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垛庄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85&run=13

一、建置
明清时期,属明秀乡。民国属第九区。1958年9月,成立海山、群山、上游3处人民公社;
12月, 上述3公社改为垛庄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为垛庄区。1985年9月,改为镇。
1986年,辖42个行政村、3.26万人。2005年,辖42个行政村、3.15万人。镇驻地南垛庄。
二、境域
位于章丘市西南,东依锦屏山与文祖镇为邻,西和济南市历城区毗连,南以长城岭与泰
安、莱芜市交界,北与埠村街道办事处、曹范镇接壤。地势南高北低,群山绵亘,总面
积129.71平方公里。境内矿藏丰富,有铁矿、石灰石、花岗石、砂石等18个品种,储量
大。
三、发展概况
农业 境内多山,以农作物种植、林果、畜牧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
粱、 大豆等。 1986年,耕地面积999.8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5282千瓦。粮食总产量
9500吨,农业总产值710万元。有林地3840公顷,果园面积473公顷,果品总产量744吨。
年末存栏大牲畜1534头、生猪8103头、羊3043只,肉类总产量620吨。淡水养鱼13.33公
顷, 年产鱼5吨。1997年,建设“济南市万亩板栗基地”,实施山、水、林、田、路综
合治理, 实现“树、水、路、科技四上山”,投工53万个,完成工程量137万立方米,
总投资370余万元,共栽植各类经济树169万株。2003年,聘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
高标准规划1000公顷都市农业示范区。示范区下设扁桃示范园、高效农业种植园、休闲
观光园、家禽养殖园和生态绿化园五园。一期完成投资600万元,新修高标准生产路1.5
万米,新建提水站1处,安装风力提水机10台,建设圆塘、方塘30个。二期完成投资260
万元,栽植优质扁桃5万株,栽植黄栌、侧柏10万株,绿化荒山66.67公顷,新建圆塘、
方塘15个, 采取租赁方式,建成高标准的13.33公顷扁桃精品园。2005年,在射垛土地
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完成160万元的基础上,二期投资120万元,硬化林果生产路3400米,
新建拦河坝3处, 提水站1处,新建圆塘6个。至2005年末,全镇耕地面积1296公顷,农
业机械总动力2100千瓦。粮食总产量7000吨,农业总产值3738万元。有林地4000公顷,
果园面积840公顷, 果品总产量6000吨。 年末存栏大牲畜9670头、 生猪11650头、 羊
27160只,肉类总产量1696吨。
工业 垛庄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以矿石开采、锻造和酿酒为主。1986年,镇、村
办工业企业13家, 从业人员300人,生产项目有果品加工、锻造、木器等,工业总产值
1034万元。至2005年末,镇、村办工业企业22家,从业人员1000人,企业有宏伟矿业有
限公司、丰源矿业有限公司、章丘市第二酒厂等。是年,投资550万元的鲁东沙场投产,
汉林钢铁加工厂也已竣工投产。
交通 邮电 1986年,境内只有省道○九路一条柏油路,交通闭塞。全镇交通运输车辆
96辆(台) , 客货运输总值37万元。邮电支局1处,业务总量6.3万元。2000年,省道
327线拓宽开通。2001年,省道243线拓宽开通。2003~2005年,先后投入2600万元,修
建了106.3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至2005年末,交通运输车辆200辆(台),客货运输总
值1200万元。完成邮电年业务量81万元。电信支局有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000门,安装电
话达6397部。
商贸 财税 1986年, 商业供销网点7处、从业人员130人,集市2处,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74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90万元。财政收入20.1万元。1998年,建成南明果品批发
市场。2003年,在镇驻地建设5000平方米的沿街商业楼。至2005年末,商业供销网点10
处、从业人员200人,集市5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200万元。
