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刁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a&A=12&rec=678&run=13

一、建置
明清属清平乡。 1948年8月,属章历县刁镇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改为刁镇乡;9
月, 成立刁镇人民公社。1984年2月,刁镇、辛寨2公社合并为刁镇区。1985年9月,改
为县辖镇。1986年,辖51个行政村、6.13万人。2005年,辖51个行政村、6.26万人。镇
驻地刁西村。
二、境域
位于章丘市北部, 南连绣惠镇, 西接水寨镇,北邻辛寨乡,东与邹平县接壤,总面积
77.49平方公里。境域最高点长白山之大巴顶海拔299.2米,最低点芽庄湖底海拔16.6米。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为主,占全镇总面积87.2%。重要矿产有花岗石,可采储
量为0.1亿立方米。
三、发展概况
农业 1986年,耕地面积4871公顷,配套机电井1650眼,有效灌溉面积4361.3公顷。农
业机械总动力2.13万千瓦。农业用电1118万千瓦时。自2000年,按照“生产标准化、种
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产
业化发展格局。 柴家村“绿祥”牌韭菜2004年1月获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认证后,2005
年8月, 道口村大樱桃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的有机食品认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实施
了三大工程。一是张官蔬菜市场迁建。投资600万元,实施搬迁扩建工程。占地100亩,
硬化面积3万平方米,建设交易大棚1.16万平方米。年交易蔬菜90万公斤,交易额5亿元,
带动形成了200余家蔬菜销售专业户。 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园。以刁镇柴家村为中心的济
南市“绿祥”无公害韭菜基地,是济南市政府规划的示范精品园之一。自1999年始,在
市场道路硬化、农电增容、节水灌溉、物理杀虫(防虫)等方面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
韭菜面积2500亩, 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以刁镇道口村为中心的千亩樱桃示范园,
2002年始建, 占地1000亩, 投资60万元,新打机井20眼,欧式机井房20座,硬化道路
2500米, 新建桥涵8座,铺设低压管道1万米,新增200KVA变压器1台,新建防护网6200
米, 园内种植樱桃树6万余株,树苗30万株。三是长白山生态园建设。始建于2005年,
是全市确定的26处重点都市农业园区之一,主要进行高科技种养及生态园建设,总投资
100万元,占地500亩,修盘山公路5000米,实施了生产井、蓄水池、办公用房、温室等
建设。共栽植蜀桧、红黑树梅、突尼斯软籽石榴、光皮楸、香椿等优质树种6000余株。
2005年,粮食总产4833.9万公斤,平均亩产450公斤,油料1.7万公斤,棉花98.4万公斤,
蔬菜242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0440万元。
工业 1986年, 有工业企业879家,从业人员5484人,形成化工、铸造、机械制造、磨
料磨具、有色金属、摩托车配件、塑料制品、建筑材料、木器家具等十六大主导产业,
工业总产值3095.3万元。1995年后,工业经济曾一度跌落。随着对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
重视科技创新与技术合作。圣泉集团、银鹰炊具、新远公司、泺华灯具公司等异军突起,
银鹰炊具机械厂2000年完成产值7300万元, 销售额7218万元,利税764万元,2005年完
成产值1.13亿元,销售额1.03亿元,利税1200万元。化工工业园以圣泉集团为依托,引
进中氟科技和胜邦绿野两大高科技化工企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使该园成为济南东部
树脂、氟材料、生物农药三大生产基地。圣泉集团实施扩张战略,拉长产业链条,膨胀
企业规模,先后在山东成武、吉林德惠建立糠醛生产分厂。内部建成的以糠醛渣为燃料
的热电联产项目变废为宝,开辟循环经济新途径。山东中氟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雄厚的经
