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文祖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84&run=13

一、建置
明清时期, 属明秀乡。民国,属第九区。1956年12月,改名文祖区。1958年9月,改为
文祖人民公社。 1985年9月,为县辖文祖镇。1986年,辖32个行政村、4.29万人。2005
年,辖32个行政村、4.2万人。镇驻地文祖村。
二、境域
位于市境南部,南隔长城岭与莱芜市莱钢区上游镇为邻,西与埠村街道办事处毗连,东
以九顶山、胡山同官庄乡接壤,北有分水岭与双山街道办事处分开,面积120.08平方公
里。地势南高北低,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最高峰九顶山海拔833米,锦屏山海拔563.5
米。 北距市区明水8公里,南与莱芜市接壤,有章丘南大门之称。境内水资源匮乏,地
下水平均深度200米。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从镇南穿过,是全省保存最完整的
一部分。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锦屏山旅游风景区、黑龙洞、白云洞等特色景点。矿产
资源较丰富,除煤炭外,高岭土、白云石、石灰石等储量较大,储量均在1亿吨以上。
三、发展概况
农业 地处山区丘陵地带, 荒山面积大,干旱缺雨,多数为旱田。1986年, 耕地面积
2560.33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2.33万千瓦。粮食总产量1.41万吨,农业总产值1603万
元。 有林地3500公顷,果园面积206公顷,果品总产量90万公斤。年末存栏大牲畜1045
头, 生猪1.06万头,羊3344只,肉类总产量800吨。2000年始,实施青野、黑峪4000亩
精品园工程,建设锦屏水厂、青野水厂、文祖水厂,实施垛庄水库一、二、三期工程,
铺设引水管路1.5万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3年,实施万亩小杂粮工程和万亩花
椒园工程,锦屏山牌5000亩小杂粮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5年,发展文祖北村、东
王村133.33公顷的节水灌溉工程。实施了章莱路分水岭至文祖北村两侧可视山头绿化和
南部绿化工程, 栽植树木40万株,完成荒山绿化面积200公顷。同时,实施386.67公顷
锦屏山观光农业示范园工程, 整治泄洪沟、 铺设引水管路8400米、硬化修建环山道路
3.8公里, 建立水厂、小杂粮管理房,建设果品采摘园等工程。建立分水岭波尔山羊养
殖繁育基地,开发荒山333.33公顷,推行荒山绿化和林果开发立体种养模式。建立文祖
北村畜牧养殖基地、文祖镇奶牛养殖基地、文祖东村、三德范西村奶牛养殖基地。2005
年,耕地面积2261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33万千瓦。粮食总产量1.48万吨,农业总产
值7035万元。有林地3500公顷,果园面积280公顷,果品总产量250吨。年末存栏大牲畜
1.21万头,生猪2.5万头,羊2.6万只,肉类总产量4513.5吨。
工业 1986年, 镇、村、户办工业企业458家,从业人员5210人,生产项目有采煤、锻
造、轻工、石料、木器、服装、建筑等,工业总产值3333万元。2005年,镇、村、户办
工业企业321家,从业人员7075人,工业总产值19.48亿元。
交通 邮电 1986年,境内明莱路贯通文祖镇南北。文祖至东王黑、文祖至长青及文祖
至朱公泉的三条公路与明莱路交汇。交通运输车辆300辆(台),客货运输总值180万元。
邮电支局1处, 业务总量30万元。2000年,投资470万元,完成明莱路段14.78公里的路
面拓宽工程;是年,硬化镇村公路45公里。2005年,开通拓宽交通公路8条,硬化35.10
公里, 境内硬化公路总长度达80公里。交通运输车辆4372辆(台),完成货运量82.50
万吨, 客运量51.2万人次。先后在大寨、三德范办事处新建邮电所各1处,安装程控电
话交换机5台。 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万元,实现“电话镇”,市话容量达到6000门,移
动电话1.75万部。
商贸 财税 1986年,商业供销网点36处、从业人员142人,集市4处,社会商品零售额