财政收入141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 由于经济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农村住房多为干垒石。
1988年, 投资20万元,建设镇政府二层办公楼。1993年,投资150万元,建设四层经贸
委大楼,1994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成为当时垛庄镇最高建筑。1994年,
投资20万元, 建设政府二层办公楼(南楼)。1994年9月,投资70万元,建设三层财政
所大楼, 建筑面积900平方米。1998年,投资45万元,完成垛庄中心大街和○九路段的
整修, 硬化路面1.08万平方米。1999年冬开始,结合省道327线拓宽工程,对镇驻地全
长1400米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实行缩河下挖,拓宽筑路,两岸浆砌,河床平整,垒筑
拦河坝,东岸建路,改建3座石拱桥。2003年,投资120万元,修建12道拦河坝,形成景
观河道; 投资1000万元,新建沿街商住楼和教师机关干部公寓1.6万平方米。2004年,
投资120万元,对镇驻地敬老院至南垛庄村委沿243线内侧进行了硬化,外侧铺上了高标
准的花砖人行道并安装了高标准的路灯,对河东岸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中、小学37处,专任教师242人,在校生4104人。适龄儿童入
学率95%, 初中毕业升学率30%。2005年,小学28处,中学1处,完小10处,专任教师
213人,在校生28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80%。至2005年,改、
扩建垛庄中学, 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05平方米,新建操场1处,占地1万平方
米;建有理、化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图书室等功能室。投
资67万元,实施官营小学等学校危房改造,将20处小学合并为10所完小。有一处科技示
范园和畜牧小区,农业技术人员8人。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 有广播站1处,喇叭入户率75%。春节民间传统文娱活动
活跃。 计划生育率90%,人口自然增长率2.9‰。恢复镇中心卫生院建制,村级卫生室
(所) 28个。至2005年末,科技、文化发展迅速。有广播站1处,有线电视入户率96%。
新建高标准卫生院1处,改貌升级村级卫生室(所)14个。计划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
长率1.3‰。在南明、北石屋、西车厢、官营等8处卫生室的基础上,又投资50万元,新
建圣水泉、南石屋等6处中心卫生室。中、小学实施体育达标活动,群众体育渐趋活跃。
人民生活 1986年,境内人均纯收入 385元,群众居住多为土坯草房,砖瓦房占19%,
每百户有自行车32辆、 钟表60只、 居民储蓄总额680万元。 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3859元。居民储蓄余额9500万元,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80辆,
电话91部, 手机86部,彩电93台。有线电视、互联网入户率96%、3%。基本医疗、养
老保险人数3.03万人、1316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6人。敬老院1处。

2005年垛庄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15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垛│ 南垛庄 │据现存北垛庄的《三官庙碑》载:"该村原名 │ 551 │ 1934 │ 1185 │ 4074 ┃
┃庄├────┤南杜家庄。"垛庄音近,约在民国后沿革成南 ├───┼────┼────┼───┨
┃ │ 北垛庄 │垛庄,因成书于清末的《乡土志》尚称之为南│ 311 │ 1151 │ 555 │ 4127 ┃
┃ │ │垛庄。 │ │ │ │ ┃
┠─┴────┼────────────────────┼───┼────┼────┼───┨
┃ 东 峪 │清初李姓建村,当时遍地柳树,取村名柳树 │ 193 │ 679 │ 315 │ 3564 ┃
┃ │峪。民国后,因该村位于垛庄东,改名东峪。│ │ │ │ ┃
┠──────┼────────────────────┼───┼────┼────┼───┨
┃ 桥 子 │明末伦姓建村,名伦家崖。后赵姓迁来,又名│ 229 │ 842 │ 540 │ 2518 ┃
