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明水街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88&run=13

一、建置
明清时期, 属东锦乡。民国,属第七区。1946年,章丘县新建明水区;1950年9月,改
为第八区。1958年9月,改为明水人民公社。1983年1月,撤销明水人民公社,改建明水
镇和绣江人民公社;1984年2月,绣江人民公社并入明水镇。2001年7月,撤镇设街道办
事处。1986年,辖59个行政村、6.71万人。2005年,辖46个行政村(居委会)、5.48万
人。为章丘市政府驻地。
二、境域
位于市中部,东临普集镇,西交枣园街道办事处,南接双山街道办事处与官庄乡,北与
相公庄镇、绣惠镇接壤,面积57.3平方公里。距济南市区40公里、济青高速公路15公里、
济南机场40公里;济青、济王公路和胶济铁路横贯东西,绣江路、绣源路等骨干道路纵
穿南北。境内泉水众多,河流交织,因泉水清澈明净而得名。泉水常年喷涌,素有“小
泉城”美誉。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明水香稻、白莲藕等为名优特产。
三、发展概况
农业 1986年, 耕地面积4521.6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49万千瓦。粮食总产量3.21
万吨,棉花总产量252.1吨,农业总产值219.1万元。有林地523公顷,果园面积93公顷,
果品总产量506.36吨。 年末存栏大牲畜732头、生猪1.44万头、羊4184只,肉类总产量
1086吨。农村副业主要有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多种经营总收入9927.6万元。鱼塘
面积2.1公顷, 渔业总产量18吨。2005年末,耕地面积2341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42
亿千瓦。 粮食总产量18572吨,棉花总产量55吨,农业总产值1.04亿元。有果园面积42
公顷,果品总产量1527吨。年末存栏大牲畜1612头、生猪2798头、羊3577只,肉类总产
量1061吨。水产品总产量140吨。
工业 1986年,镇、村、户办工业企业902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工业总产值8820万元。
2005年,办事处、村、户办工业企业1735家,从业人员6.19万人,生产项目有采煤、机
械、锻造、麻纺、木器、服装等,工业总产值26.64亿元。
交通 1986年, 交通运输车辆1171辆(台),运输业总产值503万元。2005年,境内乡
村公路总长112公里, 村村通沥青路;交通运输车辆1700辆(台),运输业总产值1726
万元。
商贸 财税 1986年, 镇、村、户办商业210家、从业人员420人,集贸市场9处。财政
收入514万元。 2005年,集贸市场11处,专业市场3处,综合市场8处,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6.75亿元。办事处财政收入5769万元。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中小学46处,专任教师430人,在校生1.42万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100%。 1995年,科技户170家,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农业技术人员118人。2005年,
有中小学12处, 中心幼儿园1处, 在岗教职工733人,在校生853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 初中毕业升学率 69%。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7家,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农业技术
人员160人。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 有广播站、卫生院各1处,村级卫生室(所)47处。计划
生育率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7‰。1995年,有电教放映机1部,图书馆(室)50个。
2005年, 有图书馆(室)68个,二级甲等医院1处,村级卫生室(所)47处。计划生育
率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5.92‰。除坚持举行中小学体育运动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广
泛。
人民生活 1986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494元,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2005年,农民年
人均纯收入6430元,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钢木结构住房率达100%。互联网入户率9
%, 公共绿地面积100公顷。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4万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4亿元,移动电话拥有总量32780部,固定电话17160部。