1705万元。2005年,商业300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2亿元,
财政收入1434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镇政府办公大楼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了文祖南商业大楼,成为镇驻
地第一座商业营业楼。1995年后,硬化了五号商业街、西窑商业街、西田广公路、大寨
集市街、锦屏山公路。2000年,完成明莱路拓宽路面工程,硬化了文朱路,在景观大道
和五号街安装了路灯,建成卫生院门诊楼、中心中学教学楼、办公楼、邮政大楼、供电
楼, 在西窑村建成了小康楼区。 2003年,实施政府拆墙透绿工程,建设了人民广场。
2005年,占地12公顷的文祖中学、敬老院、中心大街改造、文昌商贸街、干部教师公寓
楼工程全面铺开。 实施了文昌商贸街一、二期工程,拆迁133 户,建设2万平方米的商
住楼。对中心大街拆迁改造,拆迁66 户,1.3万平方米,建设商住楼房,利用土地置换
方式, 建设机关干部教师公寓楼3幢,形成了“二纵四横”的城建新格局。把章莱路以
东的文祖小东山列入开发建设范围。依山就势,建设了容纳30个班,集学生公寓楼、教
学楼、综合实验楼、餐厅为一体的高标准文祖中学。
教育 科技 1986年,有中、小学32处,专任教师400人,在校生5312人;适龄儿童人学
率、中小学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37.6%。科技带头户120户,有专
业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250人。2000年,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教学楼、
办公楼。 长水、西王2处小学被评为章丘市级规范化先进学校。2000年后,实施科教兴
镇战略,建设文祖镇奶牛养殖基地,发展文祖北村、文祖东村、三德范西村奶牛养殖基
地, 建立挤奶厅、奶牛养殖协会,发展奶牛500头,推行波尔山羊养殖技术。推行沼气
池工程, 在三德范、 大寨村推行户用沼气池200户。 2003年,新建水龙洞希望小学。
2005年,新建文祖中学和东张小学。是年,有中学2处,完小15处,教学点7处,小学23
处,专任教师339人(其中,初中教师120人,小学教师152人,有幼儿教师 67人),在
校生3564人,入园幼儿1109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3%。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1个,放映机16部。镇中心卫生院、
分院各1处, 医务人员52人,病床40张;村级卫生室32个,其中甲级卫生室20个。全镇
计划生育率99.8%, 人口出生率13.1‰,人口自然增长率6.3‰。群众体育发展较快,
系全省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镇。 1996年,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书店各1处,村级
文化活动中心18处,各类文化专业户56户,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创作队伍44
人。其中,书法爱好者王照连的作品在纪念逐良诞辰1400周年作品展获得了全国书法邀
请赛三等奖,1997年作品入选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其作品多次在《农民日报》刊登,
并列入《中国文化名人录》;业余文学创作家张明义的《烈概长啸》,2000年由香港天
马出版社出版。建成卫生院门诊楼和病房楼,推行新合作医疗制度。被省卫生厅列入部
颁标准“一级甲等医院” 先进行列。1999年,建中心卫生所7处,卫生室14处,下派医
生16名,任用医生16名,任用村医生134名,购置4台大型医疗机械投入使用。计划生育
率达99%, 人口自然增长率4.5‰。从1999年春节开始,镇政府每年都组织大型烟火晚
会。 体育健身活动普及, 镇政府组织大型“跨世纪接力赛”,参赛者500人。1996 ~
2000年,参加济南市代表队,分获金、银、铜奖各1枚,5年间为高一级学校单位输送体
育人才6名。 2003年获得市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2004年获得中学女子篮球赛全市第
六名。2005年,为高一级学校单位输送体育人才15名。