济实力和国际领先的高科技生产技术,自主研制四氟丙醇、含氟织物整理剂、氟制冷剂
三大系列产品,生产的四氟丙醇产品纯度达99.9%,是全国纯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
氟材料生产基地。自2002年,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改造建设了园区五纵三横的道路框
架,并安装高标准路灯680盏,完成道路和三个接点的绿化,新增绿化面积4.7万平方米,
栽植各种花木6万余株, 铺设排水管道2100米,实现了水、电、路、讯、排污等的七通
一平。2005年,化工工业园纳入章丘市工业开发区管理规划范围。是年,全镇工业企业
2226家,从业人员1.05万人,实交税金1亿余元。
交通 邮电 1986~2005年,全镇共修建公路16条,总长70.6公里,路面全部硬化,镇
村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 1986年,有邮电支局1处,业务量5.66万元。2000年,实现村
村通公路,主要公路8条,通车里程43.79公里。2005年,通车里程98公里。拥有公交客
车23辆,轿车、面包车513辆,汽车135辆,拖拉机290辆,三轮及农用四轮车1800余辆,
年客运220万人次,年货运量2430万吨。固定电话1.65万门,手机、小灵通1.9万余部,
电信业务量1600余万元。
商贸 财税 1986年,有商品供销点8处、从业人员925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295万元;
集市5处,集市贸易成交额1018万元。财政收入459.7万元。2005年,镇、村、户办商业
2900余家,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亿元;集贸市场5处,交易额3亿余元。地方财政收入
2619万元。
村镇建设 1991年,镇政府设村镇建设委员会,制定第一轮村镇建设规划。1992年7月,
对镇中心大街进行集中整治, 投资120万元安装污水管、路灯、隔离栏,该街南起济青
高速立交, 北至环镇北路,总长2.4千米,路宽40米,双向四车道。11月15日,正式竣
工通车。此后,规划开通了环镇四路,整修了环镇西路、南路、文化路、北园路等,形
成了“六横五纵”的城区交通网络,铜城大厦、洛川大厦等商住楼及镇、驻刁镇各单位
办公楼等相继建成。 1995年被列入“全国城镇建设500家试点城镇”。自2004年始,组
织实施了城区扩张、形象提升工程。一是抓好城区建设高水平规划,聘请大连市政研究
院、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环立交桥
两侧、城区进行了第二轮总体规划和详规编修,全镇详规覆盖率达到46%以上。二是实
施南部新城区开发工程。2004年春,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沿济青高速立交桥两侧拆迁工
程, 拆迁面积近1万平方米。环岛绿化工程投资900万元,绿化面积8.9万平方米,2005
年秋竣工。绿地文化广场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有文化长廊、洛川亭、
人工湖等文化游乐设施。 三是实施道路改造提升工程。 环镇东路、北园路路面破损,
2005年, 投资120万元用混凝土、花岗石路肩进行了铺装。植有雪松、银杏、云杉、樱
花、小龙柏、美人梅、红玉兰等乔灌木6万株,草皮16万平方米,新安路灯430盏。四是
精细化管理。成立城管所,农村建设普遍展开,盖起前出厦、锁皮的砖瓦房,刁西、刁
东、道口、旧军、溪柳、李家等村拓宽旧街道,建中心大街。各村用混凝土硬化街道,
村村通柏油路、自来水,刁西、张官、巩家等村还建起了农民公寓。
教育 科技 1986年, 有小学37处,中学6处。1987年,全镇捐资、镇财政拨款共投资
140万元, 在文化东路建起刁镇中心中学,建设面积2.16万平方米,教学班18个,专职
教师90人,在校生1100人。1992年,镇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镇村企业
成立科研所10个, 聘用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师81人。技术指导服务站6个。组
织实施星火、 火炬项目38项,开发新产品180多项,其中国家、省级15项,21种产品填
补国内空白, 19种产品填补省内空白,1种获国家发明奖,4种产品获部优称号,7种产
品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1993年12月,由章丘农业局、刁镇种子站联合组成的章丘大葱