有线电视入户率100%,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8人。敬老院1处。

2005年明水街道办事处行政村(居)基本情况表
表28-17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明│ 明 一 │以泉水清澈净明得名。 │ 960 │ 2765 │ 497 │ 6576 ┃
┃水├────┤ ├───┼────┼────┼───┨
┃ │ 明 二 │ │ 1020 │ 2865 │ 189 │ 6577 ┃
┃ ├────┤ ├───┼────┼────┼───┨
┃ │ 明 三 │ │ 850 │ 2580 │ 322 │ 6579 ┃
┃ ├────┤ ├───┼────┼────┼───┨
┃ │ 明 四 │ │ 810 │ 2258 │ 147 │ 6580 ┃
┠─┴────┼────────────────────┼───┼────┼────┼───┨
┃ 绣 水 │原名寨子,又名梅花寨子,以紧邻明水,外村│ 1335 │ 4087 │ 358 │ 6622 ┃
┃ │称为明水寨子。清乾隆元年(1736年)因地处│ │ │ │ ┃
┃ │绣江河发源地东麻湾泉头,改名绣水村。 │ │ │ │ ┃
┠──────┼────────────────────┼───┼────┼────┼───┨
┃ 眼明塘 │原名西泉镇。唐太宗东征,路经此地,军士多│ 450 │ 1450 │ 177 │ 6579 ┃
┃ │患眼疾,有男、女儿童指引,以泉水洗眼,皆│ │ │ │ ┃
┃ │愈,二童倏已不见。为此,特建眼明堂庙,以│ │ │ │ ┃
┃ │为纪念。村名也改为眼明堂村。后因村址在塘│ │ │ │ ┃
┃ │子崖上,"堂"逐渐沿革为塘。1962年,沿化为│ │ │ │ ┃
┃ │塘子。 │ │ │ │ ┃
┠──────┼────────────────────┼───┼────┼────┼───┨
┃ 廉 坡 │宋代前,此处只有严姓居住,所以村名严家 │ 213 │ 722 │ │ 6581 ┃
┃ │窝。《县志·道光版》载:"宋代隐士廉复隐 │ │ │ │ ┃
┃ │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廉坡。 │ │ │ │ ┃
┠──────┼────────────────────┼───┼────┼────┼───┨
┃ 砚池山 │村最初沿绣江河而建,名涝洼庄。后人烟日 │ 476 │ 1576 │ 746 │ 6576 ┃
┃ │繁,取兴旺发达之义,改名兴旺庄。全村制高│ │ │ │ ┃
┃ │点系赭山余脉,上建玉皇庙,庙前一池,名砚│ │ │ │ ┃
┃ │池,山也以池得名。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 │ │ │ ┃
┃ │年),合山名池名,命村名为砚池山。 │ │ │ │ ┃
┠──────┼────────────────────┼───┼────┼────┼───┨
┃ 湛 汪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孟姓从普集镇孟白│ 160 │ 552 │ 130 │ 6564 ┃
┃ │庄迁此建村。因村四周环水,一片湛清,故名│ │ │ │ ┃
┃ │湛汪庄。 │ │ │ │ ┃
┠──────┼────────────────────┼───┼────┼────┼───┨
┃ 浅 井 │原村名叫"浅清"村因为把改朝换代新建王朝的│ 745 │ 2510 │ 1652 │ 6524 ┃
┃ │国号"清"前加浅字,有引发文字狱的危险。。│ │ │ │ ┃
┃ │清朝初年,由"浅清"改为"浅井"。 │ │ │ │ ┃
┠──────┼────────────────────┼───┼────┼────┼───┨
┃ 吕 家 │元末吕姓建村,以姓氏命名。 │ 1180 │ 3990 │ 1954 │ 6594 ┃
┠──────┼────────────────────┼───┼────┼────┼───┨
┃ 查 旧 │据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牛姓墓碑载:" │ 560 │ 1858 │ 1322 │ 6544 ┃
┃ │该村原名富家庄,后毁于洪水。幸存者流落外│ │ │ │ ┃
┃ │乡,多年后回归故里,查到旧村址,重建新 │ │ │ │ ┃
┃ │居。更名为查旧村,以为永久纪念。" │ │ │ │ ┃
┠──────┼────────────────────┼───┼────┼────┼───┨
┃ 张 家 │元代末年是相公庄王姓的佃户村。明洪武年 │ 400 │ 1299 │ 1276 │ 6401 ┃
┃ │间,张姓从普集镇祖营坞迁来,改村名为张家│ │ │ │ ┃
┃ │庄。 │ │ │ │ ┃
┠──────┼────────────────────┼───┼────┼────┼───┨
┃ 聂 家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迁此建村,以│ 220 │ 730 │ 600 │ 6444 ┃
┃ │姓氏命名。 │ │ │ │ ┃
┠──────┼────────────────────┼───┼────┼────┼───┨
┃ 侯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侯姓从河北枣强迁来│ 529 │ 1643 │ 1649 │ 6504 ┃
┃ │在小楼落户。后迁居于此,村名程家牌。明末│ │ │ │ ┃
┃ │改名程家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 │ │ │ ┃
