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党家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83&run=13

一、建置
明清时期, 西部属历城县,东部属章丘县关厢乡。1945年8月,属章历县龙山区。1953
年9月, 属章丘县第二区。1958年3月,为县辖乡;9月,改为党家人民公社;12月,并
入平陵人民公社。 1985年9月,为县辖乡。1995年10月,撤乡设镇。2005年12月,撤销
党家镇。1986年,辖40个行政村、3.18万人。2005年12月前,辖40个行政村、3.26万人。
镇驻地党家庄。
二、境域
位于章丘市西部,东靠枣园镇、宁家埠镇,西邻历城区唐王镇、南连龙山镇,北接白云
湖镇,面积46.7平方公里。
三、发展概况
农业 1986年,耕地面积3694.33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2万千瓦。粮食总产量2.11万
吨, 农业总产值0.12亿元。1996~1998年,以世行二期项目、低压管道建设为重点,
沟、渠、路、井、桥、涵、闸综合规划,配套治理,先后开发节水良田1500公顷,铺设
地下管道15万米。 1999年,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8.67公顷、80个冬暖式大棚的农业
高科技示范园区,并被确定为济南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2002年,农田基本建设总投
资300万元, 整修道路3.5万米,新打机井150眼,安装低压管道2万米,栽植各类树木3
万株,沟、渠、路、林、桥、涵、闸综合配套;投资200万元,建成千亩大樱桃示范园。
2003年, 投资300万元,完成市小尾寒羊繁育基地,达到5000只的存养量规模;总投资
200万元,建成李官苗木基地,占地10公顷;辛店办事处0.1万公顷大葱基地、党家办事
处林果基地、李官办事处333.33公顷蔬菜基地发展初具规模。2005年,全镇32个村建立
起养殖小区,以肉食鸡、生猪为主导的畜牧养殖业渐成规模。年底,全镇耕地面积3605
公顷,粮食总产3.74万吨,蔬菜总产23.4万吨;大牲畜存栏量6920头,生猪5.27万头,
肉类总产量1.02万吨,牛奶260吨,家禽年出栏数356.4万只,禽蛋产量6058吨,农业总
产值5.36亿元。
工业 1986年,乡、村办工业企业41个,从业人员1609人,生产项目有铸造机械加工、
轻工、面粉、木器、建工建材等,工业总产值1046万元。2003年,引进四所大中专院校。
至2005年, 规划建成了铸造工业园(17家企业)和民营工业园(7家企业)两大园区,
投资4560万元。 年末,全镇各种经济类型企业577家,从业人员6940人,工业产值达到
5.21亿元,利税3546万元。规模以上企业7家。
交通 邮电 1986年,境内交通运输车辆183辆,客货运输总值105万元。邮电支局1处,
邮电业务总量3.6万元。 至2005年底,开通、拓宽交通道路30余条,硬化道路总长达94
公里。 有交通运输车辆700辆。实现电话镇,市话容量8400门,移动电话8930部,电信
业务总量320万元,移动业务总量260万元。
商贸 财税 1986年,有商业供销点46处,集贸市场3处,从业人员163人;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164万元, 集市贸易成交额832万元, 财政收入12.7万元。1996年起,先后投资
100万元, 建起辛店、西李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供销贸易大楼。2002
年,投资20万元,在镇西新建党家镇集市贸易区。2005年,投资60万元,在供销社路段
开发建成沿街商住楼20间,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180万元,在镇驻地宏开发建设
商住楼60间,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在镇西区开发建设商住楼48间,建
筑面积2400平方米。至年底,镇、村户办商业240家,集贸市场7处,专业批发市场2处,
从业人员93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总额达0.8亿元,财政收入
252万元。
村镇建设 1986年, 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住房普遍简陋。2002年,投资120万
元, 对镇驻地大街进行整修,路面拓宽至20米,新设绿化区、人行道,新安装路灯100
盏; 投资40万元,对全长4.5公里的党石路进行新修。2003年,将原敬老院改造成集居
住、生活、娱乐、医疗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省一流标准敬老院;实施平普路改建工程,