┃ │赵家庄。因村中桥多,改名六桥口。清乾隆年│ │ │ │ ┃
┃ │间更名为桥子。 │ │ │ │ ┃
┠──────┼────────────────────┼───┼────┼────┼───┨
┃ 南 峪 │据碑文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高姓迁 │ 183 │ 628 │ 255 │ 3889 ┃
┃ │此建村,名高家峪。"后陆续迁入新户,各据 │ │ │ │ ┃
┃ │地势建村,该村在南,更名为南峪。 │ │ │ │ ┃
┠──┬───┼────────────────────┼───┼────┼────┼───┨
┃立虎│东立虎│据张姓墓碑载:"建村于明代中叶,名狸狐 │ 211 │ 712 │ 600 │ 3596 ┃
┃ ├───┤村。"狸狐含义,古老相传,有巨石状如狐 ├───┼────┼────┼───┨
┃ │西立虎│狸,取村名时颠倒狐狸为狸狐。清代末年立的│ 145 │ 404 │ 495 │ 5050 ┃
┃ │ │封坡碑,既有"实贴狸狐村"的字样。公社化后│ │ │ │ ┃
┃ │ │改为里虎,后沿革为立虎。 │ │ │ │ ┃
┠──┴───┼────────────────────┼───┼────┼────┼───┨
┃ 圣水泉 │明初,邢姓在滴水泉旁建村,以泉名为村名。│ 347 │ 1180 │ 945 │ 4441 ┃
┃ │因水源不足,春季常闹水荒,出于盼水的殷切│ │ │ │ ┃
┃ │愿望,改名圣水泉。 │ │ │ │ ┃
┠──┬───┼────────────────────┼───┼────┼────┼───┨
┃琴子│上琴子│据北垛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官庙碑 │ 133 │ 440 │ 300 │ 3295 ┃
┃ ├───┤载:该村"原名勤子庄",勤、琴音同,逐渐演 ├───┼────┼────┼───┨
┃ │下琴子│变成琴子庄。后发展成二村,一在坡上,一在│ 224 │ 807 │ 255 │ 3312 ┃
┃ │ │坡下,该村居下称下琴子。另说:建村时人烟│ │ │ │ ┃
┃ │ │稀少,村外野生芹菜很多,得名芹子。后坡上│ │ │ │ ┃
┃ │ │又建一村,遂成为上芹子、下芹子。还有传说│ │ │ │ ┃
┃ │ │是:明初建村,因在这里擒过贼寇,故名擒 │ │ │ │ ┃
┃ │ │子。后发展成二村,村名也演变成琴子。 │ │ │ │ ┃
┠──┴───┼────────────────────┼───┼────┼────┼───┨
┃ 邵 庄 │清代埠村镇徘徊村李姓迁此建村,村边林深草│ 80 │ 254 │ 165 │ 2677 ┃
┃ │茂,蝉很多,当地人叫"蛸蝉子",因蝉的鸣声│ │ │ │ ┃
┃ │悠长,取村名哨庄。后沿革为邵庄。 另说: │ │ │ │ ┃
┃ │清初建村,村民多从事烧木炭,名烧庄。后经│ │ │ │ ┃
┃ │常失火,居民怀疑与村名有关,乃转音为邵 │ │ │ │ ┃
┃ │庄。1966年修水库,原村划入库区,全村搬 │ │ │ │ ┃
┃ │迁。除按规划迁往今龙山镇便家庄一部分外,│ │ │ │ ┃
┃ │留下的迁往水库两崖的山上,一村分为三村。│ │ │ │ ┃
┠──────┼────────────────────┼───┼────┼────┼───┨
┃ 黄沙埠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毕家坡(今属│ 224 │ 807 │ 255 │ 4275 ┃
┃ │圣井街道办事处)一户姓毕的迁来立村。因附│ │ │ │ ┃
┃ │近土地是黄沙土质,取村名黄沙坡。后他回毕│ │ │ │ ┃
┃ │家坡路经埠村,受到启发,回来改村名为黄沙│ │ │ │ ┃
┃ │埠。沿用至今。 │ │ │ │ ┃
┠──────┼────────────────────┼───┼────┼────┼───┨
┃ 石 匣 │据碑文记载:"明末建村,名长辛庄。"民国初│ 253 │ 899 │ 315 │ 3670 ┃
┃ │年,因村西巴漏河,枯水季节裸露出一块匣状│ │ │ │ ┃
┃ │巨石,故改名石匣庄。 │ │ │ │ ┃
┠──────┼────────────────────┼───┼────┼────┼───┨
┃ 温 桑 │据庙碑载:"明初,于温泉旁建村,名温泉 │ 167 │ 606 │ 375 │ 4340 ┃
┃ │寺。"因泉边有老桑树一株,村名逐渐演变成 │ │ │ │ ┃
┃ │温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北垛庄三官庙│ │ │ │ ┃
┃ │碑载:"温桑庄。" │ │ │ │ ┃
┠──────┼────────────────────┼───┼────┼────┼───┨
┃ 胡枝子 │清代胡姓建村,以姓氏命村名。"枝子",义谓│ 59 │ 194 │ 150 │ 2577 ┃
┃ │胡姓的一个分支。 │ │ │ │ ┃
