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高官寨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80&run=13

一、建置
明代属下三乡。清光绪末年改名正字乡。民国时属第三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9月,
高官寨乡成立胜利人民公社。1983年5月,与黄河公社合并为黄河区。1985年9月,成立
县辖高官寨乡。1996年10月,撤乡设镇。1986年辖52个行政村、4.99万人。2005年,辖
52个行政村、5.27万人。镇驻地高官寨村。
二、境域
地处章丘市西北部,东与水寨镇相邻,南接白云湖镇,西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北邻黄
河乡,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136.56平方公里。土质多为沙质潮土。
济南国际机场座落境内, 省道321线横贯东西,黄河、小清河由西南入境纵穿南北,交
通便利。
三、发展概况
农业 境内系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宽满,适宜耕作。1986年,耕地面积6765.2公顷,粮
食总产2.28万吨,蔬菜总产4382吨。20年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累计开挖整修引
黄干、支渠80条,10万米。干支沟清淤170万米,清淤土方768万立方米。新修桥、涵、
闸120座, 动用土石900万立方。采用“上粮下渔”模式,在东安沿省道321线北侧建成
了13.33公顷涝洼地开发示范工程。 通过示范带动,先后组织实施了罗家旧村址改造荒
地开发工程,传新、黄家涝洼地开发工程,车家北片盐碱地改造工程,果园荒地开发。
至2005年, 完成了1333.33公顷荒地的开发任务。建成付家、曹家两个农业科技示范园
和魏化林、罗家等16个高标准的1000头奶牛养殖小区,现代化挤奶厅25处,全镇奶牛养
殖专业村达26个。建成1333.33公顷都市农业精品开发区。形成万亩“黄域”大米、1.2
万亩绿色芦笋、万亩香瓜、万亩甜瓜等特色种植基地,木材存量达40万立方米,建成马
庄133.33公顷核桃园,罗家46.67公顷黄金梨等经济林木基地;全镇奶牛达到2万头,日
产鲜奶100吨,年产值1亿元。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瓜蔬产业圈,中部为中心的奶牛、
花生经济圈,东北部为中心的优质棉经济圈,覆盖全镇的速生林经济圈,西部为主的大
米、 淡水养殖经济圈。 2005年,有耕地6875公顷,粮食总产量4.66万吨,蔬菜总产量
14.3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39%。大牲畜存养量10万头,其中奶牛2万头,黄牛5万头。

工业 1986年,有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638万元。20年来,不断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子,
在山西省和顺县承包1处煤矿,投资100多万元,走出一条跨区域办企业的新路子。加大
引进引办力度,辛庄村与台商王梓灯合资兴办济南傲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成为高官寨
镇的五金出口基地。 2005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工业销售收入2.22亿元,工
业利税2730万元。
交通 邮电 1986年,全镇交通运输车辆279辆;邮电支局1处。20年间,开通、拓宽交
通道路21条,硬化道路140公里。2005年,境内交通运输车辆1.5万辆(台)。邮政业务
不断扩大,市话容量达到9100门,移动电话1.79万部。
商贸 财税 1986年, 境内商业供销网点178家,从业365人,集市贸易市场5处。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1087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100万元,财政收入200万元。1986乣2005年,
先后投资500万元,建设高官寨、东安、罗家、南孟等6处瓜蔬批发市场。魏化林工业小
区改为民营工业园区, 建设辛庄民营小区。2处集体企业通过拍卖变成私营企业,23处
集体企业以公有制形式租给个人经营。 2005年,镇、村、户商业512家,从业人员4380
人, 集贸市场8处,专业批发市场3处,综合市场5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亿元,财
政收入333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4倍、1.4倍。
村镇建设 1986~2005年, 累计投资3500万元,拆迁房屋800间,先后完成10公里的镇
驻地主要街道、3万平方米商业楼房的建设任务,硬化路面4.1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花木