人民生活 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2元,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居民储蓄余额195
万元。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人均住房面积32.5平方米,每百户拥有摩托
车95辆,电话99门,手机80部,彩电100台、家庭轿车(面包车)5辆。有线电视、互联
网入户率89%、5%,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人数4万人、4500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人数621人。居民储蓄余额2.5亿元。敬老院1处。

2005年文祖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14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文祖│ 文祖东 │文祖名义无考。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 │ 568 │ 1852 │ 1710 │ 5136 ┃
┃ ├────┤(1403~1424年),张、王、孙等姓由枣强├───┼────┼────┼───┨
┃ │ 文祖南 │迁来定居,建"尧文德之祖庙",村名由来应│ 585 │ 1896 │ 1500 │ 4926 ┃
┃ ├────┤是庙名的简化。 ├───┼────┼────┼───┨
┃ │ 文祖北 │ │ 700 │ 2168 │ 1875 │ 4970 ┃
┠──┴────┼───────────────────┼───┼────┼────┼───┨
┃ 甘 泉 │据村南《张氏墓碑》载:"明万历十三年 │ 302 │ 1018 │ 1245 │ 4860 ┃
┃ │(1585年),张继良兄弟三人从枣强迁此建│ │ │ │ ┃
┃ │村。因无水源,故取村名干泉。"后挖出泉 │ │ │ │ ┃
┃ │水,遂改干泉为甘泉。 │ │ │ │ ┃
┠───────┼───────────────────┼───┼────┼────┼───┨
┃ 马家峪 │据《马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年(1370 │ 183 │ 493 │ 1200 │ 4752 ┃
┃ │年),马氏由枣强迁来建村于两山之间的峡│ │ │ │ ┃
┃ │谷中,以姓氏加地理特征取村名马家峪。" │ │ │ │ ┃
┠───────┼───────────────────┼───┼────┼────┼───┨
┃ 分水岭 │据《刘氏家谱》和刁镇前刘村《刘氏家庙 │ 101 │ 334 │ 480 │ 4970 ┃
┃ │碑》载:"清初,由前刘迁三元庄。至清嘉 │ │ │ │ ┃
┃ │庆年间(1796~1820年),刘凤祥率锡山、│ │ │ │ ┃
┃ │锡峪、锡岭三个儿子从三元庄迁来定居,当│ │ │ │ ┃
┃ │时随属横沟村刘家牌(村北观音庙清嘉庆年│ │ │ │ ┃
┃ │间碑文记载)。后托人出面,请知县点头,│ │ │ │ ┃
┃ │准予以三子锡岭之名定村名为分锡岭。""文│ │ │ │ ┃
┃ │革"中改名分水岭。 │ │ │ │ ┃
┠───────┼───────────────────┼───┼────┼────┼───┨
┃ 三 元 │明万历初年(1573年),张、康、周三姓来│ 533 │ 1710 │ 1590 │ 5622 ┃
┃ │此建村,原名桑园庄。后以"桑"、"丧"同音│ │ │ │ ┃
┃ │不吉利,又因三姓同居一村,遂改名三元 │ │ │ │ ┃
┃ │庄。 │ │ │ │ ┃
┠───────┼───────────────────┼───┼────┼────┼───┨
┃ 长 水 │明天顺元年(1457年),靳、张二姓在此建│ 430 │ 1430 │ 1255 │ 5568 ┃
┃ │村,村名敞口崖。民国二年(1913),大 │ │ │ │ ┃
┃ │旱,附近村庄多来汲水,遂改村名为长水 │ │ │ │ ┃
┃ │庄。 │ │ │ │ ┃
┠──┬────┼───────────────────┼───┼────┼────┼───┨
┃窑头│ 东窑头 │元至正初年(1341年),崔、吴两姓来此在│ 450 │ 1370 │ 1095 │ 5600 ┃
┃ ├────┤东西两地烧制家用陶器为生,后繁衍成村。├───┼────┼────┼───┨
┃ │ 西窑头 │ │ 850 │ 2730 │ 1686 │ 5526 ┃