提纯复壮项目组研制出的章杂1—3号系列良种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994年获全国最
受欢迎产品证书。 是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星火示范乡镇”。2000年,投资190
万元, 新建面积达4374平方米的中心中学教学办公楼。2002年,投资100万元,征地25
亩, 扩建中学操场,把山河、道口中学全部并入中心中学。2005年,投资250万元,新
建3564平方米的实验楼, 镇中心中学教学班24个,专职教师120人,在校生1400余人,
各项设施达标, 是省级规范化学校。 是年,全镇有小中学13处,在校生6995人,教师
351名。有农业科技单位8处,农业技术人员30人。
文化 卫生 体育 1986年,有文化活动中心站、影剧院、广播电视转播站、新华书店
各1处, 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32处,各类文化专业户45户。各类图书室21个,藏书
10万余册, 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64人。有镇卫生院1处,村卫
生所51个。 至2005年,有小荆山遗址、王官遗址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柴家村
的旱船,旧军村的高跷,张官村的龙灯,李家、王四村的芯子,刁东村的扁鼓,道口村
的曲艺比较有名,在章丘市民间艺术展演中表现上佳。章丘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
音乐家协会于2004年在刁镇建立分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1986
~2005年,全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调动起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全市
举办的全民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上均取得好成绩。
人民生活 1986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588元,居民储蓄余额1712万元。2005年,农民人
均纯收入6291元, 每百户有电脑7台、有汽车3部,储蓄余额4.7亿元。人口平均寿命明
显增加,2005年老龄人口占15%以上,平均寿命达到71岁。有线电视、互联网入户率60
%、 10%,人均住房36平方米,居民储蓄余额4.75亿元。镇区公共绿地面积3公顷,基
本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2万人、1988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34人。敬老院1
处。

2005年刁镇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表28-8

┏━━━━━━┯━━━━━━━━━━━━━━━━━━━━┯━━━┯━━━━┯━━━━┯━━━┓
┃ 行政村 │ 村名由来 │总户数│ 总人口 │年末耕地│农民人┃
┃ │ │ (户) │ (人) │面积 │均纯收┃
┃ │ │ │ │ (亩) │入(元)┃
┠─┬────┼────────────────────┼───┼────┼────┼───┨
┃旧│ 旧 东 │旧军,历史悠久。《汉书》载:"猇节侯启, │ 307 │ 1071 │ 1470 │ 5991 ┃
┃ ├────┤赵敬肃王子。征和元年(前92年)封,十三年├───┼────┼────┼───┨
┃军│ 旧 西 │甍。"《济南府志》云:"章丘县西北有猇城即│ 463 │ 1614 │ 2415 │ 5999 ┃
┃ ├────┤其地。"南北朝时,此地属高唐县。隋改高唐 ├───┼────┼────┼───┨
┃ │ 旧 南 │为章丘,又属章丘县。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 531 │ 1848 │ 3120 │ 6012 ┃
┃ ├────┤年),清平军驻地迁来猇城。军废后,人称为├───┼────┼────┼───┨
┃ │ 旧 北 │旧清平军,后沿革简化为旧军。 │ 390 │ 1365 │ 2160 │ 6010 ┃
┠─┴────┼────────────────────┼───┼────┼────┼───┨
┃ 柴 家 │据《柴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584 │ 2096 │ 2475 │ 6210 ┃