改建为高标准混凝土路面。2004年,将东胡路东段、龙党路全部重修为高标准混凝土路
面,对府前街东段及党石路进行挖补维修,对府前街西段路面重新铺设沥青,在府前街
及龙党路新安装高标准路灯120盏, 对驻地大街统一规划种植法国梧桐,对政府大院及
镇中心中学、 中心小学门前绿地进行重新绿化,在镇南区新建绿地1处。2005年,重修
东湖路,复修拓宽府前大街,为9个村庄新修进村路,重修镇内旧路,形成潘王、党石、
党西三纵贯穿,平普、黄付、东胡三横与外乡镇相连的框架格局,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对沿潘王路所辖村庄,进行全面整治。镇驻地环境优美整洁。
教育 科技 1986年, 中、小学37处,专任教师317人,在校生5421人;适龄儿童入学
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32%。至1995年,有科技户450家,专业技术职务的农民科技
员198人。 人工晶体移植术、气力输送设备、可燃性气体泄漏保护装置、小麦中产变高
产模式与最佳技术规程研究等,均获得济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1年,新建中心小
学教学楼。 2005年,有小学5处(完小3处,简小2处),初中1处,成人教育中心1处,
中心幼儿园2处。专任教师180人,在校生3338人。先后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镇高
科技示范园区、甄家大樱桃示范基地,依靠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配方施肥、
生物治虫、微滴灌等新技术。示范园先后被省、济南市科协命名为山东省和济南市科技
示范基地。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广播站1处,喇叭入户率80%,乡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
室(所) 28个;计划生育率99.9%,人口自然增长率6.9‰;春节期间农村传统文娱活
动活跃。1995年,境内95%的村建有文体活动室,焦家遗址系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全镇
电影放映机3套,图书室10处,存书2万册;镇卫生院建有眼科特色门诊,医务人员40人,
病床30张;村级卫生室40个;计划生育率99.7%,人口自然增长率2.19‰。至2005年,
有文化站、影剧院、电影队、广播电视站各1处,群众健身广场2处,文化站设有篮球场、
羽毛球场, 乒乓球室、图书室、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0处,农民业余剧团2个,书法摄影
协会2个,会员达50人,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人民生活 1986年,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6元,人均住房面积14平方米,年末居民储蓄
余额520万元。199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10元,95%以上农户新建或翻建了住房,4
%的农民建起楼房,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至2005年,人均纯收入4960元,人均住房
面积43平方米; 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122辆, 彩色电视机110台,影碟机72台,电话
102门, 移动电话92部,家庭轿车(面包车)3.1辆,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用燃气
普及率60%,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亿元。

2005年党家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13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 党 家 │据西门里石狮底下镌刻"刘黄庄"字样,可知明│ 426 │ 1498 │ 2385 │ 5086 ┃
┃ │代以前该村名刘黄庄。明洪武二年(1369 │ │ │ │ ┃
┃ │年),党姓由枣强迁来定居,改名党家庄。 │ │ │ │ ┃
┠──────┼────────────────────┼───┼────┼────┼───┨
┃ 黄桑院 │明代以前,该村名黄家巷。村北有一佛教庙宇│ 206 │ 739 │ 1035 │ 4866 ┃
┃ │兜率院,村名也逐渐演变为黄家院。明洪武二│ │ │ │ ┃
┃ │年(1369年),李姓从枣强迁来,改村名为黄│ │ │ │ ┃
┃ │桑院。 │ │ │ │ ┃