8000余株,安装路灯40盏,修砌排水沟8000米。2004年,投资500万元,建设1万平方米
商住小区,安置业户60户;邮政局、电信局、派出所、工商所办公楼相继竣工使用;先
后建成7800平方米教师公寓楼,3300平方米的卫生院宿舍楼;投资30万元建设蓝天广场,
居住环境得以明显改善。2005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新村规划达80%。
教育 科技 1986年,有小学45处,初中7处,专任教师404人;在校生7220人。1999年
建成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章丘市示范幼儿园。2005年,有
小学16处, 中学1处,成教中心1处;专任教师280人,在校生5872人。是年底,实施中
小学提升工程。 投资210万元,建设容纳26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的3100平方米的教学
楼;投资200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投资50万元,建设两层700平方米的
学生餐厅;改造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学生广场,栽植各类花草树木2000余株。20年来,
新建校舍30处, 建房2500间。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8个,农业技术人员26人。科技示范
园3处、示范村10个。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文化站、卫生院、影院各1处,书店3处,各类图书室10
处, 藏书1万余册,企业、学校设立职工之家、文化娱乐室,文化设施逐年增加。投资
40余万元修缮卫生院,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2005年,投资580万
元建设4200平方米的卫生院;完善了12处村级卫生室,群众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提高。各
行政村建有文明一条街,体育锻炼设备齐全。
人民生活 1986年, 人均住房8平方米,农民人均收入486元,居民储蓄余额125万元。
每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3台, 彩电3台, 摩托车2辆, 自行车20辆。2005年,人均住房
37.6平方米, 农民人均收入4925元, 居民储蓄余额1.96亿元。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
168辆, 洗衣机54台,电冰箱58台,摩托车120辆,彩电107台。自来水普及率50%,有
线电视、互联网入户率62%、8%。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万人、4900人,享
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29人。

2005年高官寨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10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 高官寨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部分居民从│ 417 │ 1599 │ 3375 │ 5800 ┃
┃ │附近的高官寨迁来立村,取名小新庄。后来│ │ │ │ ┃
┃ │高官寨大部分村民相继迁来,仍沿用高官寨│ │ │ │ ┃
┃ │为村名至今。 │ │ │ │ ┃
┠───────┼───────────────────┼───┼────┼────┼───┨
┃ 马住庄 │汉末曹操任济南相国,曾在此驻过马,故得│ 305 │ 1119 │ 2514 │ 4865 ┃
┃ │名马住村。 │ │ │ │ ┃
┠───────┼───────────────────┼───┼────┼────┼───┨
┃ 朱 家 │据《朱氏家谱》载:"明代朱姓建村,以姓 │ 388 │ 1478 │ 2988 │ 4864 ┃
┃ │氏命名。" │ │ │ │ ┃
┠───────┼───────────────────┼───┼────┼────┼───┨
┃ 魏化林 │元代有一名魏化的人修行于松林,后受奇人│ 532 │ 1971 │ 4249 │ 4890 ┃
┃ │指教,得道成仙,世人称他修行的松林为" │ │ │ │ ┃
┃ │魏化林"。明初,郭、李等姓由枣强迁来, │ │ │ │ ┃
┃ │以魏化林为村名。 │ │ │ │ ┃
┠───────┼───────────────────┼───┼────┼────┼───┨
┃ 东 庵 │据明天启七年(1627年)《三教寺重修碑》│ 495 │ 1933 │ 5116 │ 4960 ┃
┃ │载:"该村原名邢周寨。因师(郭太师比丘 │ │ │ │ ┃
┃ │尼)出生于此,修行于此,后圆寂于此,遂│ │ │ │ ┃
┃ │改村名为郭太师庵。"建国后分为东西二 │ │ │ │ ┃
┃ │村,村行政机构设东村,故名东庵村。清代│ │ │ │ ┃