┃ │年),柴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时家│时 前│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34 │ 509 │ 450 │ 5980 ┃
┃庄 │ │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 │ │ │ ┃
┃ │ │名。" │ │ │ │ ┃
┃ ├───┼────────────────────┼───┼────┼────┼───┨
┃ │时 东│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353 │ 1271 │ 1980 │ 5968 ┃
┃ │ │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 │ │ │ ┃
┃ │ │名。" │ │ │ │ ┃
┃ ├───┼────────────────────┼───┼────┼────┼───┨
┃ │时 北│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48 │ 534 │ 465 │ 5971 ┃
┃ │ │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 │ │ │ ┃
┃ │ │名。" │ │ │ │ ┃
┠──┴───┼────────────────────┼───┼────┼────┼───┨
┃ 王 三 │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285 │ 1038 │ 1020 │ 5982 ┃
┠──────┤年),王姓由枣强县迁来定居小曹庄。"后兄 ├───┼────┼────┼───┨
┃ 王 四 │弟三人分居三处。分别命村名为王三村、王四│ 303 │ 1062 │ 1050 │ 5985 ┃
┃ │村,小曹庄改名为王福村。 │ │ │ │ ┃
┠──────┼────────────────────┼───┼────┼────┼───┨
┃ 王 福 │据《王氏族谱》载:"本村原名小曹庄。明洪 │ 129 │ 477 │ 660 │ 5988 ┃
┃ │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枣强县迁来定居。│ │ │ │ ┃
┃ │"后兄弟三人分居三处。分别命村名为王三 │ │ │ │ ┃
┃ │村、王四村,小曹庄改名为王福村。 │ │ │ │ ┃
┠──────┼────────────────────┼───┼────┼────┼───┨
┃ 索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 498 │ 1811 │ 1995 │ 6012 ┃
┃ │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崔 高 │崔姓祖居于此。明洪武四年(1371年),高姓│ 80 │ 301 │ 405 │ 6101 ┃
┃ │由章丘西关迁来定居,改村名为崔高村。 │ │ │ │ ┃
┠──────┼────────────────────┼───┼────┼────┼───┨
┃ 堤 张 │据《张氏墓碑》载:"清顺治四年。丁亥 │ 187 │ 631 │ 810 │ 5999 ┃
┃ │(1647年),张氏自枣强迁来,择居于古河之│ │ │ │ ┃
┃ │堤,故名堤张村。" │ │ │ │ ┃
┠──────┼────────────────────┼───┼────┼────┼───┨
┃ 邵 庄 │邵姓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 │ 326 │ 1219 │ 2115 │ 5998 ┃
┠──────┼────────────────────┼───┼────┼────┼───┨
┃ 王 官 │据《王氏族碑》载:"元代,村名常家庄。明 │ 330 │ 1194 │ 1425 │ 6971 ┃
┃ │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迁此定居,常姓无│ │ │ │ ┃
┃ │后,改名王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 │ │ │ │ ┃
┃ │年),王姓出了个里正官,遂改村名为王官村│ │ │ │ ┃
┃ │"。 │ │ │ │ ┃
┠──────┼────────────────────┼───┼────┼────┼───┨
┃ 尹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尹姓夫妇由山西洪洞│ 298 │ 1065 │ 720 │ 6982 ┃
