌年中进士,
选任知县,后官至陇州(今陕西陇县)知州。
马国翰性喜藏书,一生潜心于古籍的研究。因痛惜珍贵古籍的散佚,他将微薄的俸禄几
乎全部用于购书藏书, 经他辑录收藏的古籍竟多达57000多卷, 其中类书就达39种计
4000多卷。有些中国古籍虽原书散佚,但有些片断或书摘引录或被他用于注释,或分别
列于类书的不同门类条目,这些残存的片言只语辑录起来虽不能复原,但大致可见佚书
轮廓,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清咸丰三年(1853年),马国翰生病还乡,穷毕生精力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708卷,
续补14卷,分经、史、诸子3编,共辑佚书594种,并亲自作序冠于每种之首,此书搜罗
丰富,卷帙浩繁,是辑书史上的一项空前成就。
马汉三(生卒年不详) 今明水街道牛牌村人,清末山水画家。作品多以烟云、村落、
堤岸、渔舟为描绘对象。
当时寓居上海的画家吴石仙在山水画上颇负盛名,但闭门作画拒不收徒。马汉三少年时
欲拜吴石仙学习烟雨技法,苦于不得接近,遂装扮成哑巴,每日于吴寓门前清扫,引起
吴石仙的注意。吴石仙见他体貌俊健,生性聪慧,有意收其为书童,遂入吴石仙画室,
每日追其左右,观察吴石仙作画细法,落墨着色,勾波染点,浓淡干湿,催发渗化。尤
其是吴石仙从不外传的特殊技法也得以亲见,朝夕揣摩,目识心记,每遇吴石仙外出,
则尽心摹写,反复实践,终得要诀真谛。
不久,吴石仙的山水画便有假画行于市,摹品技法之精湛,湖山烟树效果之神妙可以假
乱真,一时震动画坛。吴石仙百思不解假画之作者为谁。一日佯装外出旋即折回,马汉
三正伏案泼墨,收拾不及暴露真情。马汉三随即伏地叩首,陈述入室学画动机,乞求吴
石仙谅解。吴石仙听后非常感动,不计前嫌,对马汉三提出两条约法:一是离开上海;
二是画价每幅不得少于十两白银。
马汉三恪守吴石仙的嘱托,携艺回到山东,历游江北各地,艺声日高。清末、民国年间,
烟雨山水画素有“南吴北马”之誉,马汉三的作品在章丘、周村各地有传世,其真品被
视为国家文物。

夏柱邑 (1949~1988) 章丘市文祖镇人。1968年7月,章丘第一中学毕业,任三元联中
民办教师。 1978年10月转正,先后在东张联中、文祖中学任教师。1988年9月,调文祖
镇教委任中学教研员。他从教20年,执著追求,辛勤耕耘,为改变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做
出突出贡献。所教化学课,成绩连续多年列全镇榜首,被评为镇级教学能手。关心学生,
曾为贫困生支付学费、书费;团结同志,曾用手推车将发病疼痛难忍的陈老师连夜送往
医院并守候3昼夜; 尊老怜贫,数十年如一日承担着照顾三元村杨姓孤寡老人的义务。
他“义” 字当先,有献身精神。当埠村煤矿2号井的一辆矿车滑脱时,第一个搬起巨石
置于铁轨上,群众群起相助,终于挡住矿车,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1988年12月27日凌
晨1时,他在责任田浇小麦时,发现有人偷盗镇木器厂的木材, 当即上前阻止。面对罪
犯袁长军的威吓利诱,他不为所动。袁犯凶相毕露,乘其不备,夺过铁锨,朝其头部猛
砍。夏柱邑为保护集体财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英雄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
响。1989年4月,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9月21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12月13日,中共文祖镇委、镇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革命烈士夏柱邑同志学习的决
定》。
马盛永(1913~1989) 女,章丘市文祖镇文祖村人。出生在一户贫农家庭里,17岁出
嫁到本镇三元村。1944年12月,当选三元村妇救会长,组织妇女纺棉、织布、缝军衣、
做军鞋支援前线,她曾一次上交军服150套、军鞋300多双。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协同农
救会和自卫团,在村西北于家林开办一处小煤井。马盛永组织妇女制作的支前用品,通
过“煤井”源源不断地运到鲁中军区或泰安行署。为了支前,马盛永同本村妇女干部扮
成远方投亲或逃荒要饭的,步行百里,到辛寨一带,与那里的党组织和进步群众团体取
得联系,购到大批土布和棉纱,千方百计地运到抗日根据地。1948年秋,济南战役打响,
她走东家跑西家,动员青壮年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组织妇女磨面粉、送军粮,
做好后勤工作,多次受到县、区政府的嘉奖。新中国成立后,她带领群众积极走合作化
道路。先是组织互助组,继而成立三元永生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与全村另外三个
初级社合并成立了三元农业高级社,被选为社长。马盛永带领一班人在抓好粮食生产的
同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开办一处小煤窑,带头献木头打滑车,其他
干部也凑木料制作井架。 3个月就挖出煤炭,半年盈利2万多元,一年纯收入5万余元。
为多给集体创造财富,她又将一停产的个体窑厂折价入社。为了打开销路,她用一根绳
子,一头拴着一块砖,一头坠着一片瓦,背在肩上,步行南下莱芜,北上枣园、明水、