┠──────┼────────────────────┼───┼────┼────┼───┨
┃ 南 明 │据碑文记载:"元至正十年(1351年),在东 │ 722 │ 2497 │ 1170 │ 3676 ┃
┃ │山腰建村。"名芦家寨。后人口增多,迁村于 │ │ │ │ ┃
┃ │此。因在北明庄南,故名南明庄。明万历四十│ │ │ │ ┃
┃ │年(1621年),北垛庄三官庙碑载:南明庄。│ │ │ │ ┃
┃ │沿革含义详北明庄条。 │ │ │ │ ┃
┠──────┼────────────────────┼───┼────┼────┼───┨
┃ 北 明 │明建文三年(1401年),张姓建村。当时无村│ 395 │ 1280 │ 873 │ 4289 ┃
┃ │名,后一秀才路过借宿,天明,秀才启程要 │ │ │ │ ┃
┃ │走,请他起村名,因天已大明,秀才信口道:│ │ │ │ ┃
┃ │就叫北明庄吧! │ │ │ │ ┃
┠──┬───┼────────────────────┼───┼────┼────┼───┨
┃石屋│南石屋│元朝至正十六年(1279年),田姓由山西迁 │ 307 │ 1126 │ 918 │ 6056 ┃
┃ ├───┤来,以石棚代屋,故名石屋。以西巴漏河为界├───┼────┼────┼───┨
┃ │北石屋│分南、北两村,故名南、北石屋。 │ 415 │ 1538 │ 1818 │ 4934 ┃
┠──┴───┼────────────────────┼───┼────┼────┼───┨
┃ 西 庵 │明代建村于尼庵西侧,故名西庵村。 │ 224 │ 771 │ 443 │ 3540 ┃
┠──────┼────────────────────┼───┼────┼────┼───┨
┃ 上秋林 │明初,李姓从隔长城岭相望的胡躲洛村(现属│ 204 │ 608 │ 697 │ 2927 ┃
┃ │莱芜市)迁来,建村于楸林峪,村名后胡躲 │ │ │ │ ┃
┃ │洛。后徐姓从明水镇鲍庄迁来,改名楸林庄。│ │ │ │ ┃
┃ │因峪下亦有一村名楸林,该村居上,名上楸 │ │ │ │ ┃
┃ │林。后简化为上秋林。 │ │ │ │ ┃
┠──────┼────────────────────┼───┼────┼────┼───┨
┃ 下秋林 │明建文四年(1402年),王姓在楸林峪立村,│ 295 │ 1051 │ 750 │ 2416 ┃
┃ │即以楸林峪为村名。后来峪的上部又建一村,│ │ │ │ ┃
┃ │名上楸林。该村遂名下楸林。后逐渐演变为下│ │ │ │ ┃
┃ │秋林。 │ │ │ │ ┃
┠──────┼────────────────────┼───┼────┼────┼───┨
┃ 蒲 皇 │明末建村,原村址在北沟,叫对九峪。后迁来│ 406 │ 1375 │ 986 │ 3207 ┃
┃ │现址,因小河边长满蒲草,有一家开了纺织蒲│ │ │ │ ┃
┃ │窝、蒲墩、蒲垫的作坊,故名蒲坊。后沿革为│ │ │ │ ┃
┃ │现名。 │ │ │ │ ┃
┠──────┼────────────────────┼───┼────┼────┼───┨
┃ 石子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村于两条山沟交叉│ 123 │ 399 │ 310 │ 3182 ┃
┃ │处,得村名十字口,后演变成十子口。另说:│ │ │ │ ┃
┃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立村。村名源于│ │ │ │ ┃
┃ │村头二石对立,状如狮子口,村以此得名。后│ │ │ │ ┃
┃ │沿革转化为石子口。 │ │ │ │ ┃
┠──────┼────────────────────┼───┼────┼────┼───┨
┃ 南麦腰 │据碑文载:"明宣德八年(1433年),石姓迁 │ 142 │ 482 │ 210 │ 3112 ┃
┃ │火石岭南建村。"名南麦腰。详北麦腰条。 │ │ │ │ ┃
┠──────┼────────────────────┼───┼────┼────┼───┨
┃ 北麦腰 │据碑文载:"明末建村。"当时此地森林茂密, │ 56 │ 182 │ 105 │ 3187 ┃
┃ │古木参天,有很多木炭窑,故名密窑。当地" │ │ │ │ ┃
┃ │密"、"麦"同音,民国后沿革为麦腰。该村位 │ │ │ │ ┃
┃ │于火石岭北,名北麦腰。 │ │ │ │ ┃
┠──────┼────────────────────┼───┼────┼────┼───┨
┃ 东麦腰 │据碑文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 │ 69 │ 254 │ 105 │ 3268 ┃
┃ │高姓迁来建村于火石岭东。"村名东麦腰。详 │ │ │ │ ┃
┃ │北麦腰条。 │ │ │ │ ┃
┠──────┼────────────────────┼───┼────┼────┼───┨