┃ │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左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左姓由枣强迁此建 │ 106 │ 366 │ 270 │ 6898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溪 柳 │该村原名清福庄。因濒漯河,植柳固堤。民国│ 157 │ 585 │ 660 │ 6129 ┃
┃ │十三年(1924年),教师焦凤云改村名为溪柳│ │ │ │ ┃
┃ │庄。 │ │ │ │ ┃
┠──────┼────────────────────┼───┼────┼────┼───┨
┃ 张 官 │宋代张姓建村。元代有人任官职,取名张官 │ 656 │ 2463 │ 2175 │ 6217 ┃
┃ │村。元代末年,起义的花马军与元军混战,致│ │ │ │ ┃
┃ │使村民逃匿,田园荒芜。明洪武二年(1369 │ │ │ │ ┃
┃ │年),袁祯由枣强迁来定居,仍沿用张官村至│ │ │ │ ┃
┃ │今。 │ │ │ │ ┃
┠──────┼────────────────────┼───┼────┼────┼───┨
┃ 前 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枣强迁来,建│ 152 │ 559 │ 435 │ 6128 ┃
┃ │村于后刘前面,故名前刘。 │ │ │ │ ┃
┠─┬────┼────────────────────┼───┼────┼────┼───┨
┃刁│ 刁 西 │《焦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 │ 840 │ 3018 │ 1710 │ 7120 ┃
┃ ├────┤年),焦、刁、张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 ├───┼────┼────┼───┨
┃镇│ 刁 东 │村。以漯河为界,河东名焦家庄,河西名刁家│ 437 │ 1539 │ 1335 │ 7135 ┃
┃ │ │庄。清代曾在此设镇,1946年,二庄合并,统│ │ │ │ ┃
┃ │ │称刁镇"。 │ │ │ │ ┃
┠─┴────┼────────────────────┼───┼────┼────┼───┨
┃ 巩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巩姓由枣强迁此建 │ 520 │ 1917 │ 1020 │ 6118 ┃
┃ │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白 衣 │明洪武四年(1371年),刘、崔二姓由枣强迁│ 297 │ 1087 │ 990 │ 6012 ┃
┃ │来,在韦陀庙旁建村,即名韦陀村。次年又建│ │ │ │ ┃
┃ │一观音堂,塑白衣大士像,遂改村名为白衣。│ │ │ │ ┃
┠──────┼────────────────────┼───┼────┼────┼───┨
┃ 沈 家 │据《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178 │ 637 │ 375 │ 5928 ┃
┃ │年),沈氏由枣强迁居章邑城东南五十里阎满│ │ │ │ ┃
┃ │庄。后一分支沈大贵迁居城北清平乡,定村名│ │ │ │ ┃
┃ │沈家。" │ │ │ │ ┃
┠──────┼────────────────────┼───┼────┼────┼───┨
┃ 后 刘 │据《张氏祖茔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 │ 218 │ 826 │ 570 │ 5912 ┃
┃ │年),张氏自河北枣强迁来章邑后刘各务村。│ │ │ │ ┃
┃ │"建国后,简化为后刘。 │ │ │ │ ┃
┠──────┼────────────────────┼───┼────┼────┼───┨
┃ 裴 家 │裴姓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现村中虽无裴 │ 122 │ 428 │ 480 │ 5827 ┃
┃ │姓,但村名一直未变。 │ │ │ │ ┃
┠──────┼────────────────────┼───┼────┼────┼───┨
┃ 周 贾 │元代村名黄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 315 │ 1152 │ 765 │ 5729 ┃
┃ │姓由枣强迁来定居,改村名为贾家村。辖周家│ │ │ │ ┃
┃ │村、贾家村2个自然村。 │ │ │ │ ┃
┠──────┼────────────────────┼───┼────┼────┼───┨