┃ │侯姓出了一个当官的,改村名为侯家庄。 │ │ │ │ ┃
┠──────┼────────────────────┼───┼────┼────┼───┨
┃ 禹 家 │明代禹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禹家庄。 │ 123 │ 421 │ 329 │ 6301 ┃
┠──────┼────────────────────┼───┼────┼────┼───┨
┃ 孟 家 │宋代建村。明代有"千户孟家"之称。清雍正年│ 52 │ 167 │ 118 │ 6315 ┃
┃ │间,一场大水,全村被冲。灾后重建新村,虽│ │ │ │ ┃
┃ │孟姓已他徙,但仍用原村名孟家庄。 │ │ │ │ ┃
┠──────┼────────────────────┼───┼────┼────┼───┨
┃ 山阳东 │明洪武年间建村,村址在赭山阳坡,故名山阳│ 201 │ 593 │ 513 │ 6509 ┃
┠──────┤庄。 ├───┼────┼────┼───┨
┃ 山阳西 │ │ 180 │ 610 │ 80 │ 6510 ┃
┠──────┼────────────────────┼───┼────┼────┼───┨
┃ 柳 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柳姓建村于柳树丛生│ 363 │ 1081 │ 729 │ 6508 ┃
┃ │的大沟旁,故名柳沟。 │ │ │ │ ┃
┠──────┼────────────────────┼───┼────┼────┼───┨
┃ 王家寨 │清初王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 170 │ 626 │ 759 │ 6510 ┃
┠──────┼────────────────────┼───┼────┼────┼───┨
┃ 岗 子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因村址在赭山西│ 179 │ 526 │ 734 │ 6508 ┃
┃ │南石岗上,故名岗子。 │ │ │ │ ┃
┠──────┼────────────────────┼───┼────┼────┼───┨
┃ 钓鱼台 │村西河岸有高三丈、方二十余丈的土台,上建│ 249 │ 859 │ 1070 │ 6510 ┃
┃ │一庙,名悬泉寺,内塑姜太公、严子陵像。当│ │ │ │ ┃
┃ │时村名也叫悬泉寺。明天启二年(1622),山│ │ │ │ ┃
┃ │洪暴发,将土台冲成三面环水的小半岛。寺内│ │ │ │ ┃
┃ │供奉的姜太公和严子陵是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 │ │ │ ┃
┃ │的"钓客",土台随之改名钓鱼台,村名也袭用│ │ │ │ ┃
┃ │台名称为钓鱼台。 │ │ │ │ ┃
┠──────┼────────────────────┼───┼────┼────┼───┨
┃ 后 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 428 │ 1526 │ 942 │ 6459 ┃
┃ │村建于后营遗址,故名后营。 │ │ │ │ ┃
┠──────┼────────────────────┼───┼────┼────┼───┨
┃ 西 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 485 │ 1706 │ 1488 │ 6474 ┃
┃ │村建于西营遗址,故名西营。 │ │ │ │ ┃
┠──────┼────────────────────┼───┼────┼────┼───┨
┃ 前 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 301 │ 1008 │ 480 │ 6467 ┃
┃ │村建于前营遗址,故名前营。 │ │ │ │ ┃
┠──────┼────────────────────┼───┼────┼────┼───┨
┃ 中 营 │古代曾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分为四个营,该│ 147 │ 486 │ 259 │ 6444 ┃
┃ │村建于中营遗址,故名中营。 │ │ │ │ ┃
┠──────┼────────────────────┼───┼────┼────┼───┨
┃ 牛 牌 │明代以前建村。该村东、西、北三面是良田,│ 570 │ 1980 │ 2480 │ 6464 ┃
┃ │所以放牧家畜多在村南赭山。牛经常与邻村的│ │ │ │ ┃
┃ │牛混淆,为便于识别,在牛角上拴个牌子,后│ │ │ │ ┃
┃ │来人们就把该村叫成牛牌村。 │ │ │ │ ┃
┠──────┼────────────────────┼───┼────┼────┼───┨
┃ 河 南 │原村名徐庄,后改名王兵马庄。清初县官到此│ 385 │ 1269 │ 1782 │ 6494 ┃
┃ │查案,见村在巴漏河南,信口道:"这明明是 │ │ │ │ ┃
┃ │河南村,为什么叫王兵马庄?"遂改名河南 │ │ │ │ ┃
┃ │村。 │ │ │ │ ┃
┠──────┼────────────────────┼───┼────┼────┼───┨
┃ 郑 家 │明代,相公庄镇郑姓财主的佃户在此居住。后│ 175 │ 634 │ 560 │ 6394 ┃
┃ │郑财主破产,此地也发展成村。因所种土地原│ │ │ │ ┃
┃ │为郑财主所有,即起村名郑家庄。 │ │ │ │ ┃
┠──────┼────────────────────┼───┼────┼────┼───┨