┃ │该村设集,《县志·乡镇》:"乡之设集者 │ │ │ │ ┃
┃ │三十……郭太师庵,五、十。"后二村合并 │ │ │ │ ┃
┃ │为一,仍名东庵村。 │ │ │ │ ┃
┠───────┼───────────────────┼───┼────┼────┼───┨
┃ 张 家 │据清初《张氏家谱》载:"明代张姓建村, │ 300 │ 1133 │ 2899 │ 4862 ┃
┃ │以姓氏命名。" │ │ │ │ ┃
┠───────┼───────────────────┼───┼────┼────┼───┨
┃ 柏 家 │据《柏氏家谱》载:"明初,柏姓从枣强迁 │ 168 │ 659 │ 1437 │ 4861 ┃
┃ │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于 家 │据《于氏家谱》载:"元代村名毕安务。明 │ 188 │ 759 │ 1659 │ 4863 ┃
┃ │初,于姓迁此,由于地势低洼,改名于家塘│ │ │ │ ┃
┃ │子。"后简称于家村。 │ │ │ │ ┃
┠───────┼───────────────────┼───┼────┼────┼───┨
┃ 洛坡河 │该村由高虎店、迎凤庄二村组成。《县志》│ 259 │ 983 │ 2167 │ 4860 ┃
┃ │载:"在县西北五十里,西起罗家庄东北 │ │ │ │ ┃
┃ │坡,地势洼下,恒有水患。康熙三十六年 │ │ │ │ ┃
┃ │(1697年)县令史在篇,度高下疏河,自牛│ │ │ │ ┃
┃ │家洼起,至郝家沟入绣江。邑人德之,为立│ │ │ │ ┃
┃ │祠,故名史公河。"俗称罗(后沿革成洛) │ │ │ │ ┃
┃ │坡河。村名即由河名而来。 │ │ │ │ ┃
┠───────┼───────────────────┼───┼────┼────┼───┨
┃ 梨 珩 │据清初《王氏家谱》载:"明初王营从枣强 │ 477 │ 1760 │ 3772 │ 4860 ┃
┃ │迁来定居,植梨树数行,即以梨行为村名。│ │ │ │ ┃
┃ │为突出姓氏特征,又在行旁加王,成为梨 │ │ │ │ ┃
┃ │珩。" │ │ │ │ ┃
┠───────┼───────────────────┼───┼────┼────┼───┨
┃ 崔官庄 │据《李氏墓碑》载:"该村有推官庄、摧官 │ 156 │ 619 │ 1098 │ 4700 ┃
┃ │庄、吹官庄、崔官庄几种叫法。"含义无 │ │ │ │ ┃
┃ │考。建国后,定名为崔官庄。 │ │ │ │ ┃
┠───────┼───────────────────┼───┼────┼────┼───┨
┃ 庞 家 │元代,村名杨家村。另据《庞氏家谱》载:│ 118 │ 468 │ 987 │ 4860 ┃
┃ │"明初,庞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 │ │ │ │ ┃
┃ │名。" │ │ │ │ ┃
┠───────┼───────────────────┼───┼────┼────┼───┨
┃ 王 家 │据《王氏家谱》载:"明初,王姓由本镇胥 │ 74 │ 276 │ 586 │ 4860 ┃
┃ │家庄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杜 家 │据《杜氏家谱》载:"明初,杜姓由枣强迁 │ 105 │ 411 │ 1570 │ 4859 ┃
┃ │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单 家 │据《单氏家谱》载:"元末,单姓由高密县 │ 386 │ 1342 │ 3214 │ 4830 ┃
┃ │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司 家 │据司姓《家庙石碑》载:"元代村名许家 │ 164 │ 589 │ 1968 │ 4868 ┃
┃ │堂。明初,司姓由枣强迁来,改为司家村。│ │ │ │ ┃
┃ │"清代设集,《县志·乡镇》载:"乡之设集│ │ │ │ ┃
┃ │者三十……司家庄,三、八。" │ │ │ │ ┃
┠───────┼───────────────────┼───┼────┼────┼───┨
┃ 蒋古庄 │元代,村名杨家井。明初改为简约庄。清初│ 185 │ 692 │ 1011 │ 4862 ┃
┃ │又改为蒋古庄。 │ │ │ │ ┃
┠──┬────┼───────────────────┼───┼────┼────┼───┨
┃孙刘│ 孙 家 │明初,孙姓由龙山镇孙家庄迁来建村,以姓│ 209 │ 810 │ 2136 │ 4798 ┃
┃李 │ │氏命名。 │ │ │ │ ┃
┃ ├────┼───────────────────┤ │ │ │ ┃
┃ │ 刘 家 │元代,村名游家。明初,刘姓从枣强迁来,│ │ │ │ ┃
┃ │ │改名刘家村。 │ │ │ │ ┃
┃ ├────┼───────────────────┤ │ │ │ ┃
┃ │ 李 家 │明初,李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官 庄 │明代,官府移民开荒,将居民点建在五路交│ 309 │ 1140 │ 2937 │ 4862 ┃
┃ │叉口,取名五股道官庄。后简化为官庄。 │ │ │ │ ┃
┠───────┼───────────────────┼───┼────┼────┼───┨