┃ 刘 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枣强迁此建 │ 857 │ 3245 │ 3720 │ 6124 ┃
┃ │村,因村周围有片洼地,故名刘洼庄。清初,│ │ │ │ ┃
┃ │刘姓出了个武举,该村名为刘官庄。 │ │ │ │ ┃
┠──────┼────────────────────┼───┼────┼────┼───┨
┃ 李 家 │据《李氏谱碑》载:"明洪武四年(1371 │ 484 │ 1771 │ 1950 │ 6012 ┃
┃ │年),李氏夫妇携二子,一筐一担,由菜阳水│ │ │ │ ┃
┃ │沟头(今莱西市驻地)迁来定居,适逢章邑编│ │ │ │ ┃
┃ │图,编入城北清平乡李大公庄。"后夫妻不 │ │ │ │ ┃
┃ │和,其妻携一子去临济区"老鸦李家"落户,至│ │ │ │ ┃
┃ │今尚有来往。民国初年,李姓兴旺,更村名李│ │ │ │ ┃
┃ │家庄。 │ │ │ │ ┃
┠──────┼────────────────────┼───┼────┼────┼───┨
┃ 任家道口 │元代,村名郑家道口,明洪武二年(1369 │ 895 │ 3102 │ 3855 │ 7124 ┃
┃ │年),任姓由枣强迁居今绣惠镇山头店,洪武│ │ │ │ ┃
┃ │十三年由山头店迁来郑家道口。清末,郑氏无│ │ │ │ ┃
┃ │后,任姓成为大族,改村名为任家道口。 │ │ │ │ ┃
┠──────┼────────────────────┼───┼────┼────┼───┨
┃ 小 辛 │据《王氏族谱》载:"王氏明洪武年间(1368 │ 418 │ 1603 │ 3135 │ 6011 ┃
┃ │~1398年)由枣强迁发小辛庄。"由此可知, │ │ │ │ ┃
┃ │元代时该村即名小辛庄。 │ │ │ │ ┃
┠──┬───┼────────────────────┼───┼────┼────┼───┨
┃芽庄│南 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杨姓由绣惠镇│ 210 │ 830 │ 855 │ 5908 ┃
┃ ├───┤船王村迁来定居,当时村东一片涝洼地,芦芽├───┼────┼────┼───┨
┃ │北 芽│旺盛,故取村名芽庄。后庄南又有王、巩等姓│ 577 │ 2196 │ 2445 │ 5912 ┃
┃ │ │陆续迁来,称前芽庄,原庄称后芽庄。后演化│ │ │ │ ┃
┃ │ │为北芽庄、南芽庄。 │ │ │ │ ┃
┠──┴───┼────────────────────┼───┼────┼────┼───┨
┃ 董 家 │该村在元代就叫董家庄。董姓无后,杨能由洪│ 152 │ 530 │ 540 │ 6890 ┃
┃ │洞县迁来定居,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潘 家 │据《潘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 │ 421 │ 1518 │ 2115 │ 5980 ┃
┃ │三月廿六日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 │ │ │ ┃
┠──────┼────────────────────┼───┼────┼────┼───┨
┃ 请十户 │宋代该村只孙、孟、康三姓居住。因人丁不 │ 232 │ 815 │ 1485 │ 6019 ┃
┃ │旺,又请来杨、张、任、王、时、李等十户人│ │ │ │ ┃
┃ │家,遂改村名请十户。 │ │ │ │ ┃
┠──────┼────────────────────┼───┼────┼────┼───┨
┃ 崔 家 │元代崔氏建村,以姓氏命名。 │ 153 │ 545 │ 465 │ 6023 ┃
┠──────┼────────────────────┼───┼────┼────┼───┨
┃ 田 福 │元代田、崔二姓在桥东居住,与韦陀庙隔桥相│ 350 │ 1257 │ 1530 │ 6101 ┃
┃ │对,曾名韦陀。后田姓出一里正官,改村名田│ │ │ │ ┃
┃ │福。田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田 官 │元代田、崔二姓在桥东居住,与韦陀庙隔桥相│ 230 │ 892 │ 810 │ 5985 ┃
┃ │对,曾名韦陀。后田姓出一里正官,改村名田│ │ │ │ ┃
┃ │官。田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 │ │ │ ┃
┠──────┼────────────────────┼───┼────┼────┼───┨
┃ 韩 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韩姓就在此居│ 193 │ 711 │ 840 │ 5920 ┃