┃ 三 盘 │原名龙蟠村。明初,有人在绣江河上建水磨三│ 427 │ 1499 │ 1183 │ 6434 ┃
┃ │盘,遂改名三盘村。 │ │ │ │ ┃
┠──────┼────────────────────┼───┼────┼────┼───┨
┃ 三 义 │该村在1926年前属三盘村,称为三盘河东,后│ 125 │ 386 │ 421 │ 6432 ┃
┃ │因分摊捐赋不均,以高广明为首的河东居民,│ │ │ │ ┃
┃ │联合李张等住户,团结一致分村独立。分村后│ │ │ │ ┃
┃ │取名三义庄。 │ │ │ │ ┃
┠──────┼────────────────────┼───┼────┼────┼───┨
┃ 四 盘 │明初,有人在绣江河上设了四盘水磨,后发展│ 158 │ 568 │ 425 │ 6434 ┃
┃ │成村,名四盘庄。 │ │ │ │ ┃
┠──────┼────────────────────┼───┼────┼────┼───┨
┃ 宋家磨 │明初,宋姓来此定居,在绣江河上建水磨,村│ 190 │ 660 │ 660 │ 6464 ┃
┃ │因此得名宋家磨。后宋姓迁走,韩姓由章丘城│ │ │ │ ┃
┃ │迁居于此,村名未变。 │ │ │ │ ┃
┠──────┼────────────────────┼───┼────┼────┼───┨
┃ 宫 王 │明洪武年间,此地是皇族某王爷的王宫,他本│ 220 │ 740 │ 483 │ 6441 ┃
┃ │人拿三个省的俸禄(一说管三省的钱粮),人│ │ │ │ ┃
┃ │称朱三省(名讳不详)。后朱家败落,王宫也│ │ │ │ ┃
┃ │被绣惠镇山头店韩师瑜买去,并迁来居住,韩│ │ │ │ ┃
┃ │是平头百姓,不敢用王宫做村名,乃把"王宫"│ │ │ │ ┃
┃ │二字颠倒过来成为"宫王",作为村名,沿用至│ │ │ │ ┃
┃ │今。 │ │ │ │ ┃
┠──────┼────────────────────┼───┼────┼────┼───┨
┃ 绣 源 │明代建村,与樊家庄为一村,中隔绣江河,称│ 70 │ 230 │ 223 │ 6434 ┃
┃ │樊家河南、樊家河北。土改时,为便于工作,│ │ │ │ ┃
┃ │樊家河南改名绣源。1951年独立核算,自成一│ │ │ │ ┃
┃ │村。 │ │ │ │ ┃
┠──────┼────────────────────┼───┼────┼────┼───┨
┃ 樊 家 │明代就叫樊家庄。樊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208 │ 690 │ 591 │ 5474 ┃
┠──────┼────────────────────┼───┼────┼────┼───┨
┃ 八里辛庄 │该村原名许有小辛庄。清乾隆年间,因该村距│ 84 │ 307 │ 174 │ 6430 ┃
┃ │县城(旧章丘)八里,遂改名八里辛庄。 │ │ │ │ ┃
┠──────┼────────────────────┼───┼────┼────┼───┨
┃ 杲家坡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杲姓从山西迁来在一│ 182 │ 565 │ 711 │ 6472 ┃
┃ │名"马鞍坡"的坡地上建村,名朴里庄。清道光│ │ │ │ ┃
┃ │年间(1821~1850年),杲姓已成大族,改村│ │ │ │ ┃
┃ │名杲家坡。 │ │ │ │ ┃
┠──────┼────────────────────┼───┼────┼────┼───┨
┃ 东石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村址位于│ 285 │ 906 │ 450 │ 6474 ┃
┃ │石河东岸,故名。 │ │ │ │ ┃
┠──────┼────────────────────┼───┼────┼────┼───┨
┃ 西石河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村址位于│ 220 │ 708 │ 371 │ 6471 ┃
┃ │石河西岸,故名。 │ │ │ │ ┃
┠──────┼────────────────────┼───┼────┼────┼───┨
┃ 官道店 │原村名张家牌。村前有从青州通济南的大道,│ 220 │ 725 │ 926 │ 6473 ┃
┃ │通称官道。路旁有家开店的,一位进京赶考的│ │ │ │ ┃
┃ │举子曾在此住宿,试毕返乡,再经此地,改村│ │ │ │ ┃
┃ │名为官道店。 │ │ │ │ ┃
┠──────┼────────────────────┼───┼────┼────┼───┨
┃ 太 平 │元代建村,因住户多以土法造纸,村也因而得│ 133 │ 373 │ 367 │ 6472 ┃
┃ │名纸坊。清光绪年间,一京官路经此地,见村│ │ │ │ ┃
┃ │北石灰窑很多,认为"火烧纸"不祥,改名太平│ │ │ │ ┃
┃ │村。 │ │ │ │ ┃
┠─┬────┼────────────────────┼───┼────┼────┼───┨
┃王│ 王 东 │明初,王、白二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王白庄 │ 199 │ 660 │ 461 │ 6472 ┃
┃白├────┤ ├───┼────┼────┼───┨
┃庄│ 王 中 │ │ 170 │ 540 │ 208 │ 6474 ┃
┃ ├────┤ ├───┼────┼────┼───┨
┃ │ 王 西 │ │ 253 │ 840 │ 200 │ 64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