┠──────┼────────────────────┼───┼────┼────┼───┨
┃ 苇 陀 │黄桑院有两个威望很高的和尚韩修次、韩寅 │ 450 │ 1652 │ 2115 │ 5418 ┃
┃ │莲,他俩根据寺庙里的韦陀石像,取名为韦陀│ │ │ │ ┃
┃ │村。因与刁镇韦陀重名,故改为苇陀。 │ │ │ │ ┃
┠──────┼────────────────────┼───┼────┼────┼───┨
┃ 乐 林 │明洪武年间(1369~1398年),一算命先生从│ 430 │ 1500 │ 2085 │ 5028 ┃
┃ │枣强迁来。行至此地,卜了一卦,上上大吉,│ │ │ │ ┃
┃ │即定居下来,村名卜落林。1950年,改为乐 │ │ │ │ ┃
┃ │林。 │ │ │ │ ┃
┠──────┼────────────────────┼───┼────┼────┼───┨
┃ 西 党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元与其表兄党全由 │ 99 │ 348 │ 615 │ 4745 ┃
┃ │枣强迁来建村。因与党家庄仅一沟之隔,故称│ │ │ │ ┃
┃ │沟西村。后改称小党家村。新中国成立后,改│ │ │ │ ┃
┃ │为西党庄。 │ │ │ │ ┃
┠──────┼────────────────────┼───┼────┼────┼───┨
┃ 东石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石姓从枣强迁│ 170 │ 600 │ 855 │ 4863 ┃
┃ │来建村,以姓氏命村名石家庄。建国前夕,因│ │ │ │ ┃
┃ │与村西狮家庄音同易混淆,改名东石家庄。 │ │ │ │ ┃
┠──────┼────────────────────┼───┼────┼────┼───┨
┃ 西 师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居姓由枣强迁此建│ 145 │ 440 │ 690 │ 4756 ┃
┃ │村。因村中庙门石狮很大,故名狮家庄。新中│ │ │ │ ┃
┃ │国成立前夕,因与村东石家庄音同易错讹,改│ │ │ │ ┃
┃ │名为西师村。 │ │ │ │ ┃
┠──────┼────────────────────┼───┼────┼────┼───┨
┃ 甄 家 │唐代建村,名玉皇村。据村内观音堂碑(现 │ 385 │ 1397 │ 2475 │ 4966 ┃
┃ │无)载:"大唐贞观十三年(639年)立。"元 │ │ │ │ ┃
┃ │初,重修观音堂时,甄姓鼎盛以姓氏命村名甄│ │ │ │ ┃
┃ │家村。 │ │ │ │ ┃
┠──────┼────────────────────┼───┼────┼────┼───┨
┃ 师 小 │原名师小周庄。后沿革为师家小庄。新中国成│ 240 │ 870 │ 1635 │ 4965 ┃
┃ │立后,简称师小庄。 │ │ │ │ ┃
┠──────┼────────────────────┼───┼────┼────┼───┨
┃ 宋家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由枣强迁此建 │ 210 │ 742 │ 1275 │ 4990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黄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汉星从山西洪洞县│ 110 │ 382 │ 450 │ 4826 ┃
┃ │迁来定居,取村名黄家堂。后沿革为黄家村。│ │ │ │ ┃
┠──────┼────────────────────┼───┼────┼────┼───┨
┃ 霍 八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霍姓同族8户 │ 382 │ 1375 │ 2670 │ 4978 ┃
┃ │迁来建村,故名霍八庄。 │ │ │ │ ┃
┠──────┼────────────────────┼───┼────┼────┼───┨
┃ 辛 庄 │明代村名大杨树。后来石珩村修了一座二虎 │ 101 │ 345 │ 735 │ 4958 ┃
┃ │庙,认为"虎"吃"羊"犯忌,改名小辛庄。 │ │ │ │ ┃
┠──────┼────────────────────┼───┼────┼────┼───┨
┃ 王 小 │据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周二姓│ 109 │ 370 │ 645 │ 4402 ┃
┃ │从枣强迁此定居,称王小周庄。"民国初年改 │ │ │ │ ┃
┃ │名王家小庄。1958年公社化时,简称王小庄至│ │ │ │ ┃
┃ │今。 │ │ │ │ ┃
┠──────┼────────────────────┼───┼────┼────┼───┨
┃ 李 官 │据墓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 │ 628 │ 2228 │ 3015 │ 7967 ┃