┃ 罗 家 │元代,村名陈家庄,居有陈、李二姓。明洪│ 519 │ 1946 │ 5050 │ 4940 ┃
┃ │武年间(1368~1398年),高姓由枣强迁此│ │ │ │ ┃
┃ │落户,陈姓乏嗣,李姓只剩一户,便改村名│ │ │ │ ┃
┃ │为落家庄。后沿革为罗家。 │ │ │ │ ┃
┠───────┼───────────────────┼───┼────┼────┼───┨
┃ 传 辛 │原名传孙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 │ 200 │ 775 │ 2074 │ 4860 ┃
┃ │年),孙姓迁此,嫌村名不好,改为传辛 │ │ │ │ ┃
┃ │庄。百年前,黄河涨水,部分居民迁居堤 │ │ │ │ ┃
┃ │外,建了东传辛庄和新传辛庄。 │ │ │ │ ┃
┠───────┼───────────────────┼───┼────┼────┼───┨
┃ 新 黄 │据《村史》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 │ 158 │ 567 │ 1210 │ 4750 ┃
┃ │年),因黄河涨水,部分居民从老黄家迁此│ │ │ │ ┃
┃ │建村,称为新黄家。" │ │ │ │ ┃
┠───────┼───────────────────┼───┼────┼────┼───┨
┃ 黄 家 │元代,村名谷家。明初,黄姓从枣强、李姓│ 186 │ 698 │ 1486 │ 4560 ┃
┃ │从洪洞迁来定居,因当时黄姓较多,定村名│ │ │ │ ┃
┃ │为黄家。 │ │ │ │ ┃
┠───────┼───────────────────┼───┼────┼────┼───┨
┃ 石 杨 │元代建村,以姓氏命名。 │ 152 │ 535 │ 1623 │ 4860 ┃
┠───────┼───────────────────┼───┼────┼────┼───┨
┃ 姜 家 │元代,姜姓在此建村,故名姜家庄。明初,│ 395 │ 1513 │ 2755 │ 4560 ┃
┃ │刘、马二姓从河北枣强迁此,姜姓乏嗣,村│ │ │ │ ┃
┃ │名沿用至今。 │ │ │ │ ┃
┠───────┼───────────────────┼───┼────┼────┼───┨
┃ 西胡家 │据《胡氏族谱》载:"胡姓于明永乐年间 │ 272 │ 1021 │ 2061 │ 4860 ┃
┃ │(1404年),由枣强迁来章丘城南季官庄 │ │ │ │ ┃
┃ │(今属枣园街道办事处),三传至胡泰,又│ │ │ │ ┃
┃ │迁居济水(今黄河)东岸立村,以姓氏命名│ │ │ │ ┃
┃ │胡家庄。建国后,因该镇有两个胡家,本村│ │ │ │ ┃
┃ │在西,改称西胡家。" │ │ │ │ ┃
┠───────┼───────────────────┼───┼────┼────┼───┨
┃ 席 家 │元代,席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清道光│ 172 │ 1021 │ 2061 │ 4765 ┃
┃ │年间(1821~1850年),席姓迁居济阳,村│ │ │ │ ┃
┃ │名沿用至今。 │ │ │ │ ┃
┠───────┼───────────────────┼───┼────┼────┼───┨
┃ 胡家岸 │元代,胡姓建村于大清河(今黄河)畔,故│ 158 │ 575 │ 1984 │ 4900 ┃
┃ │名胡家岸。后胡姓迁居西胡村,村名沿用至│ │ │ │ ┃
┃ │今。 │ │ │ │ ┃
┠───────┼───────────────────┼───┼────┼────┼───┨
┃ 三 山 │所谓的山,实系一青石碾,故名。 │ 242 │ 919 │ 2152 │ 4860 ┃
┠───────┼───────────────────┼───┼────┼────┼───┨
┃ 王家店 │元代,王姓在此开店,故名王家店。 │ 156 │ 569 │ 1567 │ 4800 ┃
┠───────┼───────────────────┼───┼────┼────┼───┨
┃ 果 园 │据《李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 │ 153 │ 582 │ 1567 │ 4800 ┃
┃ │1398年),李氏兄弟二人由枣强迁来,老大│ │ │ │ ┃
┃ │李柿元住历城;老二李果元定居于此,村名│ │ │ │ ┃
┃ │遂为果元。"后沿革为果园。 │ │ │ │ ┃
┠──┬────┼───────────────────┼───┼────┼────┼───┨
┃曹家│ 曹 家 │元代,曹姓建村,以姓氏命名。曹姓无后,│ 166 │ 606 │ 1505 │ 4860 ┃
┃ │ │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 │ │ ┃
┃ │ 小马庄 │明代,马姓御史在此建村,故名马庄。后马│ │ │ │ ┃
┃ │ │御史犯罪被抄家,村又较小,改名小马庄。│ │ │ │ ┃
┠──┴────┼───────────────────┼───┼────┼────┼───┨
┃ 胥 家 │明代胥姓建村,以姓氏命名。 │ 76 │ 315 │ 1191 │ 4860 ┃
┠──┬────┼───────────────────┼───┼────┼────┼───┨