┃ │住,以姓氏命名。 │ │ │ │ ┃
┠──────┼────────────────────┼───┼────┼────┼───┨
┃ 阚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阚氏七世祖携一子一│ 105 │ 396 │ 345 │ 5124 ┃
┃ │女由山西洪洞迁来章丘城北定居,至十世发展│ │ │ │ ┃
┃ │成一大家族,以姓氏命名阚家庄。 │ │ │ │ ┃
┠──────┼────────────────────┼───┼────┼────┼───┨
┃ 山 河 │该村原名"疙瘩",清道光年间(1821~1850 │ 176 │ 645 │ 765 │ 6012 ┃
┃ │年),山洪爆发,县令来查水情,嫌村名不 │ │ │ │ ┃
┃ │雅,见村前有山,村后有河,改村名为山河 │ │ │ │ ┃
┃ │村。 │ │ │ │ ┃
┠──────┼────────────────────┼───┼────┼────┼───┨
┃ 夏 侯 │夏侯氏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 │ 339 │ 1234 │ 1680 │ 5996 ┃
┠──────┼────────────────────┼───┼────┼────┼───┨
┃ 茄 庄 │明代村名田家庄。清咸丰十三年(1853年),│ 455 │ 1734 │ 2115 │ 6019 ┃
┃ │捻军与清兵大战,一清兵跑进村作恶,被百姓│ │ │ │ ┃
┃ │杀死。清将要县官处理,不然血洗田家庄。县│ │ │ │ ┃
┃ │官乃以死囚抵命结案,并改村名为茄庄。 │ │ │ │ ┃
┠──────┼────────────────────┼───┼────┼────┼───┨
┃ 炭 张 │宋代,官道由村中通过,官府在此设炭张店 │ 213 │ 772 │ 825 │ 6092 ┃
┃ │墩。村中有官井一口,专供过往官兵用水。村│ │ │ │ ┃
┃ │名沿革为炭张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炭张。│ │ │ │ ┃
┃ │另说:明末清初,村名担仗铺。因大街好像一│ │ │ │ ┃
┃ │条担杖,一头一个弯,好像两只大水桶;街当│ │ │ │ ┃
┃ │中,村北又有一个弯,好像重担在肩,昂首直│ │ │ │ ┃
┃ │前的人头,所以叫担仗铺。由该村迁往龙山镇│ │ │ │ ┃
┃ │杲家庄的杲姓墓碑作钩担铺,这大概是由于挑│ │ │ │ ┃
┃ │水用的担仗一称钩担而引出的分歧。至民国建│ │ │ │ ┃
┃ │立,恢复炭张铺的古名。建国后,简称炭张。│ │ │ │ ┃
┠──────┼────────────────────┼───┼────┼────┼───┨
┃ 山 陈 │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 │ 314 │ 1199 │ 1845 │ 5998 ┃
┃ │年),陈氏由枣强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陈│ │ │ │ ┃
┃ │家庄。"建国后,因与章丘城北陈家庄重名, │ │ │ │ ┃
┃ │更名为山陈。 │ │ │ │ ┃
┠──────┼────────────────────┼───┼────┼────┼───┨
┃ 小 坡 │明代,由山西移民建村于小河旁,取名小泊 │ 244 │ 925 │ 1260 │ 5990 ┃
┃ │庄。明末清初小河整平后,取名盛林庄。建国│ │ │ │ ┃
┃ │后改名小坡庄。另说:本村原名盛林庄。后因│ │ │ │ ┃
┃ │村址地处涝洼,水泊很多,更名为小泊村。明│ │ │ │ ┃
┃ │洪武二年(1369年),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 │ │ │ ┃
┃ │此地,仍称小泊。因"泊"、"坡"二字音近,逐│ │ │ │ ┃
┃ │渐沿革成小坡。 │ │ │ │ ┃
┠──────┼────────────────────┼───┼────┼────┼───┨
┃ 曹 庄 │元代由七户曹姓建村,名曹家庄。建国后简称│ 671 │ 2674 │ 3315 │ 6012 ┃
┃ │曹庄。 │ │ │ │ ┃
┠──────┼────────────────────┼───┼────┼────┼───┨
┃ 吴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由山西迁来建村│ 97 │ 372 │ 315 │ 5998 ┃
┃ │时,取名兴隆村。后改名吴家庄。 │ │ │ │ ┃
┗━━━━━━┷━━━━━━━━━━━━━━━━━━━━┷━━━┷━━━━┷━━━━┷━━━┛