┃ │枣强迁来定居,取村名李官庄。" │ │ │ │ ┃
┠──────┼────────────────────┼───┼────┼────┼───┨
┃ 苏 官 │据碑(现无)载:"明初,苏太贤由枣强迁来 │ 260 │ 950 │ 1800 │ 5031 ┃
┃ │立村,为苏家村。"清初,苏纯仁官至努儿干 │ │ │ │ ┃
┃ │都司征仕郎,改村名为苏官庄。 │ │ │ │ ┃
┠──────┼────────────────────┼───┼────┼────┼───┨
┃ 胡 家 │清初,村名湖南岸。后胡姓兄弟迁来,为了兴│ 280 │ 1058 │ 1290 │ 4961 ┃
┃ │旺发家改名胡发庄。后沿革为胡家庄。 │ │ │ │ ┃
┠──────┼────────────────────┼───┼────┼────┼───┨
┃ 傅 家 │明初,傅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232 │ 900 │ 1155 │ 5153 ┃
┠──────┼────────────────────┼───┼────┼────┼───┨
┃ 辉 柳 │据村庙碑(现无)载:"唐贞观元年(627 │ 153 │ 578 │ 885 │ 5186 ┃
┃ │年),柳姓建村。"《刘氏墓碑》载:"始祖刘│ │ │ │ ┃
┃ │肃从枣强迁至历城辉柳庄。"时为明洪武二年 │ │ │ │ ┃
┃ │(1369年)。村名一直未变。 │ │ │ │ ┃
┠──────┼────────────────────┼───┼────┼────┼───┨
┃ 傅家店 │据碑(现无)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 │ 189 │ 671 │ 1155 │ 4659 ┃
┃ │傅姓由枣强迁来,在官道旁开店谋生。过往行│ │ │ │ ┃
┃ │人,习惯按店主人姓氏称之为傅家店。"后发 │ │ │ │ ┃
┃ │展成村,即据以为村名。 │ │ │ │ ┃
┠──────┼────────────────────┼───┼────┼────┼───┨
┃ 乔 家 │明初,乔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213 │ 740 │ 990 │ 4948 ┃
┠──┬───┼────────────────────┼───┼────┼────┼───┨
┃小董│董 西│明代,董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名董家庄。因与│ 158 │ 595 │ 1095 │ 4871 ┃
┃家 ├───┤历城董家庄重名,改为小董家。 ├───┼────┼────┼───┨
┃ │董 东│ │ 151 │ 557 │ 960 │ 4935 ┃
┠──┴───┼────────────────────┼───┼────┼────┼───┨
┃ 任 家 │明初,任姓从枣强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 │ 80 │ 300 │ 525 │ 4372 ┃
┠──────┼────────────────────┼───┼────┼────┼───┨
┃ 冯 家 │明天启七年(1627年),冯千、冯万兄弟由章│ 192 │ 692 │ 1050 │ 4920 ┃
┃ │丘城东门里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王 尔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本村尚名孙家王│ 143 │ 530 │ 675 │ 5164 ┃
┃ │尔庄。木匠张氏从圣井镇鸡山张家庄迁来,改│ │ │ │ ┃
┃ │村名为王尔庄。 │ │ │ │ ┃
┠──────┼────────────────────┼───┼────┼────┼───┨
┃ 贾 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贾姓迁来定 │ 116 │ 437 │ 600 │ 5208 ┃
┃ │居,名贾家庄。后村中无贾姓,李、杨二姓迁│ │ │ │ ┃
┃ │来,村名也演变为贾而庄。 │ │ │ │ ┃
┠──────┼────────────────────┼───┼────┼────┼───┨
┃ 焦 家 │据清初立石碑(现无)载:"原名徐有庄。明 │ 137 │ 513 │ 870 │ 4988 ┃
┃ │洪武二年(1369年),焦姓由枣强迁来定居,│ │ │ │ ┃
┃ │改名焦家村。"另据《郭氏族谱》和口碑流传 │ │ │ │ ┃
┃ │云:"本村一名焦官庄,原名许有庄。"村里流│ │ │ │ ┃
┃ │传着"先有许有庄,后有焦官庄"的口碑。郭姓│ │ │ │ ┃
┃ │明初由山阳县(今江苏省盐城市)迁来。 │ │ │ │ ┃
┠──────┼────────────────────┼───┼────┼────┼───┨