┃ 西麦腰 │据碑文载:"明初卢姓由山西迁往章丘县卢张 │ 117 │ 372 │ 165 │ 3817 ┃
┃ │庄。又从卢张庄迁来火石岭西建村。"名西麦 │ │ │ │ ┃
┃ │腰。详北麦腰条。 │ │ │ │ ┃
┠──────┼────────────────────┼───┼────┼────┼───┨
┃ 山圣圈 │明初,李姓从莱芜大槐树迁来,建村于四面环│ 165 │ 591 │ 135 │ 3316 ┃
┃ │山的圈形地方,根据地貌取村名山圣圈。 │ │ │ │ ┃
┠──┬───┼────────────────────┼───┼────┼────┼───┨
┃ 射 │上射垛│唐太宗东征在官营扎寨,在附近山头立起很多│ 82 │ 320 │ 150 │ 3375 ┃
┃ ├───┤靶垛,训练士兵射箭。建村时取名射垛。后新├───┼────┼────┼───┨
┃ 垛 │中射垛│户相继迁入,各据地势建村,乃根据各村方 │ 126 │ 441 │ 165 │ 4059 ┃
┃ ├───┤位、大小命名。 ├───┼────┼────┼───┨
┃ │大射垛│ │ 205 │ 753 │ 375 │ 4064 ┃
┃ ├───┤ ├───┼────┼────┼───┨
┃ │南射垛│ │ 86 │ 315 │ 135 │ 3206 ┃
┃ ├───┤ ├───┼────┼────┼───┨
┃ │下射垛│ │ 79 │ 262 │ 135 │ 3397 ┃
┠──┴───┼────────────────────┼───┼────┼────┼───┨
┃ 官 营 │唐太宗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得名官营。│ 502 │ 1825 │ 1050 │ 3403 ┃
┠──────┼────────────────────┼───┼────┼────┼───┨
┃ 四角城 │据碑文载:"明末建村。"因地处章丘、历城、│ 107 │ 328 │ 225 │ 3688 ┃
┃ │泰安、莱芜四县交接处,故名四角清。清代名│ │ │ │ ┃
┃ │四界首。建国后改名四角城。沿用至今。 │ │ │ │ ┃
┠──────┼────────────────────┼───┼────┼────┼───┨
┃ 团圆沟 │明末,郑姓建村,名寨西村。后遭官府查抄,│ 93 │ 320 │ 285 │ 3933 ┃
┃ │事后重返家园,家人得到团圆,故更名团圆 │ │ │ │ ┃
┃ │沟。 │ │ │ │ ┃
┠──────┼────────────────────┼───┼────┼────┼───┨
┃ 岳 滋 │传说:有一大将出征把自己孩子撂在这里。建 │ 220 │ 691 │ 270 │ 3679 ┃
┃ │村时,出于对这位以身许国,不以私废公将军│ │ │ │ ┃
┃ │的崇敬,取名撂子峪。后演变成岳滋。 另 │ │ │ │ ┃
┃ │说:明初建村。因村周围盛产多种中药材,村│ │ │ │ ┃
┃ │名为药子,后沿革为岳滋。 │ │ │ │ ┃
┠──────┼────────────────────┼───┼────┼────┼───┨
┃ 东车厢 │据碑文记载:"马姓从马李福庄(今属圣井街 │ 140 │ 470 │ 255 │ 3872 ┃
┃ │道办事处)迁来东厢地以东建村。"故名东车 │ │ │ │ ┃
┃ │厢。 │ │ │ │ ┃
┠──────┼────────────────────┼───┼────┼────┼───┨
┃ 西车厢 │据碑文记载:"本村建于一块车厢状的地块以 │ 141 │ 538 │ 300 │ 3554 ┃
┃ │西。"故名西车厢。明万历四十年(1612 │ │ │ │ ┃
┃ │年),北垛庄三官庙碑载:"车厢庄。"后因该│ │ │ │ ┃
┃ │村在车厢地西,故名西车厢。 │ │ │ │ ┃
┠──────┼────────────────────┼───┼────┼────┼───┨
┃ 小石屋 │据村庙碑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村。因│ 115 │ 361 │ 240 │ 3581 ┃
┃ │村西有一形如卧虎的大石棚,取名卧虎庄。至│ │ │ │ ┃
┃ │明崇祯六年(1633年)改村名青龙村。因位石│ │ │ │ ┃
┃ │屋(今南北二石屋)之西,曾名西石屋。清康│ │ │ │ ┃
┃ │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村西有一形状似屋│ │ │ │ ┃
┃ │的小山洞,又改村名小石屋至今。 │ │ │ │ ┃
┠──────┼────────────────────┼───┼────┼────┼───┨
┃ 十八盘 │据村内石碑记载:"明末,仲姓迁此建村。"因│ 221 │ 804 │ 570 │ 3942 ┃
┃ │村北通赵家岭的山路,盘纡而上,共十八个拐│ │ │ │ ┃
┃ │弯,故取村名十八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