┠──┼────┼───────────────────┼───┼────┼────┼───┨
┃王黑│ 东王黑 │元至正七年(1347年),王氏兄弟逃荒至 │ 338 │ 1150 │ 1200 │ 5576 ┃
┃ ├────┤此,天色将黑,即定居于此,取村名王黑。├───┼────┼────┼───┨
┃ │ 西王黑 │后兄弟分局,一在沟东,一在沟西。 │ 248 │ 830 │ 1140 │ 5786 ┃
┠──┴────┼───────────────────┼───┼────┼────┼───┨
┃ 水 河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氏兄弟选│ 70 │ 190 │ 270 │ 5680 ┃
┃ │山泉处定居种菜。后于、靳二姓相继迁入。│ │ │ │ ┃
┃ │因山泉流水成河,故名水河庄。 │ │ │ │ ┃
┠─┬─────┼───────────────────┼───┼────┼────┼───┨
┃三│ 三德范东 │明代《张氏墓碑》载:"村名三坠反。"清乾│ 475 │ 1553 │ 1023 │ 4323 ┃
┃德├─────┤隆八年(1743年)《锦屏山碑》载:"村名 ├───┼────┼────┼───┨
┃范│ 三德范西 │三队反。清咸丰十年(1860年),该村有兄│ 232 │ 731 │ 489 │ 4313 ┃
┃ ├─────┤弟三人宣扬道德流传后世之义,改村名为三├───┼────┼────┼───┨
┃ │ 三德范南 │德范,沿用至今。" │ 586 │ 1930 │ 1504 │ 4404 ┃
┃ ├─────┤ ├───┼────┼────┼───┨
┃ │ 三德范北 │ │ 600 │ 2020 │ 1948 │ 4326 ┃
┠─┴─────┼───────────────────┼───┼────┼────┼───┨
┃ 南大寨 │战国时,齐国修建齐鲁长城抵御外侮。长城│ 830 │ 2856 │ 1279 │ 5147 ┃
┃ │竣工后,即派兵在此(距长城1.5公里)扎 │ │ │ │ ┃
┃ │寨驻守。历经变迁,形成村落,得村名大 │ │ │ │ ┃
┃ │寨。因与黄河乡大寨重名,又都是重要村 │ │ │ │ ┃
┃ │庄,极易混淆,1989年,更名为南大寨。 │ │ │ │ ┃
┠───────┼───────────────────┼───┼────┼────┼───┨
┃ 青 野 │明永乐二年(1404年),聂少先由枣强迁来│ 766 │ 2568 │ 1554 │ 5296 ┃
┃ │建村,因青草遍野,故名青野。 另说:韩 │ │ │ │ ┃
┃ │姓兄弟二人,由枣强携家逃荒至此少憩,见│ │ │ │ ┃
┃ │此地虽处山坳,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朝│ │ │ │ ┃
┃ │阳背风。时值阳春三月,百花争妍斗奇,环│ │ │ │ ┃
┃ │视四周,见青草遍地,肥嫩茂盛,遂曰:" │ │ │ │ ┃
┃ │青草遍野,青绿向上,是五谷丰登之象,乃│ │ │ │ ┃
┃ │我辈栖身之地。"即卜居于此,村以此得名 │ │ │ │ ┃
┃ │青野。 │ │ │ │ ┃
┠───────┼───────────────────┼───┼────┼────┼───┨
┃ 黑 峪 │据《李氏族谱》载:"清雍正元年(1723 │ 669 │ 1989 │ 1065 │ 5086 ┃
┃ │年),李氏七世祖李九思从章丘城迁居锦屏│ │ │ │ ┃
┃ │山东麓。因山高沟深落日早,取村名黑峪 │ │ │ │ ┃
┃ │庄。" │ │ │ │ ┃
┠─┬─────┼───────────────────┼───┼────┼────┼───┨
┃田│ 东田广 │据明代碑载:"天顺元年(1457年),李姓 │ 510 │ 1475 │ 2164 │ 4430 ┃
┃ ├─────┤三户由枣强迁来,分居沟东、中、西,取名├───┼────┼────┼───┨
┃广│ 西田广 │李三家峪。因缺水,一名叫广田的主动找水│ 515 │ 1503 │ 960 │ 4427 ┃
┃ │ │源打井,井打成后,李姓已败落,遂改村名│ │ │ │ ┃
┃ │ │田广,以为永久纪念。""腰(中)田广"因 │ │ │ │ ┃
┃ │ │人口繁衍已与西田广联成一片,抗战前即已│ │ │ │ ┃
┃ │ │不独立成村(1936年石印的《章丘县全图》│ │ │ │ ┃
┃ │ │已无标注),这样三村并为二村。 │ │ │ │ ┃
┠─┴─────┼───────────────────┼───┼────┼────┼───┨
┃ 三槐树 │该村原名太平官庄。村内有三棵大槐树,来│ 194 │ 595 │ 208 │ 4510 ┃