相公庄等地推销,小脚磨出了血泡不叫苦。她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一个多月的时
间,走了上百个村庄,行程一千多华里,终于为三元砖窑厂打开了销路。到1957年,一
个连办公用的笔墨纸张都无钱购买的穷社,变成拥有固定资产20多万元的富社,当年社
员分红近7万元。 马盛永被选为出席泰安地区劳模大会的代表,后又出席了全国劳模大
会,在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人民公社成立后,她由高
级社社长转为三元生产大队队长。不管暑夏还是寒冬,也不管是阴雨夜还是风雪天,每
天都坚持到各个生产队转一转,去地里走一走。发现哪块地里有了草或是禾苗弱黄,便
马上找生产队长出动劳动力灭荒追肥;看到哪块地里有了虫灾,立即派人及时扑灭。三
年自然灾害期间,领导社员生产自救。一旦发现谁家缺粮、断顿,谁家遇有生、老、病、
死等情况,她都跑前跑后,想方设法,尽力帮助解决困难。社员们都说她是关心别人胜
过关心自己的好队长。1960年,马盛永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三元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更是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1973年,庄稼缺肥,秸细叶黄。本县买不到化肥,她自带煎
饼去泰安,找到曾经担任过章丘县委书记的张海涛,从那里买来化肥。1974年,村里引
水抗旱修渠道,急需一块3米多长的4寸钢管分岔口,她带上青年干部于训明,冒着酷暑
步行30里去明水物资站购买。两人顾不上吃中午饭,硬是一路扛着90多斤重的钢管走回
来。 1975年,村里筹建539平方米“知青楼”,困难很大,已65岁的马盛永,自告奋勇
挑起这一重担,圆满完成完成修建任务。1989年去世。
陈 瑛 (1919~2004) 原名陈明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军衔,曾
当选为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9年12月,生于普集镇三山峪村。1926~1937年,在本村小学、章丘县高小、济南正
谊中学上学。 1938年1月,在三山峪寺参加组织抗日武装,之后,在山东抗日救国军第
五军六支队任战士、班长、排长。1938年9月始,历任渤海军区三支队七团政治处干事、
指导员、青年营教导员、清中军分区兼青年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四边大队教导员、大
队长, 特务二团营长、团政治处主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至1952
年5月, 历任华东十纵团政治处主任, 二十八军团政委、 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
1952年5月至1955年2月,在南京军事政治学院政治系学习。1955年2月至1971年1月,历
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组织部长、系政委、院政治部副主任。1971年1月
至1978年3月,任二十六军政委。1978年3月至1980年11月,任南京政治学院政委。1980
年12月至1985年3月, 任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纪委书记。1985年11月至1990
年4月,任国防大学副政委。1988年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3月29日去世。
张锡芝(1932~2005) 山东省寿光市人。1949年1月,在寿光县第八区公所工作;4月
始,先后在清河地委渤海干部学校学习、任清河地委小清河船工会干事、在清河地委学
习大队学习。195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月,任章丘县第四区公所民政助理。
1952年7月,任中共章丘县第三区委宣传委员。1953年5月,任中共章丘县第三区委副书
记。 1954年3月,任中共章丘县第四区委书记。1955年12月,任中共章丘县孙村区委书
记。 1956年8月,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初级党校辅导员。1958年11月,任山东省委党校
助教。 1961年9月,任山东烟台水产学院讲师。1962年11月,任中共章丘县委党校副校
长。1963年6月,任水寨公社党委书记。1967年3月,任水寨公社革委主任。1970年11月,
任县委党校党支部书记。 1972年3月,任县革委生产指挥部政治处主任。1975年11月,
任县文教办公室党组书记、 主任。1980年12月,任县委宣传部长。1983年3月,任县委
常委、 县纪委书记。 1987年3月, 当选为章丘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0年2月,任章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1月届满。曾当选济南市第十、
十一届人大代表, 济南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农村经济委员会)委员。1994年6月离
休。2005年3月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