┃ 西沟头 │村中有南北沟一条,名九龙青龙沟。随着住户│ 605 │ 2258 │ 3570 │ 5064 ┃
┃ │增加,村中心逐渐移向沟西头。明代中叶,改│ │ │ │ ┃
┃ │村名为西沟头。 │ │ │ │ ┃
┠──────┼────────────────────┼───┼────┼────┼───┨
┃ 辛 店 │邻村何家村被剿,居民迁居大道旁开店谋生,│ 432 │ 1560 │ 3285 │ 4966 ┃
┃ │取名新店村。后沿革为辛店村。 │ │ │ │ ┃
┠──────┼────────────────────┼───┼────┼────┼───┨
┃ 丁 王 │该村原名幸福寨(原围子门石桁有刻字)。后│ 329 │ 1075 │ 2475 │ 4958 ┃
┃ │村中盖起丁字形楼(基础尚存),改名丁王 │ │ │ │ ┃
┃ │庄,时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另 │ │ │ │ ┃
┃ │说:明初因遭瘟疫,全村只剩下丁、王、方、│ │ │ │ ┃
┃ │唐四家。取人丁兴旺之义,定村名丁王庄。后│ │ │ │ ┃
┃ │高姓等从枣强迁来定居,仍用原村名。 │ │ │ │ ┃
┠──────┼────────────────────┼───┼────┼────┼───┨
┃ 李 八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一家从枣强迁来│ 170 │ 650 │ 1050 │ 4980 ┃
┃ │定居。后又迁来七户李姓,故名李八庄。 │ │ │ │ ┃
┠──────┼────────────────────┼───┼────┼────┼───┨
┃ 西 马 │明初,因遭瘟疫,全村剩马姓一家,故名马家│ 124 │ 467 │ 915 │ 4916 ┃
┃ │庄。后改名西马。 │ │ │ │ ┃
┠──────┼────────────────────┼───┼────┼────┼───┨
┃ 魏 李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从枣强南│ 149 │ 539 │ 1035 │ 4952 ┃
┃ │通迁此建村,名李家庄。新中国成立后,因附│ │ │ │ ┃
┃ │近有好几个村重名。为便于区别,1950年改村│ │ │ │ ┃
┃ │名为魏李庄。 │ │ │ │ ┃
┠──────┼────────────────────┼───┼────┼────┼───┨
┃ 二十里堡 │该村位于古济南至青州的驿道上,东至章丘城│ 114 │ 429 │ 855 │ 4851 ┃
┃ │西至龙山镇,都是20华里,村因之得名二十里│ │ │ │ ┃
┃ │堡。清代在此设墩(烽火台,每墩设马兵2 │ │ │ │ ┃
┃ │名,守兵3名)。 │ │ │ │ ┃
┠──────┼────────────────────┼───┼────┼────┼───┨
┃ 西 李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由枣强迁│ 69 │ 271 │ 495 │ 4443 ┃
┃ │来建村,取名小李家庄。清末,李姓有人考中│ │ │ │ ┃
┃ │了举人,改称举人李家庄。新中国成立后,因│ │ │ │ ┃
┃ │与村东李家庄(今名魏李庄)重名,改称西李│ │ │ │ ┃
┃ │村。 │ │ │ │ ┃
┠──────┼────────────────────┼───┼────┼────┼───┨
┃ 何 家 │原名仙秀庄。村中有诨名"大洋蛇"、"二洋蛇"│ 47 │ 166 │ 330 │ 4429 ┃
┃ │弟兄,横行乡里,私铸钱币,惊动官府,致全│ │ │ │ ┃
┃ │村被剿。劫后余生的居民,改村名为和家村,│ │ │ │ ┃
┃ │后沿革为何家村。 │ │ │ │ ┃
┠──────┼────────────────────┼───┼────┼────┼───┨
┃ 于 张 │据二郎庙石碑载:"明洪武年间,于、张二姓 │ 314 │ 1097 │ 2430 │ 4857 ┃
┃ │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于张庄。"新中 │ │ │ │ ┃
┃ │国成立后,改为于张村。 │ │ │ │ ┃
┠──────┼────────────────────┼───┼────┼────┼───┨
┃ 大 李 │原名周家庄。据碑(现无)载:"明洪武年间 │ 238 │ 802 │ 1515 │ 4851 ┃
┃ │(1368~1398年),李友直、李友谅兄弟从枣│ │ │ │ ┃
┃ │强迁居于此,改村名大李庄。" │ │ │ │ ┃
┠──────┼────────────────────┼───┼────┼────┼───┨
┃ 程 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程姓由枣强迁│ 259 │ 238 │ 390 │ 4515 ┃
┃ │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