┃ │往行人多在树下乘凉,久而久之三棵槐树盖│ │ │ │ ┃
┃ │过了太平官庄的原名。新中国成立后,即以│ │ │ │ ┃
┃ │三槐树为村名。 │ │ │ │ ┃
┠───────┼───────────────────┼───┼────┼────┼───┨
┃ 石子口 │明天顺元年(1457年),李、孙二姓迁来建│ 180 │ 646 │ 338 │ 3567 ┃
┃ │村。因村北、西、南三面环山,惟东面有出│ │ │ │ ┃
┃ │口,石头成堆,故取村名石子口。附近垛庄│ │ │ │ ┃
┃ │镇也有一名石子口的村庄,相距又较近(4 │ │ │ │ ┃
┃ │公里),当地群众习惯称该村为东石子口,│ │ │ │ ┃
┃ │以示区别。 │ │ │ │ ┃
┠───────┼───────────────────┼───┼────┼────┼───┨
┃ 东 张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姓迁此立│ 470 │ 1458 │ 1425 │ 4787 ┃
┃ │村,取名张家庄。明天启三年(1623年),│ │ │ │ ┃
┃ │改村名为东张庄。沿用至今。 │ │ │ │ ┃
┠───────┼───────────────────┼───┼────┼────┼───┨
┃ 郭家庄 │据碑载:"郭氏始祖由博山台庄迁居山东济 │ 176 │ 562 │ 425 │ 4094 ┃
┃ │南府章丘县立村,名郭家庄。" │ │ │ │ ┃
┠───────┼───────────────────┼───┼────┼────┼───┨
┃ 朱公泉 │据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观音堂碑》 │ 185 │ 533 │ 450 │ 3948 ┃
┃ │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蘧姓由山 │ │ │ │ ┃
┃ │西迁此定居,他家的猪在村南拱开石板,涌│ │ │ │ ┃
┃ │出一股清泉,取村名猪拱泉。"清初于姓迁 │ │ │ │ ┃
┃ │来,嫌"猪拱"二字不雅,改村名朱公泉。 │ │ │ │ ┃
┠───────┼───────────────────┼───┼────┼────┼───┨
┃ 石斑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部分移民迁此│ 190 │ 596 │ 480 │ 4140 ┃
┃ │定居,见村北有一酷似斑鸠形的石崖,遂取│ │ │ │ ┃
┃ │村名石斑鸠。 │ │ │ │ ┃
┠───────┼───────────────────┼───┼────┼────┼───┨
┃ 双 龙 │据《张氏墓碑》:"明万历十三年(1585 │ 118 │ 424 │ 360 │ 3375 ┃
┃ │年),张氏十世祖张淑登从章丘城南寨子迁 │ │ │ │ ┃
┃ │居此处,住在一个天然形成的小石屋内,村│ │ │ │ ┃
┃ │名遂叫小石屋。"后人嫌此名寒碜,依村南 │ │ │ │ ┃
┃ │两条龙形山岭,改村名双龙。沿用至今。 │ │ │ │ ┃
┠───────┼───────────────────┼───┼────┼────┼───┨
┃ 黄露泉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李良、李梅先│ 135 │ 408 │ 225 │ 3930 ┃
┃ │由官庄迁来定居。见村西有一清泉,泉清水│ │ │ │ ┃
┃ │旺,取皇帝赐禄之义,命村名为皇禄泉。" │ │ │ │ ┃
┃ │辛亥革命"后,沿革为黄露泉。 │ │ │ │ ┃
┠───────┼───────────────────┼───┼────┼────┼───┨
┃ 鹁鸽崖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圣井镇鸡山│ 365 │ 1275 │ 915 │ 4573 ┃
┃ │张家庄迁此,见有野鸽成群盘旋崖巅,正合│ │ │ │ ┃
┃ │"鸽往旺家飞"的俗谚。就此定居,取村名为│ │ │ │ ┃
┃ │鹁鸽崖。 │ │ │ │ ┃
┠───────┼───────────────────┼───┼────┼────┼───┨
┃ 水龙洞 │明永乐元年(1403年),冯、亓二姓迁此定│ 508 │ 1699 │ 825 │ 4987 ┃
┃ │居。因村西山涧有一长年流水不竭的小洞,│ │ │ │ ┃
┃ │认为是龙王所赐。故取村名水龙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