┃十八│ 十 东 │明代,该村有七李、八王、二刘、一唐十八│ 170 │ 657 │ 2034 │ 4863 ┃
┃户 ├────┤户人家,故名。 ├───┼────┼────┼───┨
┃ │ 十 西 │ │ 169 │ 621 │ 741 │ 4900 ┃
┠──┴────┼───────────────────┼───┼────┼────┼───┨
┃ 火 石 │元代叫李保义庄。后因该村位于十八户正 │ 112 │ 444 │ 980 │ 4900 ┃
┃ │西,"户"谐音"虎",说虎口吃义不吉利,改│ │ │ │ ┃
┃ │名火石庄。 │ │ │ │ ┃
┠───────┼───────────────────┼───┼────┼────┼───┨
┃ 蒋 家 │明代,蒋姓建村,以姓氏命名。 │ 145 │ 541 │ 1338 │ 4800 ┃
┠───────┼───────────────────┼───┼────┼────┼───┨
┃ 徐家寨 │相传,唐朝开国大将徐懋功曾在此安营扎 │ 707 │ 2669 │ 6623 │ 4850 ┃
┃ │寨,故名徐家寨。 │ │ │ │ ┃
┠───────┼───────────────────┼───┼────┼────┼───┨
┃ 南 寺 │明代,郑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于南华严寺 │ 265 │ 1040 │ 2536 │ 4855 ┃
┃ │旁,遂定村名为南寺村。 │ │ │ │ ┃
┠───────┼───────────────────┼───┼────┼────┼───┨
┃ 辛庄村 │明代,从枣强迁来二赵暨李、徐、张、陈、│ 558 │ 2094 │ 893 │ 4960 ┃
┃ │万各姓,辛勤开荒,故名辛庄村。 │ │ │ │ ┃
┠───────┼───────────────────┼───┼────┼────┼───┨
┃ 马 庄 │据《马氏家谱》载:"元末建村,以姓氏命 │ 471 │ 1771 │ 3630 │ 4951 ┃
┃ │名。" │ │ │ │ ┃
┠───────┼───────────────────┼───┼────┼────┼───┨
┃ 和 庄 │明代立村。该村地处风沙区,土地瘠薄,故│ 311 │ 1197 │ 2697 │ 4913 ┃
┃ │名薄庄。村北另有一小薄庄,民国年间,二│ │ │ │ ┃
┃ │村合并,取"和气生财"之义,定名和庄。 │ │ │ │ ┃
┠───────┼───────────────────┼───┼────┼────┼───┨
┃ 宗家寨 │该村原名寨子。明初,宗姓由枣强迁来,冠│ 231 │ 928 │ 1495 │ 4931 ┃
┃ │以姓氏,称宗家寨。 │ │ │ │ ┃
┠───────┼───────────────────┼───┼────┼────┼───┨
┃ 东 胡 │据《胡氏谱碑》载:"明洪武六年 │ 195 │ 778 │ 1470 │ 4878 ┃
┃ │(1373),胡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 │ │ │ ┃
┃ │名。"建国后,因该村镇有两个胡家村,该 │ │ │ │ ┃
┃ │村在东,改名东胡村。 │ │ │ │ ┃
┠───────┼───────────────────┼───┼────┼────┼───┨
┃ 南 孟 │元代,村名朱家村。明初,孟姓从枣强迁 │ 260 │ 985 │ 2490 │ 4861 ┃
┠───────┤来,改名孟家村。后根据所在方位分为三 ├───┼────┼────┼───┨
┃ 中 孟 │村。 │ 153 │ 585 │ 1215 │ 4862 ┃
┠───────┤ ├───┼────┼────┼───┨
┃ 北 孟 │ │ 99 │ 380 │ 733 │ 4861 ┃
┠───────┼───────────────────┼───┼────┼────┼───┨
┃ 车 家 │元代村名张得庄。明初,车姓从枣强迁来,│ 409 │ 1595 │ 2479 │ 4863 ┃
┃ │改名车家村。 │ │ │ │ ┃
┠───────┼───────────────────┼───┼────┼────┼───┨
┃ 尚 家 │明初,尚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32 │ 129 │ 306 │ 4861 ┃
┠───────┼───────────────────┼───┼────┼────┼───┨
┃ 唐 头 │该村有一古庙唐陀寺。明初,由枣强迁来的│ 159 │ 627 │ 1368 │ 4861 ┃
┃ │移民以寺建村,名唐陀村。后沿革为唐头 │ │ │ │ ┃
┃ │村。 │ │ │ │ ┃
┠───────┼───────────────────┼───┼────┼────┼───┨
┃ 傅 家 │元代,傅姓建村,以姓氏命名。傅姓无后,│ 719 │ 2742 │ 6237 │ 4998 ┃
┃ │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相公庄 │原村名纱罗店,六百年前被洪水淹没。重建│ 414 │ 1523 │ 3736 │ 4861 ┃
┃ │新村时,村民以宰相的别称"相公"命名,遂│ │ │ │ ┃
┃ │改